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促进国企、外企、民企三力合一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促进国企、外企、民企三力合一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经济发展要依靠的头号力量就是企业,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也要善用国企、外企、民企三种力量。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上海国有资产的运行更加符合全球化合作、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在“五个中心”建设中,让国资国企有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上海已经初步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翼齐飞”、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促进国企、外企、民企三力合一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经济发展要依靠的头号力量就是企业,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也要善用国企、外企、民企三种力量。

当前全球贸易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洗礼,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话题,一再成为国际领域的争执焦点。美国前财长盖特纳曾经公开说:“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其补贴和扭曲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非常有害。”那么,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建设一个与世界密集交往的国际贸易中心,要不要、能不能让国有企业发挥主要作用?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总任务来看,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视角看,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国有资本不可少,国企改革也不可缺。上海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走出一条新路,坚决营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的典范,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建设中的强大作用。

上海的国有经济在中国有比较显著的代表性,央企、市属国企在上海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底,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不含金融)有12941户,资产总额8.27万亿元,负债总额4.97万亿元,均同比增长7.4%。上海地方国资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约占全国地方国企的1/6、1/4、1/5。国资系统企业如何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对标国际,寻找差距,适应国际贸易合作的土壤,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如何发挥好国企的优势?政府如何提供更精准、便利的服务助力国企施展拳脚呢?

2019年9月公布的《上海市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列举了当前国资国企的四个不足:

——国资监管机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之间权责边界不够清晰,国资监管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国有经济服务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能级能量不够高,国资布局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公司治理不够规范有效,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www.xing528.com)

——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贡献仍需进一步被激发。

这次改革试验以问题为导向,在扩大员工持股试点范围、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完善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化跟投机制、实施企业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改革等诸多领域为国企发展松绑。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统筹考虑监管机构职能、股权运营、经营性资本委托监管、内控、追责问题,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上市、持股、重组、薪酬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上海国有资产的运行更加符合全球化合作、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在“五个中心”建设中,让国资国企有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

外资企业对于开放的上海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适宜的土壤。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外资会不会、能不能起到标志性作用,也意味着“五个中心”能否被国际认同。2019年,上海实到外资达190.48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平均每天实到外资超5200万美元。截至2019年底,上海累计吸引720家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61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

2020年1月10日,又有60个外资项目在上海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超过73亿美元,这次签约的项目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有9个,超过1亿美元的大项目有20个,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汽车、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领域。

从自贸区建设、上海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开放举措在上海持续落地,上海不断扩大开放的决心和商机也被外国企业所看重,不仅有像特斯拉这样标志性的项目落地,外商以上海为中心的对华投资、贸易合作正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递进。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我注意到服务贸易的火热趋势。在这一届上海进口博览会上,共有64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展会现场有许多服务贸易方面的项目,比如克罗地亚、意大利推荐他们的旅游资源,斯洛文尼亚也在介绍土壤治理、修复等技术合作项目,可持续的、绿色的双向经贸合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从这一点看,上海未来的外资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往来,会具有更多共享、绿色、创新的内涵。

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在“五个中心”建设中,会不会、能不能发挥关键作用,是考验“五个中心”有没有内生活力的标志。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乏“小而精”的创业者,它们往往是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实验室、孵化器,特别是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领域,从小做起的创业者们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上海集聚了全国50%的5G人才、40%的集成电路人才、1/3的人工智能人才,20%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人才,他们中很多人都在民营企业里工作,是促进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民营经济27条”和推出科创板,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有质量的民营企业在上海投资兴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打磨新业态、新模式。2018年上海市平均每个工作日新设企业1318户,其中超过96%是民营企业活跃度达到80%。上海已经初步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翼齐飞”、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