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羽创新的煎茶法

陆羽创新的煎茶法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陆羽所言,茶的这两种吃法源远流长。陆羽对延续到唐代的茶羹习俗是持否定态度的。陆羽凭他对茶的悟性,反对在茶中加任何作料,但不反对加盐。《因话录·商部》云:陆羽“始创煎茶法”。陆羽煎茶法用的是茶饼,故不能直接冲泡,而要经过几道加工程序。陆羽说,茶有九难,火为之四。

陆羽创新的煎茶法

第四节 陆羽首创“煎茶法”

陆羽著《茶经》之前,大唐流行的烹茶方式还是前朝的痷茶和茗粥。

陆羽《茶经·六之饮》言: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又云: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

如陆羽所言,茶的这两种吃法源远流长。

东晋郭璞注释《尔雅》:苦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唐本草》载:“茶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唐樊绰《蛮书》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云南景东县,为唐时南诏国重镇。

唐代诗人储光羲《吃茗粥作》云: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荫,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饮蕨薇。

敞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

这首茶诗反映了中唐之初,以茶作粥的吃法仍很普遍,“淹留膳茶粥,共我饮蕨薇”,蕨薇是两种野菜,嫩叶可食,常见于古诗,时为“贫者之食”。储光羲将茶与其他食物混煮成稠状,以此充饥,却饮以蕨薇汤液,显然,茶仅作食用,与饮料无缘。这是一种很落后的用茶法,较之茶羹还等而下之。

唐诗人皮日休说:“然季疵(陆羽字)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汤啜者无异也。”其实中唐以后仍有不少人茶、食“一锅煮”。

陆羽对延续到唐代的茶羹习俗是持否定态度的。如《茶经·六之饮》中所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

陆羽对前朝茶事不满意的地方有二:其一是不该茶、食同煮,也就是说他不认为“茶羹”是值得提倡的好茶俗;其二是不该去沫,这等于抛弃了茶之精华。

陆羽凭他对茶的悟性,反对在茶中加任何作料,但不反对加盐。一般说来,唐代饮茶加盐还是较为普遍的习俗,即就是十分高档的宫廷茶俗亦不例外。地宫茶具中的鎏金人物画银坛子、蕾纽摩羯纹三足架盐台、三枚圆盘座素面盐台就是茶具中的贮盐器。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的贮盐器叫“鹾簋”,其形制:“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盒形,或瓶,贮盐花也。”

《因话录·商部》云:陆羽“始创煎茶法”。

煎茶法又称煮茶、烹茶、煮茗。(www.xing528.com)

陆羽煎茶法用的是茶饼,故不能直接冲泡,而要经过几道加工程序。其法见于《茶经·五之煮》,其程序是:

1.炙茶:即烤炙饼茶,不能用烈火猛烤,讲究火功恰到好处,要求炙热均匀,内外烤透。

2.碾茶:烤好的饼茶以纸囊贮之,然后用碾茶器碾成细小的颗粒状。饼茶炙烤,待茶饼水气汽蒸发完毕,就碾茶,工具是碾和拂末,碾与今之药碾相似,炙过的饼茶要碾到“拒碾”的程度,如薛能所言“拒碾乾声细”。

3.筛茶:碾好的茶末色泽金黄,然后用罗筛之,用“则”舀之,盛于合中。茶粒不能细如粉末,应是小颗粒状,如《茶经·六之饮》所言“碧粉缥尘,非末也”。“则”用铜、铁、贝壳、竹木制造,是舀茶用具。罗、合、则配套使用。唐代诗人李咸用描写筛茶工序诗云“白苎眼细匀于研”,李群玉诗云“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4.煮水:包括择水和看火两方面:水要宜茶的真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火要活火,以炭为上,次用劲薪。煎茶用火视汤面,以三沸为度。《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汤面依次出现“鱼目”、“涌泉”、“鼓浪”,则煎茶功成,火候到家。关键是掌握火候。如白居易所云“汤添勺水煎鱼眼”(《谢李六郎中寄蜀茶》)、“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李群玉云“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皮日休云“香泉一合煮,煎作连珠沸。试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这些诗句都是描写“三沸之汤”的。

陆羽说,茶有九难,火为之四。燃料选择上一要燃烧值高,二要无异味。

《茶经·五之煮》云: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用木炭,如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三)诗云:“红炉炭方炽。”秦韬玉《采茶歌》(《全唐诗》卷六百七十)诗云:“兽炭潜然虬珠吐。”其次是硬柴,如桑、槐、桐、栎一类。沾染了油腥气味的曾烧过的炭,以及含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桧一类,还有腐朽的木器都不能用来煮茶,否则会有“劳薪之味“,此语典出《普书·荀勖传》和《世说新语·术解》,《世说新语·术解》云:荀勖尝在晋武帝座上食笋进饭,谓在座上曰:“此时劳薪炊也。会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车运载时,车脚最劳,析以为薪,故曰劳薪。

陆羽此论很有道理,燃料不洁则必串味,有损茶品。他强调烹茶要用“活火”。

5.投茶:《茶经》云“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器具,1方寸匕容量大约为1立方寸。通常用量是煮水一升投茶末1方寸匕,据各人口味重轻还可酌增酌减。投茶是煎茶时的关键工序,要求在“一沸”(鱼目)时投之椒盐;二沸(连珠)时舀出一瓢沸水,然后用则量茶投茶末入水,同时用竹img60搅动,让茶末随沸水旋转,沉入水中,谓之“击拂”。搅时动作要轻缓,陆羽说:“操艰搅遽,非煮也。”就是说,操作不熟练,动作太大太急,都不算是煮茶;三沸(鼓浪)后将舀出的开水兑入。《茶经·五之煮》云: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img61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img62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以稍凉的开水止沸,以合适温度煎茶,勿使太过,过则会熬出茶的苦涩味来,掌握得当便会煎出茶的精华。陆羽称这一技巧为“育华”。

陆羽“煎茶法”有茶之沫、饽、花一说。他称茶沫为“精华”、“精英”,视为茶汤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用多种方法“育其华”。陆羽以诗一般的优美语言赞颂茶沫,《茶经·五之煮》云:

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华。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有之。

茶史上第一个诗赞茶沫的是晋代诗人杜育,不过陆羽作了认真的研究,将茶沫分为有害的和有益的:有害的是如黑云母状的水膜,该弃之;有益的是沫、饽、花,薄者为沫,厚者为饽,细轻者为花。又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状其态:沫如枣花漂于环池,如绿苔浮于水面;饽如青萍生于回潭曲渚,如耀目的积雪;花如蓝天鱼鳞般的浮云……无足轻重的浮沫在陆羽眼中成了审美的对象,在其中悟到了诗意。浮沫已非浮沫,是诗,是优美的文化

为了培育这本不足珍贵的茶沫,陆羽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如碾茶、罗茶粒度合适,重则沉底无沫,太细则如粉尘浮于盏面,亦无沫;用竹img63环激汤心,或用长柄茶匙击拂,易产生茶沫;二沸后舀出一瓢开水以备培育茶沫;三沸后将舀出的“隽永茶汤”倒入以“育华救沸”……其他如茶具的设计为多些茶沫而匠心独运。

6.酌茶:三沸后便可酌茶了。酌茶之法是先将汤面黑云母状的水膜舀去,然后舀第一瓢茶汤,其味隽永,暂不酌之。此时火还未退,茶汤还会四沸、五沸……便可以“隽永”点之,称此为“育华救沸”。一般煮水一升,酌茶五碗,前三碗茶味较好,后二碗次之,五碗之外便非渴莫饮了。《茶经·六之饮》亦云: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缺人。

陆羽给茶味定了标准,好茶味要“珍鲜馥烈”,要“隽永”,意即清爽、浓香、醇和。酌茶反复强调“五碗不过冈”,反映了陆羽提倡的是品茗之趣,而不是止渴。大体估计,一釜水大约有一升许,均为五碗。前三碗茶味最佳,后两碗次之。行茶颇有讲究,有客五人,从釜中舀出三碗茶汤,所缺二碗用“隽永”补之。有客七人,从釜中舀出五碗茶汤,所缺二碗亦用“隽永”补之。万不可因客人多而添水,使茶味寡淡。

7.吃茶:这也有讲究,酌茶后要“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淡。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强调热饮,其好处并非是沫饽不消,精英不竭,主要是热则醇和香窜,冷则伤胃。陆羽力主热饮是科学的,有利养生。陆羽反对超过比例的加水,茶少水多其味寡淡,亦无品茗之趣。

至此,陆羽的“煎茶法”完成。照此办理,便可煮出大好茶味,其先进之处非痷茶、茗粥可比。

陆羽的创造唐人带来了美好享受。他的煎茶法因其美妙而成为一门艺术;没艺术素养的人煎不出“陆氏茶”,只配消受“沟渠中弃水”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