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介绍

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介绍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5.3 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耕地保护机制包括规划机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等。7.5.8 树立“大保护”理念,对耕地实行全面管护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建立“占补”考核指标,保证补充耕地质量不下降,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综合平衡。

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介绍

7.5.1 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全民忧患意识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深入宣传耕地保护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宣传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依法保护耕地的自觉性、责任感,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不动摇,切实改变重视经济发展、忽视耕地保护的片面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7.5.2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耕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从根本上取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设,取决于农村土地产权的设置和安排。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来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耕地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虚置等,这些问题已成为耕地保护的主要障碍。耕地不仅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是最基本的农民生活保障,保护耕地的主体是农民。保护耕地事关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必须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造条件让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保护耕地的主体作用也是时代的要求。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合法权利,使广大农民在健全的土地制度下获得更大的土地物权和生产自主权,保障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是加强耕地保护的关键所在。

7.5.3 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耕地保护机制包括规划机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等。现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制度,对于保护耕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耕地保护上还存在着机制缺陷、效率不高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控制体系”。因此,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因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减轻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压力

7.5.4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是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保护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尤为重要。种植业的比较效益较低,驱使耕地被改作园地、林地等其他用途而引起耕地数量减少,应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种植业环境,努力提高种植业的比较经济效益。在耕地面积增长有困难的条件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7.5.5 开源与节流并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www.xing528.com)

非农建设用地是威海市耕地流失的主要去向,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当务之急。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地开发利用耕地资源,既能增加耕地的数量,又能减轻非农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压力。首先,在今后的非农建设中,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其次,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在补充耕地的同时也改善了生产条件;第三,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通过挂钩政策的实施,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避免因城镇建设而造成耕地减少的问题,同时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对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

7.5.6 强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后管护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上图入库,实行永久保护。要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成果,对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7.5.7 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系统

为了使基本农田质量的各类信息资料有一个可视直观的分析处理平台,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发挥基本农田质量本底特征资料在管理决策方面的作用,需要一种能及时准确又能全面对基本农田质量进行预测预替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对基本农田质量的量化评价为基础,以“3S”技术为手段,实现对基本农田质量的动态监测,从而及时把握基本农田质量特征,预测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预替方法确定调控措施,开展平衡施肥,进而在免除耕地质量退化的同时,实现基本农田质量与生产力的稳步提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7.5.8 树立“大保护”理念,对耕地实行全面管护

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建立“占补”考核指标,保证补充耕地质量不下降,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综合平衡。全面推进“沃土工程”,为农民提供配方肥料、改良耕地土壤,同时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土地生态建设,保证生态环境良好、耕地不退化,如果只保护耕地数量,不保护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即使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耕地质量及其生态条件的恶化,仍然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要树立“大保护”理念,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实行全面管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