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及存在问题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及存在问题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方面有很好的前期基础和积累。上海市近年来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稳步发展,但是与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集中体现为风险投资发展还相对滞后。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及存在问题

(一)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与不足

1.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

作为全国经济规模最大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强大支撑、国家战略则是重要推进。

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背景下的国家战略,是由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的创新竞争(王振,2015)。这构成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时代背景与重要优势。

(2)上海具有综合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集成优势。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的上海,完成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8%,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7.8%,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9.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为6.2%,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全国的比重为8.3%[7]。此外,上海还拥有长三角腹地经济的支撑,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8]。创新力可以向长三角辐射,这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上海拥有透明的市场经济规则体系、良好的治安环境信用环境、优质的城市管理,这些都为上海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服务功能。

此外,上海拥有建设“四个中心”和中国上海自贸区的集成优势,“四个中心”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有望实现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3)上海具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

上海拥有高度集聚、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优势,拥有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全球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创新主体优势,拥有比较好的科技创新基地优势。

(4)上海的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开放优势。

上海的国际化程度高,是大陆外资企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拥有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体系,上海自贸区建设将进一步发挥上海的开放优势。

例如,上海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截至2013年底,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6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分别占了全国的1/4和1/3,已有70多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姜丽钧,2015)。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的数量上看,在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 000座城市的排名表上,上海目前仅次于东京和硅谷(杜德斌,2015)。

(5)上海的城市精神与创新文化一脉相承

上海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一城市精神与“多元宽容、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是相通相融的。

(6)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方面有很好的前期基础和积累。

近年来,上海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上海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6%,显著高于2.09%的全国平均水平。《2012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4年居全国榜首。无论从哪个指标看,上海都具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上海市社科院,2015)。

2.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不足

如前所述,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形成了六大优势。但与国际主要全球创新中心相比,上海仍存在一定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尽管上海许多行业的设备都是全球领先,然而现有的体制机制,对科技创新还是有许多束缚。由于创新主体受到体制机制的严重约束,造成创新资源配置分散,没有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产学研用合作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突破。

(2)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效率有待提高。

政府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分割零散,缺乏统筹联动。2014年市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129.1亿元,分散在科技、经信、国资、发改、教育知识产权等部门,科技类专项资金超过18个,交叉重叠,缺乏协同,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的分散和浪费。

(3)创新生态环境面临4个难题。

从创新环境看,上海也存在着“创新成果转化难、创新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等4个难题。《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指出:上海市创新成果转化难,核心是科技中介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专业化的高端服务机构,使很多创新成果束之高阁。

以创新金融环境为例。上海市近年来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稳步发展,但是与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集中体现为风险投资发展还相对滞后。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其风险投资的资本金额相当于GDP的1%,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贡献了11%的GDP(李俊霞,2013),风险投资无疑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美国1995年以来风险资本交易数量与投资金额情况如表9-1所示。由表9-1可知,风险投资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后下降明显;2012年后缓慢回升。

表9-1 美国1995年以来风险资本交易数量与投资金额情况

数据来源:PricewaterhouseCoopers/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Money Tree TM Report,Data:Thomson Reuters.

在接受风险投资的产业对象中,高科技产业占比达到80%以上,美国2013年按产业组分类的风险投资情况如表9-2所示。

表9-2 美国2013年的风险投资情况(按产业分组)

资料来源:2014 NVCA Yearbook。网址:http://www.nvca.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57&Itemid=103。

英国为例,英国的风险投资在欧洲起步最早。在英国最早涉足风险融资的是信托机构,19世纪曾对美国铁路进行融资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风险投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90年代,英国风险投资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成为欧洲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风险投资基地,占欧洲全年创业投资总额的50%。

英国政府十分注重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对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如设立由100多家小型金融公司组成的“冒险资本协会”(BVCA),专门从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根据英国政府2011年底发布的《促进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报告,英国正致力于使本国成为欧洲金融业务发展的最佳场所,并提出6项举措。英国近年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新募集资金情况如表9-3所示。由表9-3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后,风险投资遭遇了迅速回落,2011年后重新上升。

表9-3 英国年风险投资基金新募集情况(2007—2013)

数据来源:EVCA2014年报,网址:http://www.evca.eu/search/?search=yearbook。

(4)上海创新创业成本相对较高。

一方面,上海的商务成本高。商务成本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需付出的成本,主要由土地及房地产价格、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综合管理费用等构成。推动上海商务成本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三是城市生活费用较高。例如,根据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机构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4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香港、上海的生活成本排名超过了纽约,分列第13和21位,得分分别为113和101。在中国大陆,上海的生活成本最高。此外,根据2013年福布斯发表的全国城市商务成本排行榜显示,上海综合商务成本仅次于北京,其中,企业险金负担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劳动力成本指数全国排名第二,办公成本指数全国排名第三。

另一方面,上海地区的税收相比全球其他创新城市的税收成本仍然较高。

第一,关于企业税收,国际上通常用“企业总税率指标”(企业应缴总税额在利润中占比)来衡量税负水平。2009年全球部分城市的企业总税率指标如表9-4所示,在排名前50位的城市中,上海和北京企业总税率最高,高达73.9%。东京为52.0%,纽约为46.2%,伦敦为35.7%,而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迪拜这几个城市分别仅为24.4%、23.2%和14.4%。

表9-4 部分城市的企业总税率指标

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转引自阎庆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金融40人论坛。

第二,从引进人才的角度,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制,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万元的部分最高税率为45%,高于美国(35%)、香港(16%)以及英国(20%)。而月收入超过10.2万元(10万元加上2 000元的扣除额)人民币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是比较普遍的,且收入越高,与国际上相比税负差距越大。个人税负问题成为阻碍上海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关于针对VC的税收。制约中国VC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税收。现在的情况是:作为VC最后退出的时候要交税,再到个人的时候还要交个人所得税,等于是双重征税,而美国对于天使或者VC早端是有税收补贴的(寇宗来,2015)。

(5)民营企业、草根企业创新活力不强。

纵观当今国际上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策源上,从大公司为主向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协作并举转变,且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量科技中小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重要力量。比如,德国不仅拥有众多跨国公司,还有1 000多家在细分行业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上海社科院课题组,2015)。

民营企业与草根创业最具活力,主要来自兴趣、发自内心。但是上海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集中配置在大学、科研院所、国企三类体制内机构,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仍有待加强。例如,关于“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的讨论曾经火热一时;互联网浪潮下,“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都不在上海。尽管上海在经商环境有很多优势,但需要看到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上海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快。今天中国商界的主流企业家中,来自上海的企业家,尤其是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还比较少,在这方面上海落后于北京、广东、浙江的企业家群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9]。上海社科院课题组(2015)的研究认为:上海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总量比例长期稳定在2∶1∶1,而上海虽然是跨国公司集聚区,但它们很难成为本土化创新主力。上海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是集中在商贸、地产、资本投资等行业“赚快钱”,科技创新优势不明显。

因此,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过程中,上海需要创造更加有利于民营和草根企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土壤与环境。

(6)科技实力与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

一方面,上海具有全国相对领先的科教资源,但在全球科创中心竞争中,并没有形成有效优势。从高等院校看,根据上海交大2014“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海没有高校进入前100名。从硅谷、深圳的成功经验看,它们都形成了规模化集聚的创客簇群,这些创客簇群为追求创新创业而来到一个城市、一个园区,甚至环绕一所大学、一家高科技先锋大企业形成集聚。这样的创客簇群在上海的张江、杨浦等已有雏形,但影响力还不大,与深圳、北京相比仍有差距(2015,王振)。

另一方面,上海缺乏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和源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优秀的高科技人才、企业家、科技创新创业规模化群体、科技金融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中介服务的专业人才。上海在以上领域的高端人才仍然缺乏,特别是缺乏优秀企业家仍然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瓶颈[10]

(二)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科技教育指标表现

2000年7月,《在线》杂志(WIRE 2000)就提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概念,并评出硅谷、波士顿等46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提出,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必须具备以下4项要素:一是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有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二是能提供专业技术与带来经济稳定的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三是人们有创办风险企业的创业动力;四是能使创业想法成功进入市场的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进一步深化为“技术成长中心”(Technology Growth Hubs)的概念,指众多的研究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风险投资集聚在一起的地区。

围绕上述4方面要素,本章对上海科技教育的相关指标表现进行简单分析。

1.教育状况

2014学年,上海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68所,普通中等学校857所,普通小学757所,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全市共有48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研究生4.39万人,在校研究生13.36万人,毕业研究生3.6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新生入学率达96.9%[11]。2014年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情况及其增长速度如表9-5所示。上海市高度集聚的学校与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仅次于首都北京,这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表9-5 2014年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情况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科技活动主要指标情况

上海市1990—2013年科技活动主要指标情况如表9-6所示。

表9-6 上海市主要年份科技活动主要指标(1990—2013)(www.xing528.com)

续表

数据来源:上海市2013年统计年鉴。

根据《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31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0%。2010—2014年R&D经费支出及其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情况如图9-1所示。

从表9-6、图9-1可知,1990年以来上海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例稳步增加,从1990年的1.3%稳步增加至2014年的3.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市主要年份R&D经费投入内部构成情况如表9-7所示。

图9-1 2010—2014年R&D经费支出及其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9-7 上海市主要年份R&D经费投入内部构成情况(2000—2013)

续表

数据来源:《上海市2014年统计年鉴》,占比为计算得到。

如表9-7所示,从上海市R&D经费投入金额情况看,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的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都在稳步增加;从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情况看,基础研究占比在6%—7%左右,比重相对偏低;从资金出资方占比情况看,政府资金占比在30%左右,企业资金占比从2000年的44%增加至2010年以来的60%以上。

3.上海市科技产出活动情况

上海市主要年份科技产出活动情况如表9-8所示。

表9-8 上海市主要年份科技产出活动情况(2000—2013)

数据来源:《上海市2014年统计年鉴》。

根据《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4年上海市受理专利申请81 664件,比上年下降5.5%,其中,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9 133件,下降0.1%。全年专利授权量为50 488件,增长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 614件,增长9.1%。全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 225家,高新技术企业5 433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2家。年内全市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 552家。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5%。至2014年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9 897项。

综上所述,从科技产出活动情况看,上海市近年来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总体逐步上升(但2014年专利申请数量有所下降),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稳步增加。

4.上海市科技成果概况

上海市主要年份科技成果概况如表9-9所示。

表9-9 上海市科技成果概况(2000—2013) 单位:项

续表

数据来源:《上海市2014年统计年鉴》。

如表9-9所示,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科技成果数量稳步增加,从2000年的1 102项增加到2013年的2 490项。但是从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增长态势仍然不够稳定: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自2004年达到三位数,到2009年达到260项的最高值,2013年回落到125项的近年来最低值;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也自2007年达到761项的最高值之后回落到2013年的462项的最低值。从成果类型分:基础理论成果自2010年以来稳步增加,已推广应用的成果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近两年来有所回落。总体说来,上海市自1990年以来:从数量看科技成果稳步增加;从质量看,上海市“国际先进”“国际领先”的指标还有待加强,“已推广应用”的成果增长态势还不稳定。

上海市主要年份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如表9-10所示。

表9-10 上海市主要年份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2000—2013)

续表

数据来源:《上海市2014年统计年鉴》。

如表9-10所示,上海市近年来科技成果获奖总数稳步提高,但是国家科技成果奖增长态势还不够稳定(2010年达到58项的最高值,2012年、2013年分别为51项、52项)。

综上所述,近年来上海市科技成果数量稳步增加、但是质量稳步提升的态势并不明显。在今后,上海市可能需要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式科技成果发展道路”。

5.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状况

民营科技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上海市主要年份民营科技企业状况如表9-11所示。

表9-11 上海市主要年份民营科技企业状况(2000—2013)

续表

数据来源:《上海市2014年统计年鉴》。

如表9-11所示,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机构、从业人员、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都于2012年达到最高值,2013年这些指标都明显下降,说明上海地区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但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都于2013年达到最高值,这进一步显示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

(三)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排名情况

1.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体系的排名分析

澳大利亚2thinknow研究机构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排名为例。在《2014全球城市创新指数》中(见表9-12),上海的综合创新实力位列全球445个被评价城市的第35名,从上一期(2012—2013)的第29名退至35名,趋势不甚乐观。

表9-12 2014全球城市创新指数

续表

资料来源:http://www.2thinknow.com/。

上海总体排名不够理想的原因具体体现在科技创新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人力体系等[12]。也可以《机遇之都6》(见表9-13)的十大维度排名进行分析。

表9-13 《机遇之都6》十大维度排名

续表

资料来源:http://www.pwccn.com/home/chi/cities_of_opportunity_6_chi.html。

2.上海在亚太地区科创中心体系的排名分析

从亚太地区看,“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是评价亚太地区科创中心的重要排名。《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是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心支持下,由上海市软科学基地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和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共同发布。自2010年起,《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已连续发布5年。

《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被评价的地区包括中国的13个地区、日本的9个地区、澳大利亚的3个地区、印度的3个地区和韩国的2个地区。此外,还有3个规模较小的国家——新加坡、以色列和新西兰作为地区进入评价系统。2014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如表9-14所示。

表9-14 2014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

续表

资料来源:罗守贵:《2014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上海、北京再入前十》,《华东科技》2014年第11期。

上海在2013年首次闯入亚太前十之后,2014年再次上升2位,排名第6,知识竞争力水平快速提升。深入分析上海取得迅速进步的原因可以发现,较为全面的多领域进步是关键,上海在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优势,上海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排名亚太第4,显著拉动了知识竞争力的总排名。尤其是在IT行业,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每千人IT行业就业人数排名第4。作为总部经济的典型城市,上海的每千人经理人数量位列第6。较高水平的政府R&D投入(排名第5)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知识密集产业的增长,每千人IT与计算机制造行业、汽车机械工程行业、电气机械行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排名均在前8位[13]

不过,在人均私人股权投资、经济活动率、企业人均研发(R&D)投入等3个单项指标上,上海分别排名第11、第25和第18位。其中,私人股权投资包括风险资本和初始投资,可衡量金融资本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经济活动率则由“就业人数+登记失业人数”除以“15至64岁劳动力人口”构成,反映人力资本水平。这表明,上海的创业环境仍需改善,需更善待创业者,营造更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氛围。

3.上海在中国大陆创新城市的排行情况

美国《福布斯》网站已连续5年发布《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根据2014年12月16日公布的最新排行榜(创新力排名前20名的城市如表9-15所示),在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中,深圳、苏州、北京、杭州、上海位列前五。

表9-15 2014年福布斯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续表

资料来源: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list/002234.shtml#jump。

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金融中心,广州是商品贸易中心,深圳是科技产业中心。

在2014年的最新排行榜中,福布斯丰富了创新指数的内容。在往年使用专利申请量(人均及总量)、专利授权量(人均及总量)、科技3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等数据的基础上,新加入了发明专利授权量(人均及总量)、国际专利/PTC申请量(人均及总量)等指标。其中,前者是年度授权专利中最富含金量的部分,更能准确反映一个城市的创新实力,而后者引入了国际指标来衡量城市及其当地企业的创新能力[14]

从该排行榜中可以看出,上海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大陆城市排至第5,排名明显落后于上海在其他排行榜的位置。尽管排名未必能全面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但也为上海寻找不足、实现赶超提供了一个参考。在《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中,深圳已连续3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首位。因此我们可对深圳的成功经验进行简单分析。

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开放的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先行一步,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而不是政府的政绩行为。在福布斯中文版创新指数的细分指标中,2014年首次引入的国际专利/PTC申请量指标由智慧芽专利检索分析提供,深圳在国际专利(PTC)申请量中名列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3年国际专利申请件数统计数据,有4家中国公司挤进PTC国际专利申请人的前50名,它们分别是中兴通讯、华为技术、华星光电、腾讯。无一例外,它们全部是深圳本土企业。

此外,深圳是全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一个城市,同时是万元GDP水耗、能耗最低,负债率最低,产品质量合格率、市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在大中城市属于领先水平,发展模式最具有可持续性;是在全国的副省级城市当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