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思考:政策建议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思考:政策建议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充分理顺体制、寻找市场与政府的最优边界,促进“政府引导力”与“市场内生力”结合,形成科创中心建设的合力。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也需要将金融中心建设真正有效率地跟创新结合。当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科技、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创业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创新中心。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思考:政策建议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寻找两者的最优边界

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一方面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仍应奋发有为、发挥积极作用。

1.市场机制作用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根本力量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突破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阻断,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美国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在于形成了发达的市场机制,孕育了包括公司制度、风险投资体系等在内的制度创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计划体系没办法解决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以及激励问题,创新是打破常规、很难计划(寇宗来,2015)。

2.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政府仍应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理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金融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杠杆作用[15]、弥补市场缺位(如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没能力也不愿从事的创新领域)、纠正创新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创新通常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而带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风险管控等。

在两者关系上,关键是要厘清两者的边界。30多年来,上海市政府在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看,推动上海科技创新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的重要力量,还是企业和人才,其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力量的释放。总的来说,政府干预应该逐渐做“减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激发创新活力,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最大限度“放手”;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职能转变。今后,政府的角色比以往更为重要,不可或缺;但政府角色不是科技创新的“管理者”,而应成为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的“护林人”。

总之,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充分理顺体制、寻找市场与政府的最优边界,促进“政府引导力”与“市场内生力”结合,形成科创中心建设的合力

(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四个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协同联动,形成建设合力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应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协同联动,形成个性化、差异化创新,从而在全球科创中心的激烈竞争中实现错位竞争、弯道超车。

1.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应与“四个中心”建设紧密结合

例如,纽约的科创中心建设就是将华尔街的金融中心优势与纽约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使得纽约的科技创新在金融市场支撑下稳步发展。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也需要将金融中心建设真正有效率地跟创新结合。对于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是重要优势,要把它发挥出来,否则上海与国内、国际一些具有创新优势的城市竞争,都没有太多草根的优势;但如果把创新和资本结合起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16](邵俊,2015)。

2.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应与上海自贸区建设相结合

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大胆探索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的协同联动。如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

3.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还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相结合

国际创新中心建设需兼顾科技与文化发展,韩国首尔以创新创意产业支撑科技中心建设对上海有重要借鉴意义。上海已于201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这些都说明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与首尔存在共性,但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就远不及首尔,说明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充分。从全球科创中心的国际经验看,在创新内涵上,今天已从单一科技创新向跨领域全面创新转变。当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科技、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创业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创新中心。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才导致硅谷、纽约等地区具有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全球创新浪潮的策源地和风向标(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因此,当前上海应当利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契机,在产业转型中适时地加强以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创意产业发展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生态环境是指在整个创新链中影响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创新行为的环境。创新生态环境包括创新规则体系、创新公共平台、创新金融环境、创新中介服务环境、创新文化环境、城市生活环境等层面的内容。

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例如,斯坦福大学为硅谷培养大量人才,众多天使投资人和风投资本发挥着纽带作用,不断涌现的小企业形成创新的微生态种群,而会计师律师等则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正是由于这种世界级创新生态系统的存在,硅谷才能长盛不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上海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1.建立创新规则体系

创新规则体系包括鼓励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管理制度等。例如,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成果交易转化的法律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扶持体系、激励创新的收入分配机制等。通过建立完整的法律保护和创新规则体系,有利于保证创业创新以及风险投资,保护知识产权,运用金融资本经营知识资本。

例如,硅谷不是一个地名,也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找不到它的边界在哪里,它也不是一个科技园,是由5个区域组成的,政府对硅谷没有任何特殊的政策,但聪明的硅谷人把美国所有有效的法律都用上了。为了保证创业创新,从天使到风险投资一直到PE、到上市,必须要有一套法规的机制,没有这样的机制就不可能完成硅谷形成的过程。以政府财政法规为支点,引导少量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撬动高新科技产业,是硅谷科创中心成功的重要经验(张陆洋,2015)。

2.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包括协调与规范国内外创新活动的各类中介组织和机构。中介服务体系是连接城市创新主体的桥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要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3.夯实创新公共平台

包括科技创新投资平台、科技创新孵化机构、创新产品交易转化等各类平台及专业化的高端服务机构。当前,上海市创新链是阻断的,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应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营造良好的创新金融环境

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包括:风险资本、天使投资人、私募基金、种子基金、投资银行、公益创投基金等科技金融主体。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除了传统的银行第一类金融中心、证券第二类金融中心以外,要大力促进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第三类金融中心建设(刘志阳,2015)。

传统上,衡量金融支持科技的重要指标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当今,“风险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成为重要指标。从全球看,该指标最高的是以色列,其次是美国,中国的风险投资占GDP的比重0.02都不到(张陆洋,2015)。因此,促进科技与金融特别是发展风险投资的进一步结合很重要。

《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指出: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从天使投资、投贷联动、融资担保、企业上市、股权众筹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地结合;加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争取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挂牌。当前,尤其需要将创新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充分依托资本市场加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5.营造宽容的创新文化环境

上海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一城市精神与创新文化是相通相融的。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创新、允许失败、多元包容”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环境,要更好发挥上海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尤其是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

6.梳理针对创新的财税政策

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探索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落实国家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实施国家调整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条件限制的规定,允许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享受投资抵扣税收优惠政策。此外,针对创新创业的税收高等问题,《意见》提出“试点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普惠性税制”。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降低创新创业行为的财税成本,进而鼓励创新创业。

7.制定有利于创新的人才引进政策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端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动力,加快引进全球顶级人才也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突破口。解决人才问题,关键要聚焦引进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3个环节,出台管用有效的措施。例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对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8.营造人才宜居的生活环境(www.xing528.com)

上海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管理,但是在生活性服务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今后应进一步努力营造人才宜居的生活环境,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和产业集群,发挥集群优势

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是科创中心的重要依托,上海可借鉴纽约企业孵化器对科技创业中心的重大作用,以及纽约“硅巷”的科技公司的集群和溢出效用,上海应该更加合理地规划建设上海的“企业孵化器”和“硅巷”,不仅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初创科技企业,而且从服务和管理方面支持初创科技企业,使得创业有平台、合作有伙伴、融资有渠道。此外,上海应大力营造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集群的环境和条件,着力提高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互动。

(五)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日本“产学官”合作创新,多年来围绕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创业的视角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围绕如何构建21世纪新型产学官合作创新的模式,分别制定了人才、知识产权、创新等战略和制度保障体系。这对上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上海应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源、人才源。例如,着眼于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姜丽钧:《上海距全球科创中心还有五方面差距,社科院公布亟需追赶名单》,[EB/OL].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50520/u1ai149560.html。

2.罗守贵:《2014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上海、北京再入前十》,《华东科技》2014年第11期。

3.聂永有、殷凤、陈秋玲:《科创引领未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专题篇),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求是网:《科创中心:转型升级的新战略与新对策》,[EB/OL].[2015-05-25].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5/25/c_134266580.htm。

5.人民网:《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5):国际创新中心崛起成2015年国际城市发展趋势》,[EB/OL].[2015-01-29].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129/c1002-26473566.html。

6.屠启宇:《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发布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EB/OL].[2012-02-09].http://news.china.com.cn/txt/2012-02/09/content_24593253.htm。

7.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上海科技金融发展(2010—2013)报告》(内部研究报告),2014年。

8.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全球视野中的科创中心建设及上海战略》,2015年5月25日《文汇报》。

9.橡子:《上海为何不出马云?》,2008年2月25日《财经时报》。

10.阎庆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金融40人论坛。

11.闫彦明:《全球科创中心的前沿在哪里》,201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

(尹应凯、张强 整理)

【注释】

[1]“1”为第一部分,就是明确上海未来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如何推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路径。“4”包括第二到第五部分,就是聚焦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4个重要方面和关键领域,提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布局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任务举措。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全球视野中的科创中心建设及上海战略》,2015年5月25日《文汇报》。

[3]如纽约的“硅巷”(Silicon Alley),伦敦的科技城或小硅谷(Silicon Roundabout),洛杉矶的“硅滩”(SiliconBeach)。

[4]闫彦明:《全球科创中心的前沿在哪里》,201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

[5]如本书第七章所分析:来自印度联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省级层面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是班加罗尔崛起为“印度硅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印度政府为促进科技园区快速发展,从税收、投资、进出口、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对班加罗尔创新型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全球视野中的科创中心建设及上海战略》,2015年5月25日《文汇报》。

[7]资料来源:上海政府网。

[8]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9]橡子:《上海为何不出马云?》,2008年2月25日《财经时报》。

[10]上海社科院课题组(2015)认为:过去30年,上海最缺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而是企业家

[11]资料来源:《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具体分析见本书编写团队的另一研究成果:聂永有、殷凤、陈秋玲:《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专题篇),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罗守贵:《2014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上海、北京再入前十》,《华东科技》2014年第11期。

[14]福布斯中文网:《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4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EB/OL].[2014-12-16].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412/0039507.s。

[15]政府财政资金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杠杆,但需要从直接扶持转向间接扶持,要从事前支持转向事后补偿(王志雄,2015)。

[16]邵俊:《从资本的角度谈如何支持创新》,[EB/OL].[2015-04-13].http://www.econ.fudan.edu.cn/newsdetail.php?cid=80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