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扣脱贫标准,沿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信息精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严格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七个不能退”负面清单,按照小组提名、入户核实、群众认可、村级评议并公示、乡级审核、县级审定并公告的程序,逐年落实贫困户退出。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县深入实

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紧扣脱贫标准,沿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信息精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聚焦目标标准精准施策。常态化开展信息核查、部门数据比对,及时更新国办系统数据,统一印制“四卡合一”公示牌、“3+1”政策明白栏,及时完善“一户一档”资料,做到客观有的、墙上挂的、袋里装的、嘴上说的、系统录的“五个一致”,确保信息精准。严格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七个不能退”负面清单,按照小组提名、入户核实、群众认可、村级评议并公示、乡级审核、县级审定并公告的程序,逐年落实贫困户退出。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聚焦基础设施筑牢根基。抢抓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全面加强交通、人饮、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4年至2020年,累计投资30.33亿元,实施通村水泥(沥青)路2078.6公里、农村“组组通”850公里、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扶贫工程1151公里,全面实现建制村通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农村交通显著改善;累计投资5.06亿元,大力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863处,全面落实农村安全饮水长效管理机制,所有村组饮用水质达标、水量保障,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累计投资6.8亿元,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有效解决供电可靠性偏低问题;累计投资8.93亿元,实现所有建制村光纤宽带、4G网络、广电网络全覆盖;投资2.3亿元,累计完成房前屋后硬化513万平方米,连户路硬化1498公里,改厨11911户、改圈5078户、改厕12704户;拆除老旧房17400余户,各村变废为宝,用旧房拆除废旧物制成“工艺品”,美化村庄环境;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比武”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扫一扫,看报道
“白山羊走向大市场”

聚焦“三保障”补齐短板。严格按照“三保障”标准,建立正面清单和问题清单,不断查缺补漏和巩固提升,全面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14年至2020年,每年压缩6%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各项政策,累计资助学生100.97万余人次、兑现各类教育扶贫资助资金8.7亿元,实现应助尽助。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全面完成“薄改工程”,全县有各类学校319所、在编在岗教职工9270人,保障农村家庭孩子“有学上”;所有农户参保率、参保资助率、“三重医疗保障”待遇补助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市内“一站式、一单清”全覆盖,实施危房改造37395户、透风漏雨整治16447户,实现所有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斩断穷根。沿河自治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和“当头炮”,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抓手,抢抓省级挂牌督战和铜仁市“9+2”产业帮扶机遇,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搬迁脱贫。完成搬迁群众10857户51089人(其中贫困户7229户34521人),其中县内安置5241户24774人(其中贫困户4042户19139人)、跨区域搬迁到铜仁市碧江区5616户26315人(其中贫困户3205户15382人)。13个安置点均成立了党支部,设立了社区服务站,设置移民、民政、就业等服务窗口,配套了学校、卫生室,满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需求。选派57名干部、30名志愿者,聘请130名社区群众任楼栋长,合力抓好社区管理服务。13个安置点引进扶贫车间22个,可提供就业岗位2200余个,解决1000余人稳定就业。在安置点周边发展产业26个,提供就业岗位2366个。有劳动力搬迁家庭5096户11961人,实现就业5096户10958人,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保障搬迁群众逐步致富。(www.xing528.com)

沙子空心李(沿河自治县乡村振兴局/供图)

聚焦产业扶贫助农增收。2020年,沿河自治县统筹安排资金4.2亿元投入农村产业革命,成立9个以县级领导主抓的产业专班、388个“村社合一”合作社,整合农技专家346名覆盖22个乡镇(街道),采取“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技术队伍+经营主体”工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截至2020年,建成投产茶园14.07万亩,产值达12.92亿元,在“白叶一号”带动下,中寨镇打造成“云中仙寨·万亩茶镇”。发展沙子空心李投产果园5万亩、白山羊年出栏15万只,种植以石斛花椒太子参等为主的中药材4.5万亩。建成中央厨房1个,实现牛、羊、猪、鸡等畜禽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新研发一款沙子空心李特色果酒“遇见李”,年生产能力500吨,亮相了第十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深受大众好评;建成投产辣椒烘干线5条、加工糟辣椒生产线6条,日处理能力分别为200吨、120吨,推动辣椒初加工产业走上机械化生产;建成2条生态家禽屠宰生产线,日处理量可达2万羽。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增收。其中,扶贫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0246个,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利益最大化,仅2020年新增的四大“短平快”产业就累计带动用工人数66.26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5154万元,有效带动64325名贫困群众增收。

聚焦稳岗就业保障民生。着眼群众,稳定增收,兜牢民生底线,巩固脱贫成效。大力实施“留雁行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等举措解决一批就业问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力家庭35062户87334人,实现就业35062户83086人;县内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家庭5096户11961人,实现就业5096户10958人;边缘人口劳动力1167户2184人,实现就业1167户2091人。

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县深入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2014年至2020年,实施退耕还林28.42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约2.5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1633户54238人;“十三五”期间,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861.71万元,惠及贫困群众24264户114041人;累计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4445个,户均年增收1万元。按照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截至2020年11月,全县共纳入城乡低保对象32632户752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有18852户45004人,发放资金1.9亿元;特困供养和孤儿对象1872人,发放资金1816.44万元;临时救助3798户次,发放救助金329.43万元;落实重度残疾人“两补”对象20932人,发放资金1207.43万元。

聚焦防止返贫巩固成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沿河自治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建立了防贫预警救助机制,投入300万元,设立防贫基金,不断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基金池,消除了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隐患,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