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建议

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建议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长期动态监测网络,就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排放特征、迁移变化规律、防治技术及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试验示范。三是编制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建议

(一)保护耕地资源,促进永续利用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促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统筹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是以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为主要任务,以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行动为载体,积极主动为全市“四大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加强管理,严格保护耕地。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完善节约用地标准,加强考核评价,形成倒逼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土地执法监管,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坚持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开展土地违法问责,遏制违法用地势头,维护全市土地管理正常秩序。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整治与低丘岗地改造工作,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二)保护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一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二是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新技术。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三是优化污水处理,实现工业和生活污水再利用。四是推行供水到户,加强生产用水管理。五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并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还应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三)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一是持续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促进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项目;扩大实施国家标准化畜禽示范场改造和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项目;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试点,调动农民使用低毒生物农药的积极性;提高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标准,扩大实施范围;继续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长期动态监测网络,就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排放特征、迁移变化规律、防治技术及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试验示范。三是编制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环节入手,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节肥节药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制定实施防治规划,优先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粮食主产区、集约化养殖重点区、蔬菜及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重点流域,尤其是水源保护区周边,布局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和综合防治示范区,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加强研发推广,积极探索集污染防治与耕作制度改革、水肥管理等于一体的可持续的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精准化施肥等控源节能减排及低碳农业技术,推进畜禽粪便等有机物的资源化、循环化利用。

(四)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www.xing528.com)

一是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具体包括:农业生态系统与生境的保护;农业生物物种和种质遗传资源的保护与收集。重点应该放在农田及种植园系统、畜牧与草地系统、湿地及农区和其他残留野生生境系统、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的农业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要加强物种的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保护点及保护网络。二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与生态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调节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流动过程与效率,进而增强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三是开展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工作。加强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体或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综合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的绿色价值评估体系,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逐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效益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可采用的形式有:政策补偿,即给优惠政策;物质补偿,即通过生产资料或实物来体现;资金补偿,包括补偿金、赠款、减免税收、退税、信用担保的贷款、补贴、财政转移支付、贴息、加速折旧等方式。四是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开发农业的文化教育功能。

(五)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生产系统良性循环

一是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二是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三是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要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四是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宜昌市农业资源区划办

完成人:周援东 陈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