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支持教师的相关资源和非商业性学习资料

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支持教师的相关资源和非商业性学习资料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源自MIT的OCW项目,是OCW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2002年UNESCO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这一概念时,将其界定为:指那些用于非商业性目的,借助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可以供用户自由查阅、参考或使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支持教师的相关资源:教师使用的各类工具,支持教师创作、修改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各类材料,教师需要的各类培训材料及教学工具。

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支持教师的相关资源和非商业性学习资料

三、开放教育资源

如果说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可以称为“E”(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学习、电子培训)时代的话,那么人类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则可以用“O”概括:开放教育、开放学习、开放系统、开放资源、开放标准等。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在麻省理工学院(MIT)2001年发起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OCW)运动引领之下,于21世纪之始启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热潮,其影响波及到了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研究者及众多的终身学习者。

(一)MIT的OCW项目及其影响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影响深远的开放课件(OCW)运动,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把MIT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两千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到国际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这些课件覆盖了MIT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5个学院、33个学科领域的课程资料,包括每一门课程主讲教师的信息、课程讲义、教学大纲、阅读书目、作业、教学法等资料。

到2007年时,MIT已发布了1 800门课程资源,2009年时完成了1 950门。MIT 2009年发布的OCW项目评估报告显示:

(1)MIT已有78%的教师参与了网络课件的建设

(2)OCW在全球的镜像站点共有220个。

(3)43%的用户群体是各类自学者,42%为在校学生,9%为教育工作者。

(4)网站54%的访问流量来自美国之外,其中东亚占17%,西欧占11%,南亚占9%。

(5)对于MIT自己的师生及校友而言,已有86%的在校学生、73%的教师和46%的校友使用过OCW课件,有35%的一年级新生承认在选择大学时受到了OCW的影响。

另外,2011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有来自全球的一亿多学习者访问了MITOCW网站,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在2011年5月召开的“开放课件十周年庆典”国际会议上,MIT宣布:“在接下来的十年里,MIT准备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十倍,争取惠及十亿学习者,即‘惠及十亿人’计划。MIT期望到2021年,像MITOCW这样的开放教育资源可以架起类潜能与机遇的桥梁,鼓励世界各地的人改善生活、改变世界。”

MIT的这一举措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和反响,许多高校迅速响应和支持这一行动,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莱斯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塔夫茨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欧文分校、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计划。2007年10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式宣布将全部授课录像上传到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供公众免费享用,伯克利是第一个将全部课程录像放到Youtube上的大学。

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事将MIT等高校开发的开放课件进行翻译和本土化的工作。

(1)2003年,埃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下,先后与MIT、卡耐基·梅隆大学、莱斯大学等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探讨对这些院校的开放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以为本国的学习者服务。

(2)全球西班牙语国家大学组成的“Uiversia联盟”于2003开始致力于将MIT的开放课件翻译成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的工作。

(3)2003年,中国开放教育协会(CORE)成立,致力于相关的推广和翻译工作。

(4)2005年,非洲虚拟大学开始尝试使用MIT的开放课件。

(5)2011年,土耳其科学学院(TUBA)发布了最新网站,其中包括其翻译的16门MIT OCW课程。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高校加入开放课件运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变得日益迫切,全球开放课件联盟(OCW Consortium)于2005年2月在MIT成立,目前已有两百多所高校(机构)加入该组织,其中包含了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其宗旨在于促进开放课件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推动新的开放课件项目的发展,同时探索开放课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源自MIT的OCW项目,是OCW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了“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的专题论坛,会议期间提出用“开放教育资源”替代“开放课件”,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至此,“开放教育资源”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002年UNESCO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这一概念时,将其界定为:指那些用于非商业性目的,借助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可以供用户自由查阅、参考或使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UNESCO在2004年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质量认证全球论坛”中,专门组织了OER的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了OER的概念和内涵,认为OER应包含以下内容。

(1)学习资源: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与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

(2)支持教师的相关资源:教师使用的各类工具,支持教师创作、修改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各类材料,教师需要的各类培训材料及教学工具。

(3)确保教育(包括教育实践)质量的相关资源。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基于自身多年对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学习的深入研究,在UNESCO对OER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对OER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开放教育资源指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之中。OECD认为OER包含了以下内容。

①学习内容:为学习或参考而发布的材料,可分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参考两大类,包括全部的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收藏品及期刊等。

②工具:指支持学习内容的开发、使用、重用和传输的软件,包括内容的搜索和组织、内容及学习管理系统、内容开发工具、在线学习社区等。(www.xing528.com)

③与实施相关的资源:为了促进开放资源的传播而制定的智力资产许可、最佳实践的设计原则、内容资源的本土化等。

OECD还特别强调,开放教育资源不仅包括资源内容,还包含了学习和内容管理软件及内容开发工具,包含了数字化资源的出版发行许可标准和工具。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各自的文化、课程和教学需求对资源进行必要的修订。

(三)中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

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 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放在网上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至2007年12月,全国已经评审产生了1 7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有1 200多门。200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把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作为“质量工程”的六个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之一,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 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截至2009年7月,全国已经评审产生了2 46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2010年,又评出了763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由政府主导并组织管理,由高校作为参与主体的,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多层次的,影响面广、参与学校和师生众多的重大工程,是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核心提示

《教育大词典》中对教育资源的解释为: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称。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资源条件为前提。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少及其利用效率高低是评价教育效能的标准之一。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分六大类:媒体素材、试题、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教育软件是以服务于教育为目的,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等载体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供人们阅读、听录或观赏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或电子出版物。

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内容管理系统(CMS)阶段,学习管理系统(LMS),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LCMS),通用网络教学平台(Web-based Instruction Platforms)。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下:标准化,强开放性,个性化,智能化,高级智慧共享,分布式知识建构。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构成: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网络教学与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包含网络课件和教学活动两个部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在麻省理工学院(MIT)2001年发起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OCW)运动引领之下,于21世纪之始启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热潮,其影响波及到了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研究者及众多的终身学习者。

在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由政府主导并组织管理,由高校作为参与主体的,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多层次的,影响面广、参与学校和师生众多的重大工程,是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评价

1.名词解释

(1)教学资源

(2)教学软件

(3)课件

(4)多媒体教学软件

(5)网络课程

2.简答题

(1)教学软件的分类。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类。

(3)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4)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构成。

(5)网络课程的特点。

(6)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

(7)开放教育资源有哪些?

(8)简述中国国家精品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