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修养智慧:德和礼是君子必备(下)

四大家解读儒道修养智慧:德和礼是君子必备(下)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和礼,君子必备的修养(下)主讲:钱逊君子首先要有爱人之心,从爱人的对象讲,爱人是从孝悌开始的。我们说德和礼是君子必备的两方面修养,而在《论语》中,总是把德和礼并提。只有明白了德和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才能真正懂得君子的修养之道。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核心。所谓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

四大家解读儒道修养智慧:德和礼是君子必备(下)

德和礼,君子必备的修养(下)

主讲:钱 逊

君子首先要有爱人之心,从爱人的对象讲,爱人是从孝悌开始的。那么,从一般的人际关系说,爱人是从哪里做起呢?我们说德和礼是君子必备的两方面修养,而在《论语》中,总是把德和礼并提。那么礼是什么?礼和德的关系怎样呢?只有明白了德和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才能真正懂得君子的修养之道。

一、君子的基本品德是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怎么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解释说,因为忠恕是最简单易行的,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忠恕的含义是什么?就是下面两段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思想关于“仁”的两个主要观点,我们之前很详尽地解读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主要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约束,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不只是约束自己,什么事情我自己不愿意的就不强加到别人身上,而是说我自己所想要做到的事情,比如我想在社会上能够站住脚跟,想在社会上办事很顺利通达,别人也会希望这样,那我就帮助别人来实现这一点。这就是忠,忠有一种积极地帮助别人的意思,不只是对自己约束,而是有一种责任,积极地去为人,尽己之力谓忠。

二、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己的约束,一个是对别人的责任。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叫做推己及人。这也就是上面引的那段话中孔子说的“能近取譬”,孔子说,这是“为仁之方”,践行仁爱的方法。也就是老百姓所讲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为了比较具体地理解,我想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父亲讲的,后来写在了书里。这个故事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个将军,脾气很坏,动不动就打骂佣人,佣人受不了,就经常换。后来来了一个中国人叫丁龙,是山东人。做了不久也受不了,就辞职不干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将军家里遭了火灾,丁龙却跑回来了,帮他的忙。他很奇怪,问:“你不是不在我这儿干了,怎么又跑回来了?”丁龙说:“现在你家里有困难,我就要来帮你,我们中国人讲忠恕之道,今天我来帮你就是忠恕之道。”将军问:“什么是忠恕之道?”他说:“这是中国两千年前孔夫子讲的道理。”这个将军很吃惊,说:“那你很了不起,能读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书。”他说:“我不识字,我读不懂,这是我爸爸教给我的。”将军又说:“那你爸爸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丁龙说:“我爸爸也不识字,是祖父教他的。”将军又说:“你祖父真了不起。”丁龙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不认字,不过是曾祖父告诉祖父,祖父告诉父亲,父亲告诉我,知道做人要懂得忠恕之道。我在你这里做过事,今天你遭了灾,我应该来帮助你。”后来将军就让他留了下来,丁龙就这样在将军家做了一辈子,最后临死的时候,他又跟将军说:“我没有家,没有亲人,这么多年,吃穿都是你供给我,我攒下了一些钱。我死后,这些钱也交还给你。”他死后,将军觉得中国有这样的人,真了不起,就把这些钱,加上自己的大部分家产,捐给哥伦比亚大学,要学校办一个讲座来研究中国文化。至今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就叫“丁龙讲座”。这是美国第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

我们现在讲的仁,根本精神就是爱人。爱人是要通过孝悌、忠恕来落实到行为中去的。

【编辑注评】

忠恕之道已经成为世代中国人生活准则,实实在在的传统。人们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蔚然成风,是中国社会一大特点。当代更有发展。湖南雪灾,河北13位农民自愿、自费,主动驰援,不取报酬;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人事迹数不胜数;北京奥运,志愿者服务遍及所有角落,这是忠恕之道在今天的高度发扬和升华。这也是汶川抗震和北京奥运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应该加以总结发扬。

三、为什么德礼兼备才能称为君子?

在《论语》中,总是把德和礼并提,那么礼是什么?礼和德的关系怎样呢?现在一般人讲到礼,想到的往往就是日常的礼貌、礼节、礼仪,其实,中华文化中的礼,虽然也包括了礼貌、礼节、礼仪,但其内容和意义却远远超过这些。简单讲,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这一点我们在前几期讲到“礼”的时候做过详细解读。

在古代,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用礼来规范,大到天子祭天、祭祖、朝廷议事、诸侯国之间会盟、战争,小到婚丧嫁娶、家庭生活,以至日常生活中怎么坐、怎么走路、怎么站、怎么穿衣、怎么吃饭,人们之间相互怎么称呼等等,都有一整套礼的规定。

总之,礼就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一套规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礼的约束。换句话说,中国人就生活在礼里边;不懂得礼,行为就没有了依据,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也正是因为一切都以礼规范,大家都依礼而行,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名。

四、礼是形式,是检验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www.xing528.com)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套礼的规范?它和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中国传统重道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但是德这个东西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前几年,我们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很多人反对,说怎么能够以德治国呢?德是很抽象的,很虚的东西,没有办法把握,怎么知道他是有道德,还是不道德呢?没有办法衡量。不像法,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不违法的,都有明确的规定。

其实,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把它解决了。他在“道之以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齐之以礼”,就是把德落实到礼上来,用礼来体现德的要求,来检验一个人是否做到了仁。

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核心。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颜渊又问,那具体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视听言动,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要符合礼,都按照礼去做,这就是做到了仁。

有弟子问:孝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孝道?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父母在的时候,按照礼的要求侍奉他;父母去世了,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埋葬,按照礼的要求去祭祀,这就做到孝了。

现在很多人在读《弟子规》,《弟子规》开篇说“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复述《论语》里孔子说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就是根据这段话编写的。

对照一下《论语》和《弟子规》就可以看到,《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要求,全文只有25个字,很抽象。《弟子规》则是根据孔子的话,讲这些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很具体。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要求孩子照着做的,是礼的规范,而这些规范正是体现了孝的要求。

《论语》里的那段话是德的要求,《弟子规》的内容是那段话在行为中的落实,是礼的规范。这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礼的具体事例。

所以,礼和德是密切相连的。德是灵魂,礼是形式。德要落实到礼上,通过礼来检验。

【编辑注评】

可见,仁和孝只有落实到礼上,才是具体实在的,才是可以检验的。看一个人是不是仁,是不是孝,就看他是不是依礼的要求做就知道了。

五、德是灵魂,内心无德有礼也是虚伪

为什么说不能把礼简单地理解为礼貌、礼节、礼仪?因为礼貌、礼节、礼仪主要都是从形式上讲的,而礼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礼义”,就是礼的规范所体现的德。礼的精神是为了落实德;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礼的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的时候,要像祖先在现场受祭一样,心怀哀敬;如果心不在焉,不如不祭。孔子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丧、祭之礼,与其形式完备、奢华,不如俭朴而更多些哀伤。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现在许多地方也在举行祭典,祭黄帝陵、祭孔,等等,规模很大,形式上也很隆重,力求体现出古代礼仪。这反映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是好事。然而其中也可以看到,有的策划者、组织者把大典当作“旅游产品”来策划、安排,举行祭典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了招商引资。许多人也是抱着旅游、看热闹的心情来参加,到会场上忙着照相、聊天,没有丝毫庄严肃穆的情感,甚至对受祭者是何许人也一无所知。这样的祭典,便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难怪有人说参加祭典就像赶庙会。家庭的丧祭也有类似情形。有的办丧礼一切按照传统礼仪,甚至排场更大,花钱更多。但是自己呢,出殡的时候花钱雇人去哭,自己在那儿打麻将赌钱。在这种情况之下,丧礼还有意义吗?

德要落实到礼上,才不会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礼必须要有道德的情感,才不会流于形式。现在清明节已经定为法定假日,很多人会去扫墓祭祖,我们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参加呢?如果是带着旅游的心情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编辑注评】

有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就是要认真地对待父母的丧礼和祭礼。这样做了,民风也就可以归于淳厚。就是说,认真执行礼的规范,反过来也可以潜移默化,起到培养人们道德情感的作用。

所以,德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的。学做人,要从德和礼两个方面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