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识知己好友:建立真挚友谊的有效方法

结识知己好友:建立真挚友谊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至交好友一、皇甫冉、皇甫曾、鲍防、朱放至德元载陆羽始于鄂州的乱世漫游,其中一站是茅山。当然,这也是皇甫曾对茶道的体悟。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释之明理,穷歌诗之丽则。鲍防是由福建观察使调来越州任太守的,颇有政绩。此后,千丈瀑布水在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有记载,位列“陆氏名水榜”第十七。大历五年以湖州司法参军的身份参与顾渚修贡。

结识知己好友:建立真挚友谊的有效方法

第五节 至交好友

一、皇甫冉、皇甫曾、鲍防、朱放

至德元载(756)陆羽始于鄂州的乱世漫游,其中一站是茅山。乾元元年至乾元二年(758—759)离开茅山后由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去丹阳鱼竿村拜访皇甫昆仲(长者皇甫冉,少者皇甫曾),并赶在清明节前上栖霞山采茶,他与皇甫昆仲一见如故。栖霞采茶,两兄弟皆有赠诗。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云: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九

皇甫冉将茶比作“王孙草”,足见其珍贵,也说明那时王孙公子、士大夫们对茶是何等的迷恋!皇甫曾也写了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

皇甫曾的这首赠诗,充满丰富的想象,他想象陆羽在栖霞寺和高僧山野煮茶、禅坐品茗的雅趣,想象陆羽是如何地领悟到了僧家茶淡泊虚无的禅意、诗意和画意,这是心灵的享受!是那般的优雅别致!使他对茶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这也是皇甫曾对茶道的体悟。

皇甫冉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字茂正,润州(治所在今镇江)丹阳人……天宝末无锡尉,避难居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与弟曾齐名。曾字孝常,历侍御史,坐事贬徙舒州(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司马,阳翟(在今河南禹县)令”(《新唐书·艺文志》丁部)。《全唐诗》录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回》和《送陆鸿渐赴越》二诗,录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哭陆处士》等诗五首。栖霞寺在今南京市东北栖霞山,靠近阳羡。

大历三年(768),皇甫冉卧病丹阳鱼竿村,陆羽前去探望。皇甫冉劝陆羽赴越州(今浙江绍兴)谒见“尚书郎鲍侯”,即鲍防。《唐才子传》说鲍防“善辞章,笃志于学。累官至太原(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尹、河东节度使(辖太原府及石、岚、汾、沁、仪、忻、代等州),人乐其治,不减龚、黄(龚遂、黄霸,汉代良吏)”。鲍防曾以尚书郎事越,颇有政绩。皇甫冉并作《送陆鸿渐赴越并序》,文曰:

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释之明理,穷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余兴未尽,告去遐征。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进可以自荐秋试,退可以闲居保和。吾子所行,盖不在此。尚书郎鲍侯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极;讲德游艺,以凌其深。岂徒赏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吾是以无间劝其晨装,同赋送远客一绝。

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

迢递风日间,苍茫洲渚晚。

    ——《全唐诗》卷二百五十

序好!诗也好!序中说他与陆羽终日畅谈,“究孔释之明理,穷歌诗之丽则”,陆羽去越地做事“进可以自荐秋试,退可以闲居保和”,有“鲍侯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而且可以在一块儿“讲德游艺”,的确为陆羽想得周周到到,有进有退,既浪漫又现实。从中可以探知:陆羽从事茶事考察和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渠道之一是为官家做幕僚或者技术指导。

尚书郎鲍防,大历年间著名诗人,与皇甫曾同年登第。鲍防是由福建观察使调来越州任太守的,颇有政绩(《文苑英华》卷八百九十六《工部尚书鲍防碑》)。

陆羽在越地,负责督制茶叶,在越地采越江茶,并游览镜湖、耶溪、剡溪等名胜地,作《会稽东小山》(会稽即今浙江嵊县)一诗。他在剡溪会见了与李冶过从甚密的诗人朱放,二人结伴游天台山国清寺,采赤城峰茶,品千丈瀑布水。此后,千丈瀑布水在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有记载,位列“陆氏名水榜”第十七。次年,陆羽与朱放一块儿评茶,以顾渚紫笋为第一。朱放是襄阳人(《新唐书·艺文志》),曾“卜隐剡溪、镜湖间,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皇甫兄弟,皎、彻上人,皆山人良友也”(《唐才子传·朱放》)。读《全唐诗》知朱放的朋友除皇甫昆季、皎然外,还有刘长卿戴叔伦、李冶、秦系,这些人皆是陆羽的至交,朱放自然也是陆羽的密友之一。贞元元年(785)四月,李兼任江西都团练观察史兼洪州刺史,召权德舆为观察使判官,朱放为参谋。由于权德舆和朱放的推荐,李兼邀陆羽入幕。这是陆羽与朱放又一次共事。

陆羽在湖州参与撰修《韵海镜源》再次与皇甫曾晤面,并与颜真卿、李崿、皎然、陆士修一块儿聚会饮酒联句,留下了《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联句一诗:

颜真卿:喜嘉客,辟前轩。

    天月净,水云昏。

陆 羽:雁声苦,蟾影寒。

    闻裛浥,滴檀栾。

皇甫曾:欢宴处,江湖间。

李 崿:卷翠幕,吟佳句

    恨清光,留不住。

皎 然:高驾动,清角催。

    惜归去,重裴回。

陆士修:露欲晞,客将醉。

    犹宛转,照深意。

    ——《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

另有《七言重联句》,诗云:

颜真卿: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

    不是中情深惠好,谁能千里远经过。

皇甫曾:诗书宛似陪康乐,少长还同宴永和。

    夜酌此时看碾玉,晨趋几日重鸣珂。

李 崿:万井更深空寂寞,千方雾起隐嵯峨。

    荧荧远火分渔浦,历历寒枝露鸟窠。

陆 羽:汉朝旧学君公隐,鲁国今从子弟科。

    只自倾心见煦濡,何曾将口恨蹉跎。

皎 然:独赏谢吟山照耀,共知殷叹树婆娑。

    华毂苦嫌云路隔,衲衣长向雪峰何。

    ——《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

陆羽去世后,皇甫曾万分悲痛,作了一首《哭陆处士》,诗云:

从此无期见,柴门对雪开。

二毛逢世难,万恨掩泉台。

返照空堂夕,孤城吊客回。

汉家偏访道,独畏鹤书来。

    ——《全唐诗》卷一百一十

二、耿湋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曾以充括图书使的身份旅居江南多年,其间曾小隐顾渚茶区。大历五年(770)以湖州司法参军的身份参与顾渚修贡。二人有过密切的交往,曾吟诗联句,《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云——

耿湋: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陆羽: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

耿湋: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

陆羽: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

耿湋: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

陆羽: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

耿湋: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

陆羽: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

耿湋:墨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

陆羽: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

耿湋: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陆羽: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九

这首联句提供了很多历史信息,由联句知:耿湋赞誉陆羽“一生为墨客”,“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在大唐时期,人们首先认为他是一位诗人或散文家;耿湋赞誉陆羽“几世做茶仙”,说明他不仅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还是一位茶学大家。“茶仙”的誉称是耿湋奉赠的,陆羽当之无愧;“顾渚入晨烟”、“携笼万壑前”两句告诉我们,陆羽参与了顾渚修贡,在中国贡茶史上理当记载一笔;“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是说陆羽游历天下,一路采访民风民俗,搜罗遗存的古代典籍,故这位文学家、茶学家又成为颇有建树的方志学家、民俗学家、地理学家;“语默取同年”,为我们考证陆羽的生年提供了依据,他和耿湋同年出生;陆羽对于朋友的赞誉,视作勉励,谦而受之,表示要不负朋友厚望努力奋进,俨然一君子也。

大历八年(773)纂修《韵海镜源》期间二人再次会诗联句,《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诗云——

裴幼清:清风何处起,拂槛复萦洲。

杨 凭:回入飘华幕,轻来叠晚流。

杨 凝:桃竹今已展,羽img31且从收。

左辅元:经竹吹弥切,过松韵更幽。

陆士修:直散青苹末,偏随白浪头。

权 器:山山催雨过,浦浦发行舟。

陆 羽:动树蝉争噪,开帘客罢愁。

颜真卿:度弦方解愠,临水已迎秋。

皎 然:凉为开襟至,清因作颂留。

耿 湋:周回随远梦,骚屑满离忧。

乔先生:岂独销繁暑,偏能入回楼。

陆 涓:王风今若此,谁不荷明休。

    ——《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

另有《又溪馆听蝉联句》也反映了陆羽与耿湋之间的密切接触。

三、刘长卿、柳淡

至德元载(756)秋,因“安史之乱”,陆羽被迫离开东岗草堂,结束短暂的隐居生活,“随秦人过江”(《陆文学自传》)。

陆羽离开竟陵后,先至鄂州(治所在今武昌),后去黄州。他在鄂州结识著名诗人刘长卿(?—约785)。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唐才子传》载:“长卿,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二十一年(733)徐征榜及第。至德中,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转运留后。观察史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州治茂名,今广东省高县)南巴(今广东省电白县东)尉。会有为辩之者,量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诗调雅畅,甚能炼饰。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时正是陆羽出生的年份,二人年龄相差至少20岁,可谓忘年交。

据当时的情形推之,“难民”陆羽是否有心继续他的茶事考察大可怀疑。在鄂州结识刘长卿和来鄂州公干的耿湋是陆羽之幸。

陆羽颇得刘长卿的青睐,刘对他的考察计划是理解的、支持的,因了刘长卿的帮助,陆羽才有可能开始他的“乱世漫游”。陆羽带着朋友慷慨给予的深情厚谊和金钱粮秣,至星子,登匡庐,乾元元年(758)到达洪州(今江西南昌),在洪州结识了柳淡。赵璘《因话录》卷三《商部下》记载:“太子陆文学鸿渐……与余外祖户曹府君交契深至。外祖有‘笺事状’,陆君所撰。”并于“户曹府君”下注:“外族柳氏,外祖洪府户曹,讳淡,字中庸,别有传。”柳淡事附于《新唐书》卷二百零二《柳并传》后,寥寥几句,曰:“并弟淡,字中庸,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因话录》卷三“萧颖士”条下附事云:“功曹以其子妻门人柳君讳澹,字中庸,即余之外王父也。”

陆羽与柳淡的再次会面是在湖州。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一年(776)颜真卿刺湖州时,柳淡与陆羽、颜真卿游处,多次联句,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竹山联句题潘氏书堂》(《全唐诗》卷四百零二)记其事。《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柳淡吟的两句是“旌麾见翠幄,箫鼓来朱幡”,《竹山联句题潘氏书堂》柳淡吟的两句是“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

上元二年(761),陆羽与谢清昼同往苏州(治所在今江苏吴县)拜会刘长卿,时刘长卿贬谪南巴后北归苏州。陆羽与谢清昼、刘长卿结伴游虎丘,临剑池,品虎丘寺石泉水(《名水榜》列为第五),品吴松江水(《名水榜》列为第十六)。陆羽打算迁居著名道教圣地茅山辟园植茶,刘长卿作《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一诗,既是送别诗,又是引见信。诗云: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

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

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八

好一个“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可算说透了陆羽!

刘长卿自南巴北返姑苏后,直到大历五年(770),一直在吴越漫游(傅璇琮《刘长卿事迹考辨》),去过湖州,写过描写湖州苕溪风光的诗歌(《留题李明府溪水堂》),曾参与乌程开元寺的诗坛聚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他就是“白苹诗社”的重要成员。他常与李冶、朱放、鲍防、皇甫冉、皇甫曾、道标、灵彻、秦系、崔载华游处,并多有赠诗,如《朱放自杭州与故里相使君立碑回因以奉简吏部杨侍郎制文》、《送道标上人归南岳》、《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东湖送朱逸人归》、《送灵彻上人还越中》、《送耿拾遗归上都》等,这些人又恰恰是陆羽的至交。他们都在同一个文人圈中。陆羽游剡越时登过天台山,刘长卿游此地作《入白沙渚,夤缘二十五里至石窟山下,怀天台陆山人》以表示对朋友的思念,诗云“偶因回舟次,宁与前山期。对此瑶草色,怀君琼树枝”,思念之深非一般友情可相提并论。

四、李季卿

永泰二年七月至扬州(此时已改元大历),御史大夫李季卿曾召唤陆羽为他表演茶艺

李季卿为李适子,《新唐书·李适传》云:“子季卿,亦能文,举明经、博学鸿词,调鄠尉……代宗立,还为京兆少尹,复授舍人,进吏部侍郎、江南江淮宣慰使。”《册府元龟》卷六百五十八云:“李季卿代宗永泰中,为礼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奉命江南江淮宣慰……”

永泰二年(766)御史大人李季卿宣慰江南,下榻于扬州临淮县馆。此时,陆羽正旅居扬州。

李季卿到了江南扬州,知“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召陆羽至临淮县馆煮茶。陆羽“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季卿“心鄙之”,陆羽愤而著《毁茶论》。此事记载颇多,矛盾之处也多——

《封氏闻见记》记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召陆羽煮茶献艺,“羽衣野服,携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宋代文学家陈师道在《茶经·序》中云:“史称羽持具饮李季卿,季卿不为宾主,又著论以毁之。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用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而下也。”(www.xing528.com)

明人李维桢《茶经·序》中云:陆羽他书不传,“独传《茶经》,岂以他书人所时有,此为犄长易于取名。如承蜩、养鸡、解牛、飞鸢、弄瓦、削锯之属,惊世骇俗耶。李季卿直技视之,能无辱乎?”

陈师道的说法与封氏的记载有较大出入。我认为封氏的记载较为客观。陈师道说李季卿“又著论以毁之”,似乎是李大人与一介布衣百姓陆羽过不去,写文章攻击之,这不合《封氏闻见记》原意,也不大可能,著《毁茶论》的是陆羽而不会是李季卿。

史载:李季卿“性豁达,善与人交,在朝务以推贤进士为务,士以此多之”(《毗陵集》卷十一)。据《封氏闻见记》和《煎茶水记》资料分析,李季卿爱品茶也爱品水,他轻视陆羽绝非因陆羽“业而下”,或以“犄长”沽名钓誉。《封氏闻见记》中记载:有淮阴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茶界后起之秀、档次不高的常伯熊听御史之召鼓舞雀跃,认真地将自己包装一番,“着黄被衫,乌纱帽”,然后去给达官贵人们表演茶艺。知晓公门礼仪的陆羽竟大不咧咧地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李季卿是久闻陆羽大名而以礼相邀,并不轻视陆羽而以野人视之,而是陆羽任性自贬身价,自讨没趣。对李季卿实在不应多作责备。后来“鸿渐游江介(江淮地区),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说明陆羽通过结交名流,长了见识,有所醒悟,觉得自己当时的确有失雅士风度和社交礼仪,所以“愧之”,愧悔之下愤而著《毁茶论》。

《毁茶论》究竟说些啥呢?陆羽是否主张毁掉一切茶事呢?无史料可查,这一切皆不敢妄加揣测。明人陈继儒作《茶董小序》云:“今旗枪标格天然,色香映发,岕为冠,他山辅之,恨苏、黄不及见。若陆季疵复生,忍作《毁茶论》乎?”照陈继儒的解释,陆羽似乎是因无好茶而要“毁茶”,据此推知,《毁茶论》大概是专讲茶艺,包括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诸项目,某一项“不到位”就会“毁”了优雅美妙的茶事。南宋周必大《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宋诗钞·省斋集钞》)云:“暮年桑苎毁《茶经》,应为征行不到闽。”作者认为唐代陆羽之所以著《毁茶论》,是因为他没有到过福建。如果陆羽当年能去福建,看到那里有这样好的茶叶,他就不会写《毁茶论》了。陆羽个性“褊躁”,受了羞辱,一气之下撕了《茶经》抄本倒大有可能,但不会真正主张毁掉茶事,因为毁了茶事就是毁了他自己心爱的事业。

由于朋友的疏通,陆羽和李季卿二人之间的隔阂消除,此后不久再次聚首,同去扬子驿品南泠水(张又新《煎茶水记》),评之为天下第七名水。《唐才子传·陆羽》云:“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古时,金山峙立长江流水中,山与长江南岸之间的流水因江中礁石阻碍而形成三个弯曲,于是有北泠、中泠、南泠之称。个中唯南泠(即中泠泉,因处金山之西南,故统称南泠)泉眼出水最旺,最清洌,最醇厚,那水盛于碗中,水面可高出碗沿一二厘米。但要汲出江底冒出的泉水并非易事,要选在子时或午时,彼时江面浪峰稍平,方可操舟去汲,还必须使用专用汲水工具,大概类似后来发明的“铜葫芦”。

陆羽见江面微波荡漾,说道:“御史大人,现在可以去汲水了。”李穆吩咐几个军士带上铜葫芦,驾上一叶扁舟,向江心划去。毕竟是浩浩长江,虽是微波荡漾,对于那小船来说,亦不可小瞧,南泠水又正当漩涡区,小船随水旋转。军士抛锚,将船固定在江心,但仍颠簸得厉害。军士抛下汲水的铜葫芦。这只铜葫芦的容量与小桶相当,上有盖,盖与葫芦严丝合缝,用铰链连接。盖系着一根较细的绳子,拉动细绳子可使盖开合自如。军士找准位置后,将铜葫芦沉于水底,然后拉动细绳,盖子启开,江底中泠水涌入葫芦内,估计灌满后将细绳放松,盖子归位,自动盖住了葫芦口。然后由两个军士合力拉起铜葫芦。

陆羽用小瓢舀水,一一尝过,沉思片刻,说道:“二位大人,这三坛子水水质大不同呀!”李季卿扬起眉毛,疑惑地望着陆羽。陆羽指点道:“这第一坛,似石岩岸边的水;这第二坛,当是真正的中泠水;这第三坛嘛,优劣参半。”

李季卿不以为然,认为陆羽在故弄玄虚,质问军士道:“这是咋回事?你们说个明白!”出馊点子的军士狡辩道:“我等汲水,江边有不少人观看,岂能瞒天过海!只恐这位先生鉴水有误。”经拷问,军士服罪,道出实情,果然是军士怠惰,未汲够中泠水,以岩岸边的水充数。李季卿不由惊叹:“陆处士神鉴!”

千余年后,有沧海桑田之变。因泥沙淤积,金山与长江南岸连成一片,泠泉亦不知何在。至清同治八年(1869)被候补道薛书常重新发现,并在泉眼周围砌石栏方池。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题“天下第一泉”,并在池南建亭,亭名“鉴亭”。

《煎茶水记》的作者张又新,字孔昭,唐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进士第一,官左右补阙等职,先后党附李逢吉、李训,终于左司郎中。其父张荐,工部侍郎、御史大夫,颜真卿赏其才,与陆羽有过交往。应当说,张又新对陆羽会有间接的了解,他的《煎茶水记》有夸张失实之处,但事出有因,不会是凭空杜撰。

《煎茶水记》云李季卿见陆羽笔记有“圻水南溪石下水第三,乃二十水中之一也”的记载,从此,人们将此泉作为陆羽圣迹之一。此泉位于浠水县蓝溪口上游五里的溪潭坳河滨峭壁石下,石穴大如米瓮,深约三尺。

陆羽和李季卿品扬子南泠水的故事另见于唐人温庭筠(约812—866)的《采茶录·辨》,他讲的故事显然是援引《煎茶水记》。温庭筠是中唐著名茶人,他的《西陵道士茶歌》脍炙人口。

五、道标、宝达

杭州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至唐代已有四五百年历史,是江南名刹之一。

道标(739—823),浙江富阳人。七岁进入寺院为徒,后正式受戒,在杭州灵隐寺为僧达50余年之久,人称“西岑和尚”,有“僧中十哲”之誉。善诗,常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唱和,时人将三位名僧并称,谚曰:“霅之昼,能清秀;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陆羽与三位名僧皆有密切交往,可见陆羽对佛门的感情之深,从另一个角度又说明陆羽茶艺的创造及茶道思想的形成,佛教是其源头活水。

关于道标,明万历《灵隐寺志》记载:“道标法师,俗姓秦,富阳人。七岁时,有高僧摩其顶曰:‘此子目秀如春莲,得非释氏威凤也。’遂在灵隐寺出家。”

乾元元年(758),陆羽去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考察,翩然来到西子湖畔。

西子湖,旧称钱塘湖或武林水。环湖30里,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群山峻秀挺拔,湖水秀卧其间,如天女舒展玉臂环抱一绿色的水晶石。在阳春三月的朝阳照射下,山峦葱翠,湖水潋滟,湖光与山色交相辉映,像明丽秀雅的玉美人。

陆羽下榻在灵隐寺住持道标上人的西岭草堂。

明《灵隐寺志》记载:肃宗乾元元年(758),灵隐寺选命比丘,“试通经七百纸者,得度师首”,年轻的道标中选。《钱塘县志》记载:“陆羽目为道标梵僧,名之威凤云。”这两处记载说明陆羽在乾元元年拜会道标时,正值道标被朝廷批准为灵隐寺的住持僧,陆羽有幸亲临道标的选命比丘盛典。

贞元九年(793),年交花甲的陆羽自岭南返回湖州,途经余杭,造访灵隐寺高僧道标和宝达禅师。他们开怀畅谈,道标作《四标诗》(宋《高僧传·道标传》),他提出的天人合一、推能归美、居闲趣寂体现了陆羽的精神追求,后来发展成为陆羽的茶道思想,概括为“精行俭德”四个字,并写入《茶经》。陆羽对道标上人颇为尊重,觉得他是一个僧人和半个哲人,喜欢同他探讨一些深奥的事理。据《西湖高僧事略》记载,陆羽以近乎戏谑的口吻以《四标》为题写下四句话,赞扬和总结道标和尚的哲学理念,或者是他俩探讨玄学的肤浅结论。陆羽作《道标传》,《宋高僧传》卷十五《唐杭州灵隐寺道标传》引陆羽《道标传》云:

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反映的是他俩对宇宙的初步认识;“推能归美为德标”讲的是做人的道德准测,意思是要推崇才能、追求美德;“居闲趣寂为道标”讲的是生活情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精行俭德”的原则,与“四标”有内在的联系。

《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唐杭州灵隐寺宝达传》注云:

系曰:“印沙床者何?”通曰:“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宝器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照佛鉴者何?”通曰:“即鉴灯儿。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游是山,述记达师节俭而明心调度也。”

由以上两段史料可以看出,陆羽与灵隐寺二位高僧的关系非同一般。

六、张志和

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记载:“羽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苎翁,与颜鲁公厚善,与玄真子张志和为友。”

大历七年(772)至大历十年(775),颜真卿刺湖州,因颜真卿的引见,陆羽与张志和交游。张志和以《渔父歌》五首名世,《新唐书》本传云:“……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又云:“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唐才子传》卷三云:“与陆羽尝为颜平原食客,平原初来刺湖州,志和造谒。”皎然作有《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和《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以记其事。

《吴兴备志》载:“颜真卿、皎然、陆羽、张志和会诗,张志和《渔父词》首倡也。余则和二十五首。”《全唐诗》卷三百零八《渔父歌》题下注引《西吴记》云:“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志和所谓西塞山前也。志和有《渔父词》,刺史颜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唱和。”

《渔父词》就是那次诗会的作品,此后成千古绝唱并传播东瀛。颜真卿的《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载有“陆张妙对”:陆羽问张志和:“孰为往来者?”张志和答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二人志趣相投,但张志和是彻底的“出世者”,而陆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计民生,在这一点上与张志和大相径庭。如皎然在与崔子向《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所言:陆羽“说诗整颓波,立义激流俗。”还是皎然最了解陆羽,十分赞赏他“整颓波”、“激流俗”的积极生活态度。

七、李复、周愿

陆羽在竟陵时与恩公李齐物的儿子李复十分要好。

李复(738—797),字初阳,出身皇族,李齐物之子。《新唐书》载:“贞元二年(786)正月为容州刺史兼容管招讨使。……在容三年,人耐以安,转岭南节度使。”贞元五年(789),李复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贞元八年(792)拜宗正卿,负责管理皇族事务,又出任华州(治陕西华阴)刺史。贞元十年(794),代李融为郑滑节度使。贞元十三年(797)四月卒,先陆羽而去,年59岁。

李复贞元五年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时得知陆羽的情况,心中不安。他尊敬陆羽,也同情陆羽的遭遇,邀请陆羽岭南一游,请陆羽和周愿前来幕府工作(周愿《三感说》)。

周愿是竟陵人,青少年时代与陆羽是否相识,无可稽考。大历八年(773)周愿应颜真卿之邀参与撰修《韵海镜源》,与陆羽共事了一段时间。颜真卿在《杼山妙喜寺碑铭》中详列编辑部成员,“后进”周愿,是参与“同修,未毕,各以事去”者。

贞元初,周愿原在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任职,带御史衔,不久前游历江西至洪州,与陆羽晤面。二人应李复之邀,由洪州出发,经大庾、梅岭去广州,共佐李复。周愿视陆羽是对自己一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唐元和四年(809)以后出任复州(宝应后移治竟陵,即今天门)刺史,有感而发,作《三感说》,时年已80多岁(周靖民《唐周愿感念陆羽》)。《三感说》其“感三”即言陆羽,文曰:

……愿频岁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编者注:“公”指李复,陆羽恩公李齐物之子)之幕,兄呼之。羽自传竟陵人,当时羽说竟陵风土之美,无出吾国。予今牧羽国,忆羽之言,不诬矣。扶风公(指马总,世系出陕西扶风郡)又厚于羽者也。代谓羽之出处,无宗枋之籍,始自赤子,洎乎冠岁,为竟陵苾刍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圣人也。羽字鸿渐,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加以方口谔谔,坐能谐谑,世无奈何。文行如孟轲,所不至者,贵位而已矣。

噫!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形,盖鸿渐之本师像也。悲欤!似顶之地,楚篁绕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夫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予作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摇楚风。

《新唐书·陆羽传》载:“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这说明陆羽确曾获得“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两职。据朱自振先生考证,“陆羽的移居江西和加封官职,大概是在德宗初年,与起用颜真卿、韦渠牟有关”(朱自振《茶史初探·全唐诗中的陆羽史料考述》)。关于陆羽得官有多说:或系李齐物推荐,或系颜真卿推荐,或系颜真卿和韦渠牟推荐,或系颜真卿和杨绾推荐,或系李齐物之子李复推荐。

称陆羽“太子文学”首见于周愿的这篇《三感说》,该文撰于唐元和四年(809),即陆羽逝世后第五年。太子文学是东宫左春坊的中级官员,正六品下,官阶是第十六级,负责掌校典籍和陪太子读书。称陆羽“太常寺太祝”首见于权德舆建中二年(781)所作的《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周靖民先生认为“两次拜官,是太祝在前,太子文学在后”是很有道理的(周靖民《朝廷两次拜官,幕府五处请助》),若在建中二年前陆羽加封为“太子文学”,按唐代文人雅士交往时用官称以表示尊崇的习惯,这一称呼一定会见于唱和的诗词中。由此推定,所谓的《陆文学自传》原文大概是《陆羽自传》或《自传》,“陆文学”系代庖者所加。李齐物推荐一说根据不足。

周靖民先生还认为:唐朝廷第一次任命陆羽为太祝,是颜真卿和杨绾的推荐。时间约在大历十二年(777)冬至大历十四年(779)冬。第二次任命“似在贞元九年(793),李复于792年回朝转任滑州刺史,对陆羽是有所推荐的”(周靖民《朝廷两次拜官,幕府五处请助》)。陆羽任太子文学的时间似合情理,究为何人推荐还需研究。

周愿与陆羽共事李复。在李复幕府,陆羽寄居东园,号东园子,人称东园先生。次年辞归洪州,途经湖南,品郴州圆泉水,评之为第十八。

八、权德舆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是唐天宝年间名士权皋之子。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安史之乱时随父权皋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宋人卢宪《嘉定镇江志》),权德舆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江南度过的。德宗时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宪宗时官至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六十而卒,赠左仆射,谥文德。能言善辩,能赋诗,工古调乐府。

他比陆羽小26岁,可谓忘年交。

陆羽和权德舆第一次见面在何时呢?有几种可能:

其一,陆羽颜府修书时与权器有交往,权器又称权十四(《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权德舆写有《春送十四叔赴任渝州录事绝句》(《全唐诗》),这个“十四叔”大概就是权器,由校书郎调任录事,不算提拔。见于权德舆诗集中的还有他的“十六叔”、“二十叔”、“三十叔”。因了权器的关系,少年天才权德舆有机会拜谒颜真卿并结识陆羽。

其二,大历十年(775)青塘别业落成,“权明府”远道慕名来访,皎然作陪,并作《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以志其事。“权明府”何许人也?或者是权德舆的父亲权皋,或者是权德舆的三十叔父权叔明,因了这些关系,大历十年陆羽和权德舆见面是有机会的。

其三,权德舆22岁时出任扬州盐铁从事,往返丹阳、无锡间,陆羽游历至此地,权德舆有幸拜识。

陆羽与权家有两代人的友谊,考量那深厚的感情,有理由认为:权德舆很早就结识了陆羽,二人一见如故,并结为忘年交。

建中二年(781),陆羽时年48岁。湖南幕府判官戴叔伦向檀州(治所在今密云县)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曹王李皋荐举陆羽,李皋邀陆羽赴湖南任幕府客卿。陆羽前往湖南幕府工作,途经苏州,时年22岁的权德舆前来送行,并作《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一诗相赠,诗云:

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此去佳句多,枫江接云梦。

    ——《全唐诗》卷三百二十四

陆羽有很多称呼,陆太祝算其中一个。权德舆称陆羽为“太祝”,说明陆羽拥有这个职务不会晚于建中二年。

“枫江接云梦”的“枫江”在何处?张继《夜泊枫桥》,《全唐诗》在此诗下注云:“一作夜泊枫江。”可能这一段吴江又称枫江。“云梦”即湖南的洞庭湖,这就说明权德舆为陆羽送别的地点在苏州。陆羽入湖南幕的时间在入江西幕之前。

关于陆羽到湖南幕府工作的问题,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湖北的欧阳勋先生在其《陆羽生平大事年表》(欧阳勋《陆羽研究》)中确定的时间是“建中二年,(陆羽)应李皋、戴叔伦之邀,赴湖南幕府”。

湖南的周靖民先生说:“780年(建中元年)四月,嗣曹王李皋调任檀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驻长沙),深知戴的学识和才干。由于戴的推荐,李皋去函无锡,邀请陆羽去湖南幕府协助。陆羽于781年(建中二年)前去,起程时有许多朋友送行,这时权德舆(22岁)正由丹阳至常州做刺史的叔父(三十叔),也随同参与送别,写有《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这是陆羽第一次接受幕府工作。”(吴大升主编《文学泉》)。

江西的周志刚先生认为是“贞元四年(788),陆羽受裴胄邀请,自洪州赴湖南入幕”,裴胄时任檀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贞元三年”条目),因此他进一步确定《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应为权德舆在江西为陆羽送别而作”。

以上四个说法有些分歧,尚待继续讨论。

贞元三年(787),御史萧瑜与陆羽唱和,编辑成书,题为《萧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权德舆为之序。陇西人李兼在德宗贞元元年至六年(785—790)除江西观察使,权德舆在李兼幕府工作,故有机会与陆羽重逢于洪州。

由上饶(信州治所)移居洪州时,因为“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故“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馈”(权德舆《萧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见《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五)。陆羽知名度之高、朋友之多、情谊之深厚可见一斑。

九、孟郊、姚骥、萧瑜、崔载华

建中元年(780)四月,陆羽赴湖南任幕府客卿。

建中四年(783)夏,戴叔伦奉诏代理江西观察史兼抚州(治所临川,在今抚州市西)刺使,去临川就职。陆羽离开抚州后云游上饶茶区,刺史姚骥久闻陆羽鼎鼎大名,于是延请他到上饶府衙工作,方便请益。陆羽婉谢,但还是听了刺史的建议,做个隐士,结庐上饶。在姚刺史的亲自帮助下,陆羽在上饶城北二里处广教寺附近建宅筑亭,凿泉引水,环居植茶,栽竹种花,建立了他的新家。

贞元元年(785),陆羽重回上饶茶山,年轻的学子孟郊来访。他是湖州武康人,湖州是陆羽第二故乡,陆羽陪同这位小老乡参观他的山舍。孟郊曾隐于嵩山,和陆羽不仅可以谈诗论文,还可以谈谈他们各自的隐士生活,发发感慨。孟郊参观山舍,兴味盎然,瞧这山舍:倚山建房,亭贮流云,井涌清泉,清风摇竹,山花烂漫,摆落尘世,情趣高洁。这位苦吟诗人吟了一首《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茶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六

这首诗将陆羽的上饶山舍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相提并论,主人有高致,才开辟出这样好的隐居环境。正因为主人有高尚的情操,才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困扰。

萧瑜在上饶时与陆羽有往来,感情甚笃,特邀陆羽为幕府宾客。

陆羽去洪州居西山玉芝观。陆羽和权德舆、萧瑜曾共事于李兼幕府。《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本传云:权德舆“贞元初,复为江西观察使判官。”贞元二年(786),御史萧瑜代李兼领洪州兼江西督团练观察史(《旧唐书》)。

陆羽到洪州后,与萧瑜相互赠诗唱和。贞元三年(787),陆、萧二人唱和诗辑录成册,题为《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诗》,萧瑜《喜陆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观诗》领首,权德舆为之序,序云:“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萧侍御公瑜权领是帮,相得甚欢。会连帅大司宪李公(李兼)入觐于王,萧君……留府,太祝亦不远而至,声同而应随。……侍御唱之,太祝酬之,法曹(崔载华)和之,是三篇也。”此为县治所本。《上饶县志·寓贤》云:“御史萧瑜领洪州,羽自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移至洪州玉芝观。瑜喜与之唱和,成帙,权德舆为之序。”

十、戴叔伦

建中元年(780)四月,戴叔伦向檀州(治所在今密云县)刺史兼湖南观察使(驻长沙)曹王李皋荐举陆羽,李皋欣然允诺,邀陆羽赴湖南任幕府客卿。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官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政绩颇著,宠赐有加。”《唐才子传》(卷五)称他“赋性文雅,善举止,能清谈,无贤不肖,相接尽心,工诗”。

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时陆羽曾去拜访,戴叔伦作了两首诗赠给陆羽,题为《敬酬陆山人二首》:

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当时漏夺无人问,出宰东阳笑杀君。

由来海畔逐樵渔,奉诏因乘使者车。

却掌山中子男印,自看犹是旧潜夫。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四

在诗中毫不讳言他仍然是个不露形迹的反叛者,不会因为杨炎的恩惠而做他的党徒,他忠于的只是皇帝。

建中三年(782)十月,李皋调任洪州刺史兼江西观察使,驻洪州(治所在今南昌市),仍然邀请戴叔伦和陆羽在他的幕府工作。陆羽随李皋去洪州。品洪州西山瀑布水,评为第八。

建中四年(783)夏,曹王李皋领兵讨伐叛将李希烈,戴叔伦奉诏代理江西观察史兼抚州(治所临川,在今抚州市西),去临川就职。陆羽离开抚州后结庐上饶茶区。

贞元四年(788)四月,戴叔伦在抚州任职期间,被人密谤遭诬,待罪家中,等待朝廷派人推勘。陆羽为戴叔伦抱不平,去抚州调查戴案真相,写辩诬材料,并同权德舆、崔载华二位好友四处奔走说项。十二月,朝廷派张侍御为推事史来到洪州,在除夕日票传戴叔伦同去抚州查对案情(傅璇琮《戴叔伦的事迹统年及作品的真伪考辨》)。戴叔伦临行前赋《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迫赴抚州辩对,留别崔法曹、陆太祝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四)一诗是这件事的书证。

贞元五年(789),陆羽仍居玉芝观。正月,戴叔伦去抚州辩对,由于陆羽提供了有力的证人证言,戴叔伦雪谤无罪,重新起用,官遣容州(辖区在今广西僮族自治区)刺史、经略侍御史。次年,戴案了结,戴叔伦作《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四),将好消息告诉他的好朋友,并表示谢意。权德舆亦喜出望外,作《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萧侍御留后说,得卫抚州报,推事史张御史却回,前刺史戴员外无事,喜而有作三首》,诗题虽长,言事却详。

此后,戴叔伦威名益振,德宗并赐给他《中和节诗》。

戴叔伦心思功成身退,于是请表为道士,皇上恩准。贞元七年(791)十二月,戴叔伦告病还乡,在回家乡润州(今江苏金坛县)途经江西时,又与陆羽、崔载华二位好友重逢,戴叔伦作《容州回逢陆三别》一诗赠给陆羽,未曾料到竟是永别,六月,戴叔伦死于沿长江归家途中。

《容州回逢陆三别》,诗云:

西南积水远,老病喜生归。

此地故人别,空余泪满衣。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四

戴叔伦与陆羽聚饮时还吟过一首《劝陆三饮酒》,诗云:

寒郊好天气,劝酒莫辞频。

扰扰钟陵市,无穷不醉人。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四

戴叔伦和陆羽的友谊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戴叔伦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