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藩篱

探索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藩篱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粤港澳三地各方要积极有效打破制度藩篱,构建沟通合作机制,积极寻找应对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各项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推进为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成为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因此,要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合作平台。

探索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藩篱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这种合作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如何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体制机制,是推动城市群之间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粤港澳区域是功能多样化、空间差异化分工、内在相互支撑合作的整体性产业链地区。建议粤港澳三地各方要积极有效打破制度藩篱,构建沟通合作机制,积极寻找应对路径。港澳须同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起来的珠三角地区进行有机结合,顺应国家进一步开放发展的需要。要想做好有机结合,重点是要把港澳不同制度差异造成的交流合作成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降到最低。

港澳同胞到内地来发展,交往成本要减少,基于身份的限制要减少,使他们不仅来得了内地,还要待得下去;不仅他们能来,他们的亲属也能来。从法律层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法治先行。要加强粤港澳之间法律合作,力争做到“法律从优”,选择最好的法律安排,以利于保障权益和解决纠纷;要通过法治措施落实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时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各项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推进为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成为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发挥港澳优势,深化港澳与内地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捷互通,对于推进实施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国家发展大局都有重要意义。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信心满满。“一国两制”方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保障;《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相关补充协议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经贸制度保障;同时,粤港澳三地不仅同根同源,血脉相通、文化相同、语言相同,而且早有合作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期。

1.突破粤港澳三地“制度差异”及“边界壁垒”限制制度

目前,港澳地区在广东就学的大学生人数很多,与此同时,广东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很多到港澳地区就业。但是,目前港澳居民在内地办理证照的手续比较烦琐,其次是社会保障的对接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及内地的各个行业对港澳人员从业也存在许多限制。因此,广东应先行先试,放宽有关规定,促使粤港澳三地在金融、通关及医保等方面互联互通便利化,目前亟待构建整个服务港澳地区青年在广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2.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司法合作平台机制建设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由于粤港澳三地的制度差异,三个关税区实行的是三套法律,缺少法律上的沟通协调机制,非常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和社会的管理。因此,要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合作平台。修改完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律师合作制度;向港澳台公民开放律师考试制度;三地各部门之间签署合作协议,推进大湾区司法合作平台的建立。这个司法平台的建立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是一个有利的司法保障,我们要拿出改革的勇气,来推动这件事情往前发展。

与此同时,要创新司法的体制,可以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域的法院。在法院设立之前,先设立求大同的裁判体系,来确保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同时,建议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查询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使得三地法院司法传输的调查、证据调取、财产保全、司法文书的承认、司法判决执行等问题能够进行及时交流和配合。(www.xing528.com)

3.创新产业规划和推进三地“求同”意识

大湾区的城市群,应该形成一个产业链的组合,有机地组合这些城市的优势,形成一个价值链,让城市之间各得其所,各自发展;三地之间还应该形成制度协同、金融协同、科技创新协同,以及产业协同、人才协同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协同,破除城市壁垒,避免重复投资,才是超越原有合作的湾区合作。

现在要从“平行线”的模式转向“立交桥”的模式。关于粤港澳三地的协同问题,以前粤港澳三地的合作更多是“存异”,大湾区时代的合作应更着重“求同”,通过建立三地委员会等方式推动制度共商、共建、共享。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区域各地间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涉及市场的因素和行政的力量。谋篇布局比其他工作都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要以五个中心重新进行空间优化,以东中西三个部分分别建立城市群,解决城市数量不足的问题。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空间优化的具体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湾区的,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它有独立的优势,但是这个协调成本特别高。这种情况下,首先产业规划应以“负面清单”为主,负面清单就是规定不能做什么,对生态、环境等一些基本问题做出要求,把标准和规则确定清楚后,剩下的全部可以放开。不需要具体到每个行业,由企业选择投资方式,由市场决定产业布局,逐渐实现一个城市向一个城市群的转变。第二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共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沟通交流,交流越多,共识产生的可能性越大,协调成本越低。第三是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调动资源,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推动大湾区实质性进展。

4.构建有效跨区域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有一些软实力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市场方面的环境还不够完善,很多招商的项目落地后缺乏详细投资的引导。管理制度模式和财权划分也不够明确。为此,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地政府应该加强对重大方针政策的积极引导;同时要加快形成人才集中的高地,实行人才落实发展的战略,对税制改革、医疗和法律的保障问题都应该更加关注,积极改善。除此之外,还应落实粤港澳协同发展战略,围绕新区部门定位,加强与周边市区和地区的便利合作,加快粤港澳三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经过调查发现,部分香港青年对于大湾区的发展没有太多了解和深入认知。而港澳青年在内地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政策上有不少限制,比如现在内地移动支付的平台很方便,但是香港居民在内地开银行账号比较困难,从而无法使用线上支付平台,在生活上十分不便。二是在创业方面,目前针对香港青年到国内创业的政策支持还是比较少的。三是信息发布的不流通,建议粤港澳三地能够合作建立一个跨区域的资讯平台,帮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就业及创业,这对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长远发展将起到更好的作用。

因此,粤港澳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常规的合作机制,搭建信息沟通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