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环境政治学研究进展

国外环境政治学研究进展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界也开始从政治学的视角、以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生态环境问题,西方环境政治学科逐步萌芽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环境政治理论。

国外环境政治学研究进展

1.关于环境政治学的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政治理论产生于西方,在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几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环境政治理论已经历了萌芽、初创和大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作为第一本叙述环境问题的专门性著作横空出世,标志着人类开始理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后,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致力于对环境保护做出本学科的贡献,自然科学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纷纷投入到环境保护的研究中。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指出如果不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改变,人类社会将在21世纪面临不可控制问题,破除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宣扬的无限增长观,为人类未来发展作出警告。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以翔实的资料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人类必须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由此可持续发展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生态环境问题不是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属,也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危机,从根源上讲西方生态环境恶化更是政治制度的腐败、消费的异化、资源配置的失效、观念行为的制约,所以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界也开始从政治学的视角、以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生态环境问题,西方环境政治学科逐步萌芽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环境政治理论。1975年安德烈·高兹的《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主张生态学与政治学相结合,来实现自然与人和社会三者的环境政治分析,来探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矛盾。1981年莱斯特·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社会的概念。1990年安德鲁·多布森的《绿色政治思想》,系统分析了生态主义与其他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明确提出,生态主义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政治意识形态。1993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戴维·佩珀出版的《生态社会主义:从生态学到社会正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指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提出了走向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生态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94年美国学者丹尼尔·A.科尔曼的《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要求从公民生活方式的视角考量生态政治,指出应该加强参与型基层民主建设和弘扬社群精神来建设一个绿色的社会。2002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应对环境危机的主流经济措施进行了集中的批判,以此展现了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2002年法国学者塞尔日·莫斯科维奇的《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对法国的生态运动历史进行了个案研究,对近代以来形成的理性至上的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反思,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过长期发展,西方环境政治理论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各流派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流派的理论体系逐渐充实并走向成熟。基于哲学基础的分化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环境政治理论范式,两种范式下其一是激进的“深绿”生态政治理论,其二是温和的“浅绿”生态政治理论。具体来看,西方环境政治理论从其萌发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影响力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绿色政治学理论、环境安全理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西方环境政治理论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政治理论,它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要求从政治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对传统政治观念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当代西方环境政治理论仍然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西方环境政治理论总体趋于成熟,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够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2.关于林业发展和林业碳汇的研究(www.xing528.com)

国外林业发展的研究总体上经历了以获取木材为主的木材培育论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过程,德国林学家哈尔蒂希早在18世纪就提出了“木材培育论”,主张营造针叶人工单纯林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倡以获得木材为目的的森林永续利用经营。1826年,德国森林经济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洪德斯哈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森林经理学原理》一书中创立了“法正林”学说,强调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这标志着森林永续经营理论的形成。1867年,德国学者奥托·冯·哈根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其后恩德雷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被誉为现代林业经营的经典理论,有着巨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和R.赛乔创立了“林业分工论”,向森林永续经营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他们认为“永续收获”思想大大限制了森林生物学的潜力,主张森林用地应当根据不同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功能专区,实现林业多效益经营。20世纪80年代,美国林学家J.F.福兰克林针对美国太平洋沿岸西北部成熟林、过熟林的经营提出了“新林业”理论,强调应当重视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张林业经济既能够永续提供木材产品,同时也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旨在协调生产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改变以伐木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林业,找到一条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态环境治理全球政治议程加速,林业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林学家都在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进一步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改善中的积极作用。纵观西方林业发展历程,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压力下,人们利用森林生态功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驱使人们在提高森林的经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取林业更多价值,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森林生态效益的研究中,森林的碳汇功能逐渐受到重视,国际上对森林碳汇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科联(ICSU)执行的国际生物圈计划(IBP),是全球第一个针对森林碳蓄积的系统研究。伴随着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森林固碳减排功能进一步受到了重视,特别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明确把林业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固碳的重要途径,规定每个国家平均减少5.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减排合作机制,在此背景下,林业碳汇的经济问题、贸易问题研究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国外关于林业碳汇交易的研究则与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的建立几乎同步,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林业碳汇交易逐渐成为国际碳交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林业碳汇交易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从20世纪末期至今,国外学术界对林业碳汇的研究既有关于林业碳汇重要性的探讨,也有关于林业碳汇实践的分析,还有部分学者运用外部性理论、生态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理论等对林业碳汇交易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国外林业碳汇理论研究在林业碳汇交易实践的持续探索中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国外学术界对林业碳汇交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碳储量估算、林业碳汇潜力、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林业碳汇交易成本测算、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开展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