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京科创中心的建设背景分析及日本税收优惠政策

东京科创中心的建设背景分析及日本税收优惠政策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技术出口国。日本政府为鼓励企业创新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增加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中小企业技术基础强化税制和降低直接税的税率等措施。

东京科创中心的建设背景分析及日本税收优惠政策

(一)日本科技实力总体特征

1.R&D经费投入占GDP之比名列前茅

一般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主要是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下简称R&D机构),包括政府的R&D机构、大学的R&D机构、企业的R&D机构。要进行技术创新不能缺少两个基本条件:一是R&D经费的投入,二是R&D人员的投入。

(1)统计显示,从1995年起,日本每年研究经费的总投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在全球保持着最高水平,见图4-1。2012年日本投入的科技研发经费总额为1 454亿美元,占GDP之比为3.65%。这一比率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美国为2.79%,德国为2.98%,法国为2.29%,英国为1.73%,我国为1.98%),日本成为世界研发投入占GDP之比最高的国家之一[2]。见表4-1。

表4-1 各国R&D经费占GDP比例对比

续表

数据来源:总务省统计局。

图4-1 R&D投入占GDP比例历年数据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注:日本依照传统计年方式。平成16年即2004年,以此类推。

(2)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数量居世界前列。在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比例上,日本也遥遥领先欧美等国家。如2012年日本共有科技人员841 600人,每万人中研发人员数量为52,虽前两年这一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但2013年有了较大提升,且居于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我国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仅为10.4,虽然这一比例在不断上升,但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具体数据见附表4-2。

2.研发以新产品开发为主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调查公司研发情况来看,在调查的企业中,不管是什么地区的公司,多数涉及新产品开发,占比最高,其次是产品工艺等的改良,可见这两项对于科创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具体数据见表4-2。

表4-2 各地域科研开发内容

数据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白皮书

3.日本为技术出口大国

技术贸易结构是衡量一国科技水平、企业国际化程度以及对知识产权重视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技术出口国。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是以技术引进为主。1993年是日本“技术贸易”的转折点,该年日本技术出口4 003亿日元,首次转为技术贸易顺差。此后,日本的技术出口额持续增长。

2013年,日本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出口专利使用费、技术指导费等技术贸易额达到33 952亿日元,其比前年度增长24.8%,连续两年增加。虽然日本也进口技术,但进口额仅为5 777亿日元。技术贸易差额(出口—进口)是28 174亿日元,其比前年度增长24%,连续4年增加。这些数字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见图4-2。

(二)日本创新政策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迅速,很快超过英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科技强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时提出“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与科技立法支持、保障和推动科技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图4-2 2004—2012年日本技术贸易额

数据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技术白皮书。
注:日本依照传统计年方式。平成16年即2004年,以此类推。

1.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科学技术创新

(1)财政补贴政策。日本对企业科研工作的支持措施和制度主要有:大型课题研究制度、重要技术研究补助金制度、研究成果工业化制度、国产技术振兴制度和新产品普及推广制度等。这些制度或针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补助金;或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开发进行资助,以支持风险企业、中小型企业进行技术开发。

(2)金融融资政策。为了促进创新性基础研究和新兴技术的发展,日本政府开发银行出资设立的“产业技术开发机构促进机构”规定,对两个以上的民间企业联合从事经该机构同意研究的开发项目,提供90%的贷款;对从事尖端技术研究开发的民间企业提供有条件的无息贷款(研究开发成功,按年息7.1%付息;失败,贷款利息免付)。

(3)税收优惠政策。日本政府为鼓励企业创新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增加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中小企业技术基础强化税制和降低直接税的税率等措施。鼓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研究费扣税。一般企业以用于试验研究经费最高额为基准,其增加额的20%部分可以从法人税(或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但抵扣额以不超过应缴法人税和所得税总额的10%为限;中小企业年度投入试验研究费总额的6%可从法人税或所得税中扣除。这样做是为了调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加在创新研究上的投入。②降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利润税等直接税的税率。

2.立足本国国情,制定科技创新投入法律制度

日本在制定科技创新投入法律制度时充分考虑了本国企业科技创新活跃、资金投入较多的情况,立足于本国国情,将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大部分投入到独立行政法人研究机构,而对企业研究机构,则用法律、政策鼓励其增加科技创新投入。这样的做法使研发资金得到合理的分配、有效的利用,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3]

3.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投入的贡献不足

日本的风险投资业虽然处于世界第二,但是与世界第一的美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有限。主要问题是筹集资金方式较少、投资方向单一,且大多投资于成熟企业,而不是急需科技资金的创新型企业。日本政府应立法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如允许个人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养老基金等基金、保险公司等进入风险投资业,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增加资金来源;政府应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免费项目审核等方式鼓励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行业,且加强对成立时间较短但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公司的科技创新投入。

4.创新成果法律体系健全

(1)在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策之后,日本不断完善本国的创新成果法律体系,除了对本国科技成果的保护更加重视以外,加强了通过专利法中的有关规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以此促进本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2)日本政府通过资金投入、成立科技中介等措施加强企业、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合作,使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之间的传递更加通畅,加快了日本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了成果转化率,减少了研发资金的浪费,很好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日本重视奖励科研人员,其中政府科技奖励主要是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出发,通过对研究人员的奖励,提高优秀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保障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够顺利进行;民间奖励从鼓励研究人员多出创新成果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奖励。政府奖励与民间奖励重点不同,两者相互结合,对科技人员的奖励直接推动了日本的科技创新活动。

(三)东京创新环境现状

东京都与神奈川、千叶、埼玉3县相邻,构成东京都市圈。2012年末,东京都面积为2 188.67平方千米,人口为1 321.62万人,人口密度为6 038人/平方千米。东京在相对狭小的高密度空间中,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经济水平、产出了骄人的科技成果,营造出极具吸引力的生活环境,并在如此高人口密度下实现有序运转。对这家“强邻”必要的了解宽度和理解深度,有助于上海扬长避短,并制订全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合理目标和行动方案。

因此,本章从充沛的科技创新资源、强大的研发能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高端的科技创新服务、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等几个特征,将上海与东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上海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存在诸多制约[4]。(www.xing528.com)

1.科技创新资源

(1)科技人力资源。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必备要素。在普华永道发布的《机遇之都6》中,上海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仍然落后于其他全球城市,且与东京也有一定差距,显示了科技创新潜在人才的差距。菲尔兹数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均被授予领域内有卓越成就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这些极其稀缺的科学家队伍对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日本有许多科学家获得过这些荣誉,其中不少人就职于或曾就职于东京大学名校。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各行各业中,外籍研究员占日本总研究员人数的平均比率为1.3%。具体数据见表4-3。反观上海,迄今还未能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长期就职,也折射出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与世界级科学家的期望还存在差距。

表4-3 上海与东京科技人力资源对比

资料来源:普华永道2014年《机遇之都6》。

(2)具有高研发能力的企业和机构。

第一,上海在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东京存在较大差距。但从纵向角度看,上海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处于稳步增加中,从2010年4家入围增加到2014年8家。东京的500强企业远比上海多,但呈现出了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50家企业缩减至现在的43家,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也从2010的全球前五倒退到第九,这一趋势如果能够持续,上海追赶并超越东京并非没有可能。如表4-4所示。

表4-4 上海与东京世界500强企业对比

数据来源:2014年度《财富》。

其中,上海的8家500强企业分别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多由国家控制,其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并不是靠企业自身发展,多是靠国家支持,因此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在2013/2014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中,日本有10所高校入围,其中有4所位于东京,分别是东京大学(30位)、东京工业大学(65位)、早稻田大学(198位)和庆应私塾大学(200位)。而中国仅有7所高校入选,且排名多在100位以后,其中2所位于上海,分别是复旦大学(90位)和上海交通大学(125位)。如表4-5所示。

表4-5 上海与东京世界200强高校对比

数据来源:2013/14QS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力量。通过对比高校世界排名,上海与东京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知识的生产和基础研究水平,影响了科学创新主体(大学)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在汤森路透旗下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的2014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亚洲上榜创新机构数量首次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在46家亚洲机构中有39家来自日本,仅有1家来自中国大陆。在39家日本机构中,22家总部位于东京。它们分别是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日本旭硝子玻璃公司(三菱子公司)、日本三菱电机公司、三菱重工、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日本电报电话株式会社、佳能、日本卡西欧公司、富士胶片株式会社、理光株式会社、日立、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本田汽车公司、日本花王公司、日本小松集团、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索尼、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东京电子东芝、丰田汽车公司、雅马哈株式会社。据《日本全国研发机构名录》数据显示,东京的研发机构数全国最高(具体见图4-3)。说明东京的环境非常适合企业创新,东京已经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的创新中心。而中国大陆地区首次上榜的华为总部位于深圳。由此可见,未来上海由“科技制造”向“科技创造”转变还有一段漫漫长路。

图4-3 东京研发机构分布图

资料来源:日本全国研发机构名录。

2.研发能力

日本森纪念财团从经济、研发、文化交流、宜居性、生态环境和可达性这6个方面对所选取的40个主要全球城市进行实力测评。其中,研发能力从研究集成(从事研究的人数、全球200强大学)、研究环境(教学及科学相关学术能力、外籍研究人员的款待情况、研究开发费用)和研究成果(专利数、主要科学技术获奖人数、研究人员所拥有的交流机会等)等方面进行衡量。近年来,上海从事研究的人数、研发费用的投入、科技成果专利数、发明专利数等逐年增加。不过,上海研发能力的各项指标与东京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表4-6所示。

表4-6 上海与东京研发能力世界排名对比

数据来源:日本森纪念财团。

3.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离不开“通过人”和“为了人”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决定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成效的重要因素,并成为检验绿色科技创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标志。上海的文化活力、生态环境、创业环境等指标均落后于东京。东京排名靠前离不开多年来在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形成文化魅力方面的持续努力。在其2030年城市规划中,东京将文化与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规划目标,旨在构建更宜居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4.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研发能力的发挥需要充分利用本土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以实现区域及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的紧密联系。其中,良好的ICT基础设施是实现知识在国家和地区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2014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千人宽带上网人数排名12,与排名第一的东京存在较大差距。如表4-7所示。

表4-7 上海与东京基础设施对比

数据来源:2014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5.科技创新服务

上海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虽然走在国内前列,但相对东京而言还不具有竞争力。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领域、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世界排名上。这些排名说明上海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不仅将影响本土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也难以在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中抓住应有的机遇。如表4-8所示。

表4-8 上海与东京科技创新服务对比

数据来源:《机遇之都6》与《2014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6.科技创新成果

上海与东京在SCI、SSCI以及PCT国际专利申请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专利申请,存在数量级别的差距,上海目前处于千级别产出,而东京早已是万级别产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东京拥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有关,企业创新大多发生在技术应用领域,成果多以专利的形式体现。而论文多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上海与东京的论文数在体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东京的SCI、SSCI论文数增幅趋缓,上海则增长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基础研究日趋活跃。

综上分析,近年来上海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不错,但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领先的创新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东京作为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国的主要公司集聚于此,同时,东京既是日本的经济、商业、金融中心,也是教育和文化中心。雄厚的产业基础、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良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东京成为亚太地区的科技创新标杆。未来10年,上海能否在亚太地区超越东京成为全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决定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能否达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