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运作规律及优化方向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运作规律及优化方向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和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客观存在,农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产业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农产品价格不稳、经济危机困扰着所有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运作规律及优化方向

总结国外农业一体化发展历程,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一些基本经验和共同规律值得我国借鉴和遵循。

(一)国外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国外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条件

在一体化的体制中,市场体制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1)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分布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各种所有制实体中的生产要素,在利益驱动下,借助市场这个载体发生流动和重新组合,再造市场的微观基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量的增值作用下,推动农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

(2)通过市场体系衔接产销关系

一体化经营打破了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等壁垒,以市场为纽带,把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诸环节联系起来。各方面在结构和总量上都能有规则地照应起来,从而提高了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3)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各方面的既得利益,从根本上扭转“生产亏本,流通赚钱”的不合理分配格局。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生产力条件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分工分业进一步细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协作、联合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从而产生了对农业一体化的强烈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购销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知识的广泛运用,则为农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是农业一体化最根本的内在条件,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专业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农业不仅与产前阶段和产后阶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内部分化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包括从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再到收购、储运、加工、包装和销售各个环节在内的有机体系,组成产业组织生态系统,并通过规范运作形成良性循环。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必然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产品形不成批量规模,就会因为交易成本高、组织成本高、竞争力弱,难以在现代市场上站住脚跟,更难以加入到农业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去。

至于农业生产专业化(包括区域专业化、部门专业化、生产经营单位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在农业一体化中更具有核心作用。这是因为它不仅从根本上极大地密切了有关企业的联系,而且它能把各个生产单位分散的小批量生产转化成专门行业的大批量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这对于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和先进工艺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极为有利。

3.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和农产品的生物特性是影响农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同样的市场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为什么农产品对产加销一条龙的要求比工业品强烈?原因在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特性。第一,农业不仅要承担市场风险,而且要承担自然风险,加上农业在劳动生产率上与工业的客观差别的历史积淀,单纯农业生产天生具有弱质性,这就要求对农业生产必须进行特殊的保护和倾斜扶持。第二,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市场供应量调整滞后的特点,而农产品需求是常年不断、瞬息万变的,这就增加了供需衔接的难度,一旦发生供需失调,将导致波动期长、波幅大,使生产和市场风险增强。第三,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特点,空间跨度大,而商品化消费往往相对集中,独立的小生产者和经营者难以做到产、加、销的有效衔接。所有这些,都使得农产品比工业品更强烈地要求农业开展一体化经营,通过提高三大产业间的组织协调力度,维护农业再生产的持续发展。

同样是农产品,为什么有的产品一体化程度高,有的产品一体化程度低?原因在于农产品的生物特性。首先是生鲜产品,易腐易烂,保鲜期短,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次是活销产品,受生物成长规律的制约,有特定的适宜产出时间,而这一时间与市场需求时间并不总是一致。当市场供不应求时,适时产出,就会卖得快,卖个好价钱;而当市场供过于求时,产品就会出现卖难,价格下跌;如果为适应市场晚产出、超期饲养又会造成亏损运行。因此,对于鲜活产品,促进产加销紧密结合,避免多环节周转,缩短流通时间,加快信息反馈,及早应变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鲜活农产品的一体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农产品的原因所在。

同一种农产品系列,为什么有的品种一体化程度高,有的品种一体化程度低?原因在于这种农产品的内在特质不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是从工业生产引来的新概念。虽然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可能永远赶不上工业品,但为了适应农产品加工和消费的特定需求,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加快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进程。科技的突出贡献在于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特定内在品质的优良作物品种,即在特定的蛋白质和油料成分含量等方面不同于一般谷物,且生产过程也与众不同。比如含油料成分多的油菜籽、加工用的低农药大豆、在加工阶段可以减少砂糖使用量的小麦、还有保存时间长的土豆等。由于这些产品有特定用途,生产成本一般比较高,在生产之前决定加工方式和发货对象,实施一体化经营比一般谷物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4.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基础,而“非市场安排”则是必不可少的制度条件

农业一体化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并不是说计划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没用了,农业一体化内部的“非市场安排”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制度条件。

早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完全私有、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基础上的。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和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客观存在,农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产业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农产品价格不稳、经济危机困扰着所有企业。面对这些问题,自由经济学一筹莫展。这时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理论,主张国家干预农业,承认非市场安排。事实也是这样,农业一体化最初都是在抗御中间资本剥削的旗帜下组织发展起来的。在一体化内部也正是通过一定程度的非市场安排,协调三大产业间的关系,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而塑造一体化长久发展的合理模式。

5.市场需求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农业一体化基本上是在农产品供应丰富以后的经济现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即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没有充分的市场需求,一体化经营就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利益在产业间的合理分配,农业一体化这列火车就会因为缺乏动力而跑不起来。市场需求取决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迅速发展能为农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速冻食品成为新明星;进入90年代,方便、营养、美味的新型食品迅速流行,保健食品、绿色食品逐步兴起。消费结构的趋新和消费市场的变化,对农产品深精加工、系列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从而为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业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一体化进程受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它的演进规律:即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路线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专业化包括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企业专业化和环节专业化。地区专业化是指在一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或几种农产品。也就是要依据经济效益原则,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农业部门专业化,指在某一地区或企业内以专门生产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作为主导部门,重点发展。主导部门代表一个地区或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产品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是在部门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专业化的高级阶段。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相辅相成。专业化把多种经营条件下各个生产单位分散的小批量生产转换成专门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这就有利于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先进工艺及科学的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降低成本,发挥农业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伴随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生产,客观上要求发展工业、商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业,并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或农业一体化。因为专业化大大密切了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联系,如果不同它的前后作业保持衔接,它的生产、经营就会中断。此外,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要以大规模的市场容量为前提。而市场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很低的,只有通过延长产业链,不断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才能扩大市场需求,增大市场容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规模化的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多种经营到混合的部分专业化,再到单一的生产高度专业化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农业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式的出现。这是符合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变化的。

1.农业一体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地域上一般遵从由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到次发达国家(地区)到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递进次序。

2.在同等条件下,受农产品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农业一体化在行业上一般遵从由畜牧水产业(特别是乳业)到果菜业,再到大田作物的递进次序。

3.受农产品内在品质的影响,对于同一种农产品,农业一体化~般遵从由特质品种向一般品种的递进次序。(www.xing528.com)

4.农业一体化的演进方向是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不断向前推进。这是由生产力由低到高、社会分工由粗到细的发展走向所决定的。

5.农业一体化的系统功能大于每一部分单独功能的简单相加,形象地讲就是“1+1+1>3”。农业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不是几个单元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协作系统,各联合单位之间过去的自由买卖、相互割裂关系日益被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所代替。这种体制通过内部统筹安排,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能够扩大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范围,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产生整合和协同效应

(三)国外推行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确立“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投入和积累机制。

2.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生产、经营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基础上,实行地区、农场、部门和生产工艺的专业化。通过向关联产业延伸,同关联产业协作、联合,实现经营一体化。按专业化、一体化要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健全的促进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保护体系。为推进农业一体化,各国政府通过政策、法律、信贷、价格等手段大力扶持。以欧共体的情况为例:

(1)农业结构政策

欧共体的农业政策由农业结构政策、农业价格政策和农村社会政策三大部分组成。而在这几类政策中农业结构政策是其核心内容。“农业结构政策”的结果是改造了农业企业结构,使之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促成了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农—工、农—商关系。以西德(现为德国)为例,战后初期农村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大部分土地虽然集中在富农—资本主义农场,甚至掌握在地主手中,但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农户还是占了相当的比重。同时,中小农户的地块极其零碎分散,它们显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技术措施的采用,不利于工商业公司进入农业经济部门。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西德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改善农业的结构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土地整理,消除插花现象,把许多零散的土地联成一块或几块,以利于机械化作业;实行迁移政策,使某些农户迁出原来居住的村子,在新住的地区建立“有生命力的农场”,同时,把原来由他们经营的土地并给留村农户,扩大其农地面积,以期达到比较合理经营的效果,把某些“无生命力”的农户提高到“有生命力”的水平:通过各种社会政策,如采取奖励提前退休,奖励放弃务农、交出农地,奖励长期出租土地等政策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

(2)农业财政、信贷等支持政策

为了促进各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一体化,共同体各国通过财政、信贷和价格渠道,为农业间接和直接地提供大量发展资金。

(3)法规等其他措施

如法国的《农业法》、《农业指导法》、《合作法》、《调整法》等,对一体化经营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

4.大力发展农业科研,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农业科研、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作为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战略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大投入,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一般都高达6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农业一体化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是西方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形式。在它们的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在农村中发展农业一体化

世界各国在农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都尽可能把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建在农村,并在村镇建立一体化公司或合作社。一些产前、产后企业通过农业的中间消费来影响农业,通过它们组织培养农民,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商品化;通过它们把广大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推进城镇化:通过它们促进农业市场化和科学化,使农民完成从单凭经验到依靠科学,从盲目生产到产供销协调发展的全面转变。

2.在调整农业结构中推进农业一体化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以畜牧业特别是以奶牛饲养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由于饲养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强,有力地带动了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并使食品加工业成为农业一体化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3.在形式多样的载体中推进农业一体化

农业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不能一味追求农工商完全的垂直一体化。在多数部门,按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扩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并按合同生产是主要且比较有效的形式。

4.在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推进农业一体化

在发达国家产业一体化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体化经营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一般是通过合同方式稳定下来的紧密性服务,而且,无论是公司、企业或者是合作社都在使农业服务向综合化发展,即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服务统一起来,形成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在农工商综合体系中,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而其他的工作都由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

5.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中发展农业一体化

工业化各国政府在农业一体化发展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国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市场经济的维护者,按着各自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措施、规划等,达到了不断改善农业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6.建立一个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制

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关联的一、二、三次产业集中起来建构一系列优化的经济组合,以扩展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这是一体化经营的实质。它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多种类型企业、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彼此间的互相协调、促进。同时,产业间、部门间、企业间的资源配置受价格机制调控,政府能否通过政策倾斜、协调计划与统一管理,对推动一体化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包括农用物资制造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储藏、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农产品和加工品的销售、出口等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及其相应的政府上层和基层管理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