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发达国家第一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的说法,由于重点是对日益增多的垃圾的处理和再生利用,又称为垃圾经济。目前,我国广泛提倡和推广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深化与具体化,循环经济建设是生态经济原理的体现。

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特征的闭环流动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3R”)为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从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15]。“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学术共识在于如下言语: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使经济活动不超过资源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实行清洁生产,实行“3R”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16]。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发达国家第一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的说法,由于重点是对日益增多的垃圾的处理和再生利用,又称为垃圾经济。2000年,日本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和若干专门法,通过抑制废弃物的产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费,进而降低环境的压力欧盟各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在20世纪最后10年相继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等办法。进入21世纪后,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循环经济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讨论开来。目前,我国广泛提倡和推广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正如习近平指出:“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17]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其经济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自然过程和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物质循环是推行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18]。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深化与具体化,循环经济建设是生态经济原理的体现。

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则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19]。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但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性的学科。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的,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20]。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生态学,循环经济以从生态系统中取得自然资源来支撑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以实现人、自然与科学技术相和谐,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在每个子系统中都存在着自循环,而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也就是生态系统,反过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反作用,对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破坏了生态系统,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子系统的发展[21]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说完了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循环经济的概念,也说明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在下述的文本中,开始分析循环经济的建设方式,以彰显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具体经济路径的清晰指出。

来拉德瑞尔女士等循环经济3R原则指的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我国著名学者吴季松在《新循环经济学》中发展了3R理论提出了5R的新循环经济学范式[22],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并赋予了原来3R以新的解释。笔者在吴季松5R的基础上,再加上再统筹(replan as a whole)、再创造(recreate)、再发展(redevelop),形成了8R原理[23]。下面结合党和国家的最新原理,对8R原理作新的诠释,以便丰富循环经济的内涵,更好地起到理论借鉴的作用。

(1)减量化(reduce)。

原有的“减量化”的含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投入,这是狭义的减量化。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24]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减量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之上的,它要求首先要全面发展人,从而使人在需求层面上与自然界相统一,人的需求趋于融于自然的理性,节约成为道德所追求的美德和人人自觉遵守的普遍原则。从而在根本上扬弃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拼命生产、拼命浪费”以满足人无限欲望的理论假说,实现无限欲望的理性化并把无限欲望融合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满足人类的欲望,在政府宏观调控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配置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需求。

(2)再利用(reuse)。

原有的“再利用”观念主要是生产寿命长的产品是其反复利用以及产品新用途的发现,或者某产品的部件可以反复利用以及其新用途的发现,包含资源综合利用的观念和设想。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25]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再利用”,不仅囊括了原有的“再利用”的合理内涵,还包括公共物品、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共享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是把具有公共物品性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与知识产权、专有技术等区分开来,实现资源共享与产权保护的统一。也就是把具有公共物品性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公共物品化,让需要的人很容易使用,从而有利于加快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普及,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进度,促进具有产权性的新知识的诞生和新的专有技术的问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赖自然资源的永续支持[26],因此,必须在可再生资源再生能力范围内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可耗竭资源的利用,逐渐以可再生资源取代可耗竭资源。

(3)再循环(recycle)。

原有的“再循环”观念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利用,即在企业生产流程中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例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重新用于生产过程。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资源的循环利用超越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经济系统实现配置。习近平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7]资源“再循环”过程中,中国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能够发挥政府的作用避免市场失灵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中国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在经济系统里被循环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上的变革。

(4)再思考(rethink)。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8]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循环经济建设不是局部的、孤立的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反复思考,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它是一个改革的过程,需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有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必须通过再思考,以逐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正如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9]

(5)再修复(repair)。

以往人类发展过程中已经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应经有大量的废弃物进入了江、河、湖、海、大气、土壤。人类认识到以前的发展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后便开始建设循环经济的探索,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循环经济建设包括对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对自然界的破坏进行修复的内容。“再修复”就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它不仅依靠自然界自身恢复力量的本身,也要依靠人为付出的巨大努力。例如,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海洋区域、内陆湖泊等进行科学治理,使之恢复生态系统的过程尽可能地缩短,尽最大可能早日实现无污染化、无毒化、无害化。习近平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30]。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循环经济要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31]

(6)再统筹(replan as a whole)。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2]。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再统筹”理论就是对胡锦涛统筹兼顾思想的利用。“再统筹”是循环经济建设的根本方法,从狭义层面看,“再统筹”要求循环经济的建设是在全国经济与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也只有在全国经济与社会大系统内建设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够得到实现。从广义层面看,“再统筹”要求循环经济的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筹兼顾,强调跨越国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任何个人成为全世界建设循环经济的参与者,从而有效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迁问题、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33]“要加强交流、互鉴共享,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要统筹协调、协同努力。”[34]另外,“再统筹”不仅需要在空间范围内跨越国界,而且要求在时间范围内跨越古今以及未来。也就是统筹好过去、现在、未来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过去的问题通过“再修复”得以解决,对于未来和现在的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解决可耗竭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也就是把可耗竭资源在当代与未来各代进行最优配置。

(7)再创造(recreate)。

“再思考”中描绘了创新的经济思想,这里的“再创造”绝不是“再思考”的简单重复,而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再创造”是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的创造战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努力制定人类千秋万代长远规划,并按部就班地实施。从目前来看就是对人类生态文明的构建,要求人类不仅要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生态系统,利用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改造旧的物种、培育新物种,依据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培育新的生态系统,改造旧的生态系统,使得生态系统在科学指导下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再创造”所创造的是人化的自然界[35],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是符合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人化的自然界,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化的自然界,是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绿色发展的人化的自然界。

(8)再发展(redevelop)。

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再发展就是永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6]“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37]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再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再发展”是循环经济前7R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前7R的实现和归宿,它的完整意义是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完整介绍了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内涵,但还没有分析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如何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笔者认为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从八个方面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下述文字即对其展开描述。

1.循环经济经济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3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39]。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经济观,要求循环经济建设广泛吸纳国内、国外一切经济理论成果,广泛借鉴国内、国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40]。同时循环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当前国情允许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循环经济建设的思路,开拓循环经济建设的新思维。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经济观要求在经济系统内部实现所有要素的循环,包括: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自然资源循环、知识的循环、信息的循环等。循环经济经济观要求最优配置一切资源,并实现可耗竭资源的跨代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进行生产,避免浪费与资源闲置,也保证实现在未来技术水平能够在更高水平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进行生产,实现资源自始至终的最优利用。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最优比例匹配,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调整匹配比例。

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经济观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1]。图3-1展示了两部门循环经济的经济系统。(1)环境提供自然资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水源、土地等。自然资源可以被家庭拥有,以生产要素的形式提供给企业;自然资源也可以作为公共的资源由国家管理并提供给企业。(2)环境提供非资源性投入品供家庭和企业无偿利用。包括:阳光、空气、地球引力、月光、星空等。(3)家庭和企业产生废弃物转入循环经济系统。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遗失的热量、噪声污染。(4)家庭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并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所需的货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知识、企业家才能等。(5)企业为家庭提供商品和劳务供家庭消费,并支付给家庭要素收入。

图3-1 循环经济的经济系统

资料来源:刘会齐、严法善:《科学发展观视野的循环经济建设》,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www.xing528.com)

2.循环经济系统观

系统是由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由元素构成的,但不是元素的简单相加,系统中的元素是具有确定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确定的结构中结成有序的态势,使得系统具有了超越性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大于构成系统的所有元素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结构,一个大的系统又可以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诸多要素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调节机制。同时,整个系统本身不是孤立的一个单位,系统与系统之外的世界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外面的世界构成了系统的环境。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观念的系统,是一个先进的系统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2]。科学发展观作为观念的大系统,由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这些观念子系统有机构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循环经济,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系统观为思路,把循环经济建设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把系统论引入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观念系统现实外在化的具体表现,更是科学发展观观念系统能够充分发挥理论功能的必然要求。把系统论引入循环经济,便构筑起循环经济的系统观,它是以系统的理论指导循环经济的建设。

循环经济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由人、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自然资源、生产、消费、创新等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要建设庞大的系统,要求人与自然相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界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份资源都是这个系统的要素,它们在不同层次的、各自的子系统中承载着不可或缺的功效,并以此支持着整个系统以最佳的状态运行。循环经济大系统隶属于地球生态系统一部分,它包括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知识和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反馈调节系统等在内复杂系统,图3-2简要地展示了循环经济大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图3-3展示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过程。

图3-2 循环经济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

资料来源:刘会齐、严法善:《科学发展观视野的循环经济建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

图3-3 循环经济大系统

资料来源:刘会齐、严法善:《科学发展观视野的循环经济建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

循环经济系统隶属于地球生态系统,它从地球生态系统获取自然资源,经过开采和运输进入生产系统,然后产品经过储存和运输进入消费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把废弃物输入运输通道,导入再循环、再利用、再资源化系统;经过循环再生后通过运输管道回归生产和消费系统;可自净无效物输送给自然环境自净系统,经过自然环境自净系统地自净之后,将用过的无害物质排入地球生态系统。图3-2展示的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是循环经济大系统的重要部分,但是单纯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需要借助循环经济大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协助配合。

图3-3展示了循环经济大系统的整体概略,物质和能量系统把运转过程中的具体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递给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也把相关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递给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通过知识创新把管理改进知识通过反馈调节系统转化为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的管理改进反馈;把创新出的技术需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反馈调节系统反馈给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利用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创新系统提供的反馈进行技术创新,并把更先进的技术通过反馈调节系统反馈作用于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

3.循环经济价值观

价值是相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而言的,它是人类赋予的;离开人类存在的前提,价值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43]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界定循环经济的价值观,就是要承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从而明确最优利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44]循环经济不以快和多来判断好与不好,而是以是否实现最优利用,是否实现良性循环作为价值的判断。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避免了传统工业将土地视为“取料场”和“垃圾场”、将河流视为“自来水”和“下水道”的错误观念,树立了构建良性循环的思想;在利用科技进步时,不仅仅考虑其所产生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它的引入是否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是否符合长远的生态规划,从而避免破坏性技术的应用,保证新技术利用在环境允许范围内进行;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人已经不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大自然的内在成分,每个人都立足于实现融于自然界的全面发展。

4.循环经济生产观

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45]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也就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生产观念;这种观念支配下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生产观念,确立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还是废弃物处理,都要求实行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循环经济经济观在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循环经济系统观中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细化部分,是循环经济价值观的具体落实。

5.循环经济消费观

胡锦涛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46]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消费观要求我们发现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消费观的革命,要求每个人都合理消费,尽量节约。循环经济的消费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观,要求每一个人把厉行节约作为美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电等具体事情做起,逐渐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国家采取各种有利于节约的政策,通过立法、行政以及税收的方式对浪费行为进行约束。

循环经济的消费观是循环经济价值观在消费领域的运用,体现着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念要求。消费环节是循环经济大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构成循环经济的必要环节;依据循环经济消费观的要求,必须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领域同时展开针对性建设。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无法全面展开,这里仅以能源消费为例管窥循环经济的消费观。习近平指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47]

6.循环经济创新观

习近平指出:“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48]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经济创新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创新观,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依靠人民群众且锐意进取的创新观,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而取得成效。

习近平在谈到我国能源资产和消费时指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49]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指出:“发展创新,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50]可见,循环经济创新观鼓励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它不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它包括思想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生活方式创新等所有领域内的创新;循环经济创新观要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创新、以创新的方式构建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

7.循环经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和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与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运动是不灭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之中;自然界不仅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而且包括经过人改造了的自然界、人按照自然规律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界[51]。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2]。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53]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经济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的结论。因为人要生存、要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分存在下去,就必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既必须同自然界相互作用,从而要求人类必须具有生产力,而生产力又以自然界提供的资源为源泉。

循环经济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展现,这种自然观承认自然界本身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有着从发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趋势过程,不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会永恒存在,循环经济的建设在自然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以人为主导的宇宙整体“熵”增加过程中有序结构最佳建立[54]。循环经济自然观吸收人类以往的一切自然科学文明成果,把生态学、系统论、热力学原理等引入经济系统研究之中,从而指导经济建设走上循环经济的道路。循环经济的自然观决定了循环经济大系统的建设是自然界固有规律的展现,它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原则办事,避免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主观主义。

8.循环经济全局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55]。循环经济全局观就是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依靠统筹实现循环经济大系统的良性运转。

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被广泛关注,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已经被广泛关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性合作迫在眉睫。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我们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56]循环经济全局观也要求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循环经济的全局观要求循环经济的建设必须在全世界共同开展,孤立的国家单独的循环经济建设解决不了全人类的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统筹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制度建设过程。对于全人类来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属于全人类的循环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的全局观是促使循环经济能够在全人类意义上推进的根本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