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伦理的自觉与主体建构”视角的探讨

研究伦理的自觉与主体建构”视角的探讨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社会调查的“互动”和“交换”性质要求我们把被研究者视为“信息的主体”,把被访者提供的信息看做是被访者作为主体对于自己的想法、行为、意义的构建结果,而不再简单地把它看做一种客观事实。

研究伦理的自觉与主体建构”视角的探讨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

社会调查的“互动”和“交换”性质要求我们把被研究者视为“信息的主体”,把被访者提供的信息看做是被访者作为主体对于自己的想法、行为、意义的构建结果,而不再简单地把它看做一种客观事实。

调查者也是一个主体。调查者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他/她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主体。这种价值判断的介入、道义责任的选择对于调查过程的影响,需要被有意识地加以分析与反思。其次,调查者的主体性还表现为对于所获得的信息的主观性解读(而非客观性再现)。

调查过程其实就是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人际互动,而调查的结果则是双方共同建构出来的。笔者把这种认识归纳为“主体构建”的视角。

综合起来,“主体建构”视角可以集中表述为:在认识到调查者对于调查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影响和主观性解读之外,尊重被访者对于自己的经验的主体性构建,把现象作为这种互为主体性的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天然存在的或者仅仅环境决定的);以被访者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调查者的认知)为基础,更加侧重挖掘被访者的声音、研究被访者自己的建构过程。

“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更加深入地理解调查者与被访者对于社会调查的作用,促进调查过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促进被访者给出“主述性真实”(区别于故意的欺骗或者隐瞒),促进调查者对于所获资料的“移情式理解”,从而提高调查的质量。

正是社会调查中的这种“主体建构”视角要求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要切实地贯彻伦理原则,做到“知情同意”、“平等与尊重”、“无伤害与受益”,只是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在贯彻伦理原则的侧重点与程度上会有差异。可是,越是难以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获得贴近主体“真实”表述的研究,对于研究伦理的要求也就越高,所需要的考虑也就越多。

同时,不管贯彻的程度如何,任何社会调查中伦理原则的贯彻过程和局限性都需要在调查过程中呈现给读者,以便促进学术监督与讨论。

参考文献

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贝尔蒙报告.www.39kf.com/cooperate/ppt/other/2009-12-18-624038.shtml,1991

翟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6)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刘春雨等.AIDS项目伦理审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4)(www.xing528.com)

潘绥铭.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见:李强.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潘绥铭等.中国性革命成功的实证.高雄:万有出版社,2008

[美]罗萨尔多.从他的帐篷的门口:田野工作者与审讯者.见:[美]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诗学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苏力.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社会学研究,1998(6)

潘绥铭.生存与体验——对一个“红灯区”的追踪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注释】

[1]参见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9(2)的同名文章。

[2]本章所要分析的社会调查,是指各类研究社会、以人为调查对象的实地调查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以区别实验室调查和文献研究。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探讨和反思社会调查过程中研究伦理的相关问题。

[3]“移情地理解”最早由韦伯提出,参见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贝尔蒙报告》,1991,www.39kf.com/cooperate/ppt/other/2009-12-18-624038.shtml。这三项原则其实早已运用于中国的某些金融服务之中。

[5]笔者还认为这在中国是一个“伪问题”。前文已述,不再重复。

[6]在现实生活中,笔者碰到过若干真实的例子。比如笔者认识的某位女性是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她同意接受某个著名电视台的面谈式采访,但是在采访播出后,其个人生活遭到了她自己远远没有预料到的破坏,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而她想尽办法要起诉节目制作者。

[7]新华报业网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拒绝作证入狱》,2005-07-07,http://ever.xhby.net/content/2005-07/07/content-852295.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