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伦敦科技创新网络与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伦敦科技创新网络与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2月,伦敦提出创建“The London Innovation Network”,提出伦敦的城市创新网络是围绕城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其宗旨是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英国科技孵化器多依托研究机构与高校设立的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人力资源和商业支持,由地方政府、大学及工商界设立,受英国政府、欧盟和地区发展署的资助。

伦敦科技创新网络与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政策优惠

1.企业家签证

英国内政部自2012年4月起推出了毕业生企业家签证(Tier 1 Graduate Entrepreneur)[7],并在2013年4月将此项签证的名额限制由1 000个/年增加到了2 000个/年;随后又在2014年的4月继续放宽毕业生条件限制,不仅开放原本仅划拨给MBA专业毕业生申请的名额,变为任意专业毕业生均可申请,而且也取消对申请人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获得特定院校机构学位的要求,以鼓励那些拥有创新观点和创业技能的海内外优秀毕业生在英创业。毕业生企业家签证最长可以获批两年(1年首签+1年续签),签证持有效期间内,可以携带家属。签证到期后可以在英国境内转换其他签种(如企业家移民签证),属于一类签证,具有永居导向。该政策的实施便于将创业人才留在英国。此外,伦敦政府为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提供免雇主担保签证。还为外国企业家以及为科技城进行投资的人出台了特殊签证。

2.研发加计扣除政策[8]

研发税收减免是英国为鼓励企业创新所推行的最大规模的项目,所有英国公司都可以有条件地享受研究开发税收优惠。英国对于支持私人研发领域的财政政策占到了其创新支持计划预算的75%,并且通过对中小企业提供研发税收抵扣,对大型企业提供研发税收激励和风险投资计划实施。2000年颁布的《财政法2000》规定了对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收的优惠政策,2002年颁布《财政法2002》规定了对大企业研发费用税收的优惠。其特点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总体来看,英国的企业所得税率大致在21%—28%之间。加计扣除政策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从激励形式来看,英国给予大企业130%的税前加计扣除,中小企业(不到500名员工,且总资产小于1亿欧元或总收入小于8 600万欧元)可享受175%的税前加计扣除。此外,给予亏损的中小企业现金抵免,最高可达合格研发费用的24.5%。目前对于大企业的研发费用税收扣除不设上限,但对于中小企业却设有上限(每个研发项目税收扣除上限是750万欧元)。从规定的范围来看,企业在下列费用项目中开支超过1万英镑,即可申请优惠,包括直接参与研发活动的员工工资(计入65%)、耗材、水电煤和计算机软件、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费用,以及分包费用(中小企业可以申请65%的相关费用,大企业只有将费用支付给大学、卫生部门、慈善机构、科学研究组织、个人等才符合条件)。土地和专利上的支出除外。从产业限制来看,该项政策对于英国企业的产业类型没有限制。[9]

(二)政府扶持企业发展

关注企业创新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扶持中小型企业。2003年2月,伦敦提出创建“The London Innovation Network”,提出伦敦的城市创新网络是围绕城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其宗旨是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创新网络的组成元素包括:提供政策支持的各级政府;作为技术应用主体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知识成果的大学、地区技术转移组织、技术中心以及提供商务服务的咨询机构,提供金融支持的银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机构等中介组织。这些元素紧密围绕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发展孵化器

英国政府将发展科技园及企业孵化器(Science Parks and Business Incubators)视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英国科技孵化器多依托研究机构与高校设立的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人力资源和商业支持,由地方政府、大学及工商界设立,受英国政府、欧盟和地区发展署的资助。主要机构为英国科技园协会(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英国有超过325个企业孵化器,为生物、信息技术创意等产业的创业企业提供支持。

2.知识天使创新指导网络

伦敦市建立了一个“知识天使”的创新指导网络,组织个人通过咨询和指导,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提供给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天使”会鼓励企业创新者形成网络,并协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

3.“未来50”项目

为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英政府推出一项名为“未来50”的项目,选出50家最具潜力的公司,政府每年为企业量身定制扶植计划,帮助其发展。

4.企业培训

英国政府制定了培训与企业发展战略,在全国建立了80多个培训与企业局(Training and Enterprise Councils,TECs),主要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和科技创新实力。

(三)重视合作创新

鼓励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创新,努力消除创新集群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1.鼓励研究机构之间及其与企业的合作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鼓励大学与企业开展更紧密合作,在2011—2015年,每年提供1.5亿英镑的高等教育创新基金。UKRC将会同个别大学和企业,构建处理多机构联合申请项目的思路框架。此外,英国还将继续探索鼓励产学合作的新方式,如提出“创新券计划”(Innovation Vouchers Scheme),专门面向那些未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的中小企业,使它们有机会免费获得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学术支持。

2.消除创新集群的发展障碍

创新集群中的企业、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等成员之间,由于具有高水平的创新和合作关系以及高度的关联性,可减少新兴技术发展和商业化的风险。当前,英国创新集群遇到高技能工人不足、资金短缺及税收压力等障碍。针对于此,英国将重点采取如下措施:①高技能工人供应:在当地大力培训高技能工人,确保雇主可以找到劳工以支持其业务的增长;②财政支持:发展企业区(Enterprise Zones),区内企业所得税在20国集团中最低最具吸引力;③增值税优惠:集群内高新企业增值税将得到一定的优惠或豁免。[10]

(四)鼓励科创

1.百万英镑创业大赛

为“批量生产”出下一个脸书网或推特网,非营利组织“数字化肖尔迪奇”(Digital Shoreditch)在世界范围启动“百万英镑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可以获得相当于100万英镑的投资。

2.天狼星计划

2013年,政府启动“天狼星计划”,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与优秀培训资源。该计划要求创业团队必须2人以上,且成员一半必须是非英国居民,借此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

3.设置新奖项激励创新

奖励和竞争是刺激创新的有效方法之一。英国政府将与NESTA共同设立奖励中心,以奖励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突出、为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另外,英国还在目前尚无影响力的领域推出新的鼓励性奖项。2011年英国投入10万英镑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以后每年将投入25万英镑用于设立新的创新奖项。

(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英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以激励企业的创新和创造力

(1)为保证专利质量,推出新的“专利审查”系统,并在专利同行评议中借助于国外专家的力量,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知识产权审查。

(2)知识产权局将“大师培训教程”(Master Class Training Courses)改编成模块化系统,使更多企业咨询者获得有关知识产权培训机会。

(3)为企业提供在线服务工具,并恢复以客户为中心的争端解决服务,帮助企业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所需的信息。

(六)教育和研发

1.发展校—研—企合作式创新体系

伦敦建立起“校—研—企”之间的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推动知识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转移。在具体政策层面,通过提高大学、科研单位对商业企业创新的支持效率和透明度,增加孵化器的规模、种类和范围,打破产学研合作壁垒,大幅提高大学、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的相互协作水平。[11]

2.教育研发机构众多,研究经费较多

伦敦是英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闻名于世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也距离伦敦不远。伦敦拥有的高校研究经费占全英国的25%,平均每位学生的研究经费是英国其他地区的2倍。(www.xing528.com)

表3-2 2002—2013年英国不同部门研发经费使用情况(以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12]

表3-3 2002—2013年英国不同部门研发经费使用情况(以2013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表3-4 2013年英国国家或地区不同部门研发经费使用情况(以当年价格计算)

续表

资料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注:1.东北地区和东西地区的数据由于机密问题合并了。
2.“-”表示无,数据难以获得或者太小不用列出。
3.“..”代表机密数据。

由表3-2和3-3可以看出英国使用的研发经费数量较大,其中商业企业和高等教育部门使用的最多。由表3-4可以看出,虽然伦敦面积小于许多地区,但使用了大量研发经费。以上数据均显示伦敦的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了巨大支持。

(七)融资环境

1.风险投资公司较多

大多数欧洲领先的风险投资公司都将总部设在了伦敦,为科技城提供了完备的融资服务。硅谷银行也在东伦敦开设分行。谷歌欧洲风险投资公司也入驻科技城,宣布为伦敦投入1亿美元的创投基金。除此之外,成立于2007年,过去5年间孵化了来自35个国家的近200个创业企业,被称为欧洲最老的“新型”孵化器Seedcamp也入驻这里。

2.政府资金支持

(1)将企业资本基金(Enterprise Capital Funds,ECF)计划中的政府保证金提高至2亿英镑。

(2)由地区增长基金(The Region's Growth Funds,RGF)提供50万英镑的联合投资基金,资助企业创新。

(3)继续支持英国创新投资基金(UK Innovation Investment Funds,UKIIF),资助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和清洁技术等部门。

(4)激励五大主要银行设立一个25亿英镑的企业成长基金(Enterprise Growth Funds,EGF),为高成长企业提供200万—1 000万英镑的资金。

(5)通过种子企业投资计划(Se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Scheme,SEIS)鼓励企业新技术前期开发,提供个人所得税减免50%的优惠。

(6)在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中提出,如果小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可行性研究,政府可提供75%的资助;如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定型前的研究开发,政府可提供30%的资助,并为有志于创新的小企业推出“小企业贷款保证计划”和“小企业培训贷款计划”,为缺乏抵押资产的小公司提供担保。

(7)加强与美国政府、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合作,吸引对英国创新型企业的投资。

(八)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开放数据

英国斥巨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开放公共部门所拥有的数据、信息和研究成果来激励创新,使这些数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1)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英国将投资1.58亿英镑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成为超级计算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领袖,其中1.45亿英镑用于高性能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仓库、安全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其中有3 000万英镑将支持达斯伯里国际计算科学与工程卓越中心,另有1 300万英镑用于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

(2)开放和共享数据。公共部门通过政府资助开展科研和提供服务,拥有大量数据。英国将采取诸多举措促进数据的公开化,有利于构建数据和分析市场,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驱动公共服务的进一步标准化和透明化。英国将在2015年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健康等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

(3)创立世界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英国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1 000万英镑建立世界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Open Data Institute),以帮助产业界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的开放所带来的机遇。该研究所将由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资助,重点关注网络标准的创新、商业化和发展。开放数据研究所不仅将为英国企业带来商业利益,还要培育更多研究开放数据的专业人才,并为政府提供专家建议。

(4)建立网络“科研门户”。投资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Gateway to Research)。该门户将允许公众访问与获取研究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科研信息及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信息不但采用通用的格式和开放的标准,而且可随时重复利用,以方便公众搜集与使用。

(九)文化与环境

1.营造城市创新文化氛围

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发展和提高城市创新品牌,并向各种机构宣传、沟通城市创新战略目标和愿景,来提升市民创新者意识,营造创新文化。[13]伦敦市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将文化创新植入公民生活,提供给市民接触文化创新的机会,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伦敦市积极开展各类民间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吸收外界先进文化理念。英国的这种“全民创新”模式实现了城市创新发展内生性和可持续性。[14]

2.国际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

伦敦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国际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这无疑是伦敦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十)国际合作

英国政府正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发展新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英国的创新知识和技术走向世界。

(1)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 Trade&Investment,UKTI)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协助英国创新型中小企业与海外融资合作。

(2)UKTI创建了一个名为“开放合作”(Open to Export)的网上平台,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互相交流与支持。

(3)确保英国的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充分参与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

(4)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协作,也加强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开展合作,如与中国科学技术部签订协议,在共同关心的关键领域进行双边研究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