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方案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方案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山镇以列入威海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契机,主动融入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开发布局,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镇统筹的重要抓手,高点谋划、突出特色、务实推进,全力打造市域一体化发展隆起带。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方案

威海市将以现代制造业、海滨旅游业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为推动力,以建设生态威海、精品威海、人居威海为目标,全面建设活力、平安、文明、民本、生态、精品威海,加快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和重点建制镇的经济实力,全面推动城乡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创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重点镇为支点,职能结构突出,等级结构明确,地域结构合理,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用地布局。

8.6.1 城镇用地布局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这个总目标,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着力推进市域农村居民市民化,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打造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

1.六大重点区域

(1)东部滨海新城

东部滨海新城的规划范围涵盖泊于与桥头两镇镇域,辖区总面积约184平方千米。按照“推进市区东扩,培养和发展新的城市”的要求,增强商务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健康休闲人居为特色,培育千公里幸福海岸的新节点,以商务办公、文化创意、滨海旅游及蓝色经济产业研发为打造重点。

(2)双岛湾科技

双岛湾科技城为待建的K1快速路、沈阳路、老烟威公路、初张路之间的区域,总用地面积约41平方千米,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

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力构建完善的科教研发体系;加快推进现有产业的升级转型,积极承接国内外海洋高端产业转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教育为主的生态化科技城。

(3)好运角旅游度假区

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总规划面积280平方千米,人口7.46万人,范围包括荣成市成山镇、港西镇和埠柳镇

按照“规划引导、生态优先、产业联动、改革创新”的原则,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威海市域一体化发展布局,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构建以滨海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海洋生物和信息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国滨海旅游示范区、中日韩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4)南海新区

威海南海新区远期规划将覆盖南部沿海相关镇区。近期重点开发建设核心区。核心区位于文登市南段,北以环海路为界,西至黄垒河,东至长会口大桥,总面积160平方千米。

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强化港口、园区的带动作用,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建立完善海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海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集中集约用海示范区;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与威海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

(5)乳山滨海新区

乳山滨海新区包括银滩与大乳山区域,规划控制区总面积348.94平方千米,范围为青威高速以南,东至黄垒河,西至乳山湾南岸,包括白沙滩镇、海洋所镇全部区域及南皇镇、徐家镇部分区域。

战略定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打造经济强区域重要载体;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打造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养生区;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对接烟台青岛的重要节点,努力打造新的产业高地,培育乳山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

(6)里口山风景名胜区

以张村、温泉、羊亭及竹岛、环翠楼、嵩山办事处6个镇、办事处为主体,规划控制区总面积约150平方千米,范围为威石路及成大路以北、双岛湾科技城以东、世昌大道以南、统一路以西,包括张村镇、嵩山办事处全部区域,以及竹岛办事处、环翠楼办事处、羊亭镇、温泉镇部分区域。其中,规划区面积约65平方千米,范围为成大路以北、环山路环绕里口山区域,主要包括华夏风景区、仙姑顶风景区和广福寺风景区。

依托里口山独特区位优势,65平方千米的山脉资源,有效承接西部双岛湾、东部滨海新城、南部工业新区、北部老城区,兼顾休闲游览,加快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新老城区集休闲、旅游、度假、娱乐、健身、养生、餐饮于一体的现代旅游新模式。

2.十个重点镇

十个重点镇主要包括葛家镇、俚岛镇、海阳所镇、张村镇、成山镇、虎山镇、宋村镇、乳山口镇、温泉镇、蔄山镇。

(1)葛家镇

按照“旅游立镇、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商贸兴镇”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城镇发展规划,培植壮大镇域经济,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成为富裕美丽文明、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型小城镇

(2)俚岛镇

抓住列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和威海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机遇,以新型城市化为方向,统筹推进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延伸等工作,加快镇区南接、北扩,打造连接市区和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节点。(www.xing528.com)

(3)海阳所镇

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的区位优势、先行优势、基础优势、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带动,强化经济支撑,完善基础配套,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着力建设美丽宜居、繁荣和谐之城。

(4)张村镇

坚持高标准、高档次进行镇域总体规划,确保总体规划修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按照高起点、有特色的要求,突出抓好“张村河景观休闲带”和“镇文化中心”详规设计,全面改善镇域面貌。

(5)成山镇

以列入威海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契机,主动融入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开发布局,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镇统筹的重要抓手,高点谋划、突出特色、务实推进,全力打造市域一体化发展隆起带。

(6)虎山镇

以镇区产业布局框架,完善区域功能定位,以三大板块开发为载体,统筹推进园区拓展、项目建设、基础配套等重点工作,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7)宋村镇

依托农业和旅游资源,重点配置七大特色产业:皮草产业,全力推进皮草产业园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依托家家悦生鲜配送中心和龙惠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及新一代温室大棚的推广;生猪产业,依托健悦肉食品、东来养殖等龙头,加大对群众的技术指导、饲料供应、成品猪收购等服务力度,促进生猪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肉食鸡产业,重点抓好标准化肉食鸡出口基地、荣华食品肉食鸡养殖扩建等项目建设;花卉产业,借助华兴花卉的技术及销售渠道,引导农民发展花卉冬暖大棚,在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做大做强花卉产业;花生产业,依托盛泰花生制品的带动,发展优质花生;盛泰旅游业,以李龙文化山会为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重点跟踪好回龙山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山泰生态园、紫金山滑雪场和汇泉循环生态园建设。

(8)乳山口镇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山东半岛新能源产业园和山东省机械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发展平台,对原有工业园区布局进行规划调整,重点规划建设新能源、机械和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科技、精细化工及商贸物流等五大产业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吸引更多人口和要素向镇区集中,带动新型城镇规模化、聚集化发展。

(9)温泉镇

温泉镇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进一步突出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综合开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0)蔄山镇

按照“突出优势、总体布局、民生型城乡一体发展”的思路,结合蔄山镇实际,高标准修编城乡建设规划,科学有序布局产业和城市功能区,同时加快对接草庙子镇,融入威海中心城区,服务全市一体发展。

8.6.2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为导向,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宗旨,优化市域经济发展极点和轴线,逐步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点合理集聚,组织合理的城乡经济网络,增强城镇居民点对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带动。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快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的迁并。

1.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规模,引导农村居民点集聚

以现有的基础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依托,推进农村居民点集中合并。对于零散的农村居民点和规模较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农村居民点,必须严格控制,引导鼓励迁入集中居住区。

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套为手段,维持生存条件,创造集聚条件,配合城镇撤并,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密度;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村庄以综合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周围合理规划布局居民点,方便人们生产和生活。所有集中改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应避免高速铁路、铁路、等级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

2.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对原来比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合,在确定居民点规模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对废弃的农村居民点采取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复垦为农用地。原本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村庄进行整治、扩建;对于现有的“空心村”积极整理,制定激励政策,从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8.6.3 独立建设用地布局

一般来说,独立建设用地对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具有特殊的要求,同时独立建设用地的生产对当地或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要形成合理的用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独立建设用地进行调整。独立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应该与居住用地及其他公共用地相邻,必须在独立建设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用地及其他有影响的用地地块之间间隔一定的安全距离,并采取绿化隔离等防护措施。另外,独立建设用地一般应该布置在途径城市河流的下游,严禁布置在水源地的上游,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保护水资源无关的项目。主要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业,布局时要远离水源;主要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行业,要选在大气扩散度高、自净能力强的地方,并且在城市的下风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