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仁爱(中)与现代误区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仁爱(中)与现代误区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这种病是父母溺爱子女引起的,由于溺爱,哺乳太多,反害其身体。像这种病不仅出现于一个家庭,也普遍出现于中国古今的许多家庭,说明这个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其实,一个人良好的素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这是个潜移默化、慢慢发酵的过程。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仁爱(中)与现代误区

仁爱(中):现代人必须走出三个爱的误区

主讲:周桂钿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仁者”,什么样的行为是假仁假义。那么,现代人对于仁爱都有哪些误解呢?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去爱身边的人呢?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就能达到仁。普通人对身边的人要做到最基本的仁爱很简单也很难,最关键的就是要弄懂应该怎么去爱才是对的。

一、爱得不适当:小时不吃亏 大了吃大亏

仁者爱人,这容易理解,但是,爱要适当,如果爱不适当,反而有害。这是古人经常讲到的。一个普通人在爱人上最难把握的就是对子女的爱。

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只想让他们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从根本上爱他们。过去有个孩子看到一把剑,他想要,父母没有给他,因为剑很锋利,玩剑容易割伤身体。小孩喜欢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让他们满足,这样虽然满足了他们暂时的愿望,却可能造成他一生的遗憾。这说明爱有远近的区别。

触龙说服赵太后,也是这种情况。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出去立功,就想留他在身边,生活舒适,这是一种爱。但是,赵太后死以后,这个儿子就会失去依靠,又没有什么特殊本事,那他后半生就会非常艰难。爱,只在赵太后的生前,这爱就爱得近,而赵太后死后,就爱不着了。如果让他出去锻炼,有生活艰苦的经历,赵太后死后,他能自立,一生就可以靠自己的本事过日子,这爱就爱得远。

现在企业界人士,真正懂得这种道理的不多,总想自己有花不完的钱,只要留给儿女,他们就会幸福终生。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过去我看到小说上写的败家子,总觉得那是小说。生活经历使我感到,那是现实的社会现象。从精神上说,从来不受委屈,青少年就随心所欲,精神就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能承受,就面临精神崩溃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一些小事,就自杀,就是这种精神脆弱的人。他们为什么自杀?责任在谁?就是因为父母爱得不适当。松树在野地里长得很好,千年松参云天,将它移栽在小盆里,不可能长千年,更不会参云天。马不在广大场地奔驰,整天关在猪圈里养着,以后就跑不起来了。“猪圈不出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不愿意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闯荡,如此矛盾的心态,只能事与愿违。

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问题就在于很多有钱人家,大把给孩子花钱,上名校、穿名牌、找名师,却不重视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生活安逸根本不知道父母生存赚钱的艰辛,缺乏忧患意识,思想、身体都弱不禁风。家长们以为让孩子衣食无忧、考试成绩无忧就是爱心的充分体现了。实际上,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

古人早就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王符说:“婴儿有常病”,“父母有常失”,“婴儿常病,伤饱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哺乳太多,则必掣纵而生痫”,“是故媚子以贼其躯者,非一门也”(《潜夫论·忠贵》)。婴儿经常有一种病,就是过饱引起的疳积病。这种病是父母溺爱子女引起的,由于溺爱,哺乳太多,反害其身体。像这种病不仅出现于一个家庭,也普遍出现于中国古今的许多家庭,说明这个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顺着迷途,重蹈覆辙,不知悔悟。

【编辑注评】

西方人说:“第一代老板,第二代富人,第三代乞丐。”你当老板赚了很多钱,你的儿子就可以花你的钱,也成了富人。但他不能赚钱,只会花钱,你的孙子就没有什么遗产可以继承,那就只好去当乞丐。其实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到却很难。很多父母做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方方面面都做好安排,什么都安排好了,孩子从小到大一帆风顺,结果承受不了任何挫折。实际上,孩子小的时候跌跟头、摔跤,吃的是小亏,真的等到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要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自己去搏击了,父母无力再去为孩子做任何安排的时候,孩子吃的亏才是大亏。(www.xing528.com)

二、爱得不科学:你付出的爱对方无法“消化”那便是害

有的人特别讲究,什么都按“科学”生活。殊不知科学是发展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的结论在某一方面有成果,却忽视了它的副作用。科学上讲要有阳光的作用,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对于这种说法,我是相信的。但我看到有个年轻医生,将自己不到周岁的婴儿推到夏天的太阳底下晒,说为了使他不至于缺钙,那婴儿稚嫩的皮肤怎能经得起强烈的阳光辐射?有一位妇女生活上处处讲究所谓的“科学”,实际上人的个体不同适应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她对丈夫爱得很深,处处按照自己的“科学”生活方式去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结果这个男人身体最弱,毛病最多。

我在日本任京都大学客座教授时,遇到一位女博士,我问她:“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她说:“回家当家庭妇女。”我说:“当家庭妇女,还要读博士吗?是不是浪费?”她说:“可以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才慢慢弄清楚这个道理。妇女的素质决定儿童的素质,儿童的素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母亲是儿童第一任教师,这个起点搞正了,对以后的影响就很大。提高体育水平,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文化,要移风易俗,先从妇女抓起。觉得在家做家庭主妇就不需要有很好的文化道德修养了,这是没有远见卓识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不论贵贱,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应该采用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多种教育方法。

【编辑注评】

有句老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讲的就是言传身教的意思。女人在家庭中和孩子接触最多,一个家庭主妇更是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照顾孩子身上。如果母亲本身没有好的文化道德修养,那么她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就很难给孩子非常好的熏陶。其实,一个人良好的素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这是个潜移默化、慢慢发酵的过程。孩子在社会、学校接受再好的教育,回到家不能从每天照顾他生活的母亲身上得到好的影响,也是不行的。

三、爱得不理性:盲目从众不加考察爱可能反是害

爱是需要理性的。什么是理性?就是要会分析,从实际出发,研究一下诸多说法,看是否真有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跟随多数人的做法去做,不见得就是正确的。有的广告说服了某种药,可以增高,有的人就相信,买来给子女吃,吃少了不管用,吃多了吃出病来。有的广告说,一种药吃了会增加记忆力,会提高高考成绩,子女要参加高考,就赶紧给他们买。有的说中国人人人缺钙,人人需要补钙,要天天补钙。类似这样的说法,还有明星给做广告,相信的人很多,结果有的孩子就吃出了毛病来。这些迷信广告的人就是缺乏理性。只是听别人怎么说,就轻信。

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不能根据众人的好恶,来决定自己的好恶。自己的好恶来自于自己对评论对象的认真考察与分析。很显然,孔子认为众人的好恶未必正确。孔子不轻信多数人的意见,还要自己考察、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说明孔子有“独立的精神”,从来不盲从别人,即使多数人都相信的说法,他也要自己思考一番。独立思考,就是理性的表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是缺乏理性。爱什么人,爱他什么,怎么爱,都是需要思考分析的。这不能定出框框,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做一番研究,得出辩证的结论。有人说,你不说具体的,我们怎么实施呀?我说,只要你自己提高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文化素质,就会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做出自己的判断。

【编辑注评】

为什么我们说的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观点,大家明明知道是正确的,却做不到?比如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大多数家长都争先恐后地为孩子报名,根本不管这些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弄得孩子缺少最起码的玩的时间,苦不堪言,慢慢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家长也特别心疼。为什么呢?就是一个盲目从众的问题:别人的孩子都在这样做,我不这样做,我的孩子会不会就落后了呢?我不这样做,就没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就是不够爱孩子啊!于是,大家都这样去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一个盲目从众的心理。结果最后,对孩子的爱反而害了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