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文件探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中央文件探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文件探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2.《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的论述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为开展土地流转、调处土地纠纷、完善补贴政策、进行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提供重要依据。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要求,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流转收益应归承包农户所有。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

3.十九大报告中的论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林目轩.美国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启示[J].国土资源导刊,2011(1):68-71。

[2]李鸿雁,钟京涛.土地产权成果的社会化服务[J].资源导刊,2012(9):44-45。

[3]朱新方,贾开芳.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点评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5(1):34-36。

[4]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3,327-328.

[5]郭文华.英国土地管理体制、土地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土资源情报,2005(11):7-12。

[6]Zvi Lerma,Natalya Shagaida.俄罗斯的土地政策和农业土地市场[J].张迪,译.国土资源情报,2007(3):16-19。

[7]韦加庆.国外土地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农业科学,2010(6):129-132。

[8]袁华宝.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与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探讨[J].上海农村经济,2012(11):19-20。(www.xing528.com)

[9]刘国臻.论英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8(4):142。

[10]席雯,雅玲.外国土地制度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的借鉴[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19-21。

[11]吴易风,关雪凌等.产权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321-330。

[12]于光远.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J].经济研究,1986(8)。

[13]吴宣恭.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J].经济学动态,1999(1)。

[14]吴敬琏.改革放活小型国有企业[J].改革,1995(6)。

[15]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3。

[16]张五常.张五常眼中的中国问题[J].领导文萃,2001(2)。

[17]黄少安.产权理论比较与中国产权制度变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22-134。

[18]程恩富.产权制度:马克思与西方学者若干理论比较[J].社会科学,1998(2)。

[19]程恩富.用科学的产权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变革——张五常先生若干产权观点质疑[J].经济学动态,1996(8)。

[20]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7(2)。

[21]葛扬.转型时期共有产权制度的演化与解释[M].人民出版社,2009:43-50。

[22]厉以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步伐[J].群言,1997(10)。

[23]张文魁.解放国企[M].中信出版社,2014。

[24]方竹兰.用人力资本产权确立劳动者对企业的所有权[J].成人高教学刊,2006(2)。

[25]张文魁.解放国企[M].中信出版社,2014。

[26]杨卫东.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27]金辉.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仍需清障——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N].经济参考报,2014-09-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