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人至深的中外友好交往故事

感人至深的中外友好交往故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相当重要的一块是讲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习近平多次在公开演讲和署名文章中讲述感人至深的国际交往故事。在每一个出访国家,习近平几乎都会回顾两国交往的故事。巴基斯坦是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早在1951年5月21日,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

感人至深的中外友好交往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相当重要的一块是讲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它不仅能够在中外人士之间产生共鸣,而且可以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资源。习近平多次在公开演讲和署名文章中讲述感人至深的国际交往故事。

1.讲述国家交往的故事

国家之间交往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真挚情谊。在每一个出访国家,习近平几乎都会回顾两国交往的故事。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通过两个故事来讲述中巴两国的友谊。一个是汶川地震巴基斯坦援助中国的故事:“在中国遇到自然灾害和困难挑战的时候,巴基斯坦总是及时伸出援手。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巴基斯坦倾囊相助,出动所有的战略运输机,将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第一时间运到了灾区。随行医疗队为节省飞机空间,拆掉了飞机上的座椅,一路上席地而坐。今天,数以千计的巴基斯坦工作人员在各地同中国职工一起夜以继日建设中国承担的项目,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是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故事。他说:“同样,在巴基斯坦需要的时候,中国始终是巴方的坚强后盾。中国坚定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努力。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特大洪灾,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陆空全方位施援,派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医疗救援队,首次派遣大规模车队和直升机执行救援任务,开创了中国对外援助史上的先河。2014年底,白沙瓦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中方专门邀请巴方受伤学生和家人赴华疗养,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中国人民真挚的情谊。”[61]中国和巴基斯坦地理相近,利益相连,情感相亲。巴基斯坦是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早在1951年5月21日,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领导人曾用“比山高、比海深”来形容中巴之间始终不渝的友好关系,巴基斯坦朋友又加上“两比”:“比蜜甜、比钢硬”。通过这两个故事,习近平生动地讲述了中巴“风雨无阻、永远同行”的独一无二的情谊,诠释了中巴肝胆相照信义之交、休戚与共的患难之交。

2015年5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讲述了中俄两国友好交往的故事,他说:“俄罗斯人民给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宝贵的政治和道义支持,支援了大批物资、装备。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援。中国人民永远怀念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俄罗斯军民。”[62]通过讲述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表明中俄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

5月8日,他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题为《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的署名文章,讲述了中白两国友好交往的故事,他说:“中白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在明斯克的纳粹集中营里,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女儿朱敏曾同白俄罗斯小伙伴共抗德国法西斯,唐铎将军曾驾机参加解放明斯克的战役。苏联红军中白俄罗斯籍将士曾远赴中国参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空战和解放中国东北的重要战役,‘苏联英雄’布拉戈维申斯基空军中将、尼古拉延科空军中将、兹达诺维奇少将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63]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用朱德元帅女儿朱敏的故事、两国飞行员并肩作战的故事,回顾中白友谊,让中白历史情谊尽显纸上,使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也讲述了中美两个友好交往的故事,他说:“230多年前,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150年前,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同美国人民一起,铺设了横贯东西的美国太平洋铁路。70年前,中美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并肩奋战,共同捍卫了世界和平正义。在那场战争中,数以千计的美国将士为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不会忘记美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赢得自由和独立给予的道义支持和宝贵援助。”[64]习近平通过“中国皇后号”等三个故事,表明“中美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2015年11月5日,习近平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讲述了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故事,他说:“近代以来,中越两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相互支持、患难与共,留下许多佳话。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曾经在华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并指导开展越南革命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同中国军民结下深厚战斗情谊,写下了‘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越南著名将领洪水响应胡志明主席号召,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新中国开国将领中唯一的外籍将军和世界上少有的‘两国将军’。中国曾经全力支持越南开展民族解放斗争。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仍然在两国民众中广为传颂。”[65]通过讲述胡志明主席、洪水将军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表明中越两国友好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共创中伊美好明天》回顾了两国相交的历史故事,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伊朗,但同很多中国人一样,我对你们古老而美丽的国度并不陌生,因为丝绸之路早就把我们两个伟大民族联结在一起。史书记载下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他提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就来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纪后的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等地。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航海,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他还讲道:“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国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经伊朗传向亚洲最西端乃至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以及玻璃、金银器皿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他进而指出:“如果说历史上中伊两国为建设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双向交融作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两国建交45年来的友好交往正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诠释。”[66]习近平在出访时讲述的历史故事,烘托出中伊两大文明再次拥抱的氛围。(www.xing528.com)

2.讲述民间友好交往故事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无论是驼铃相闻,还是舟楫相望,人民之间绵远悠长的友好交往故事都是国际相互了解的基础。向世界讲好人民友好故事,才能为民心相通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时,经常会讲述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有的甚至具体到个人,这有利于拉近与被访国感情和精神上的距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交往方式。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讲道:“有一对中国年轻人,他们从小就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了非洲,对非洲充满了向往。后来他们结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在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他们背上行囊来到了坦桑尼亚,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塞伦盖蒂草原的壮美。回国后,他们把在坦桑尼亚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回复。他们说,我们真的爱上了非洲,我们的心从此再也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他还指出:“这个故事说明,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友谊就一定能根深叶茂。”[67]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讲起了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感人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美丽姑娘瓦莲金娜,两人真心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的儿子才6岁。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断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他的母亲就住在阿拉木图。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后来,儿子来到阿拉木图看望母亲,还把母亲接到中国旅游。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RH阴性血型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贡献。当中国朋友称赞鲁斯兰时,鲁斯兰说:‘我觉得应该帮助别人,献血是我应该做的。’”[68]习近平就是通过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中的这两个感人故事,充分说明了中哈两国人民是心心相印、亲如手足的。

2014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讲到卡洛斯·塔瓦雷斯的故事:“巴西一位耄耋老人卡洛斯·塔瓦雷斯说自己是‘一个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4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关注和研究中国,笔耕不辍撰写关于中国的8本书籍和500多篇文章,作了数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许多巴西人因为他的文字认识中国、走近中国。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只想介绍中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别无他图’。”[69]

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讲到马克林教授的故事,他说:“1964年,马克林教授首次赴华任教。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林教授的儿子斯蒂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可以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今年9月,马克林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70]习近平通过讲述卡洛斯·塔瓦雷斯和马克林教授的故事,意在说明,“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需要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也同样需要更多人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推介中国。既要“我说”,也要“你说”和“他说”,这样才能让人摘下有色眼镜,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才能在国家和人民之间增进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