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海外客商报业巨子:他们的享誉世界

当代海外客商报业巨子:他们的享誉世界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9月5日,胡文虎病逝于檀香山皇后医院,年仅23岁、两度赴美进修新闻学的胡仙接管其父胡文虎创办的星系报业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1972年该公司改名为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仍任董事长,后兼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19]2.著名爱国侨领、报业巨子熊德龙。当他快两岁的时候,一对旅居印尼的梅县籍“客商”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了他。

当代海外客商报业巨子:他们的享誉世界

1.国际新闻协会首位女性主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新闻女王”胡仙。胡文虎之女,生于缅甸。1954年9月5日,胡文虎病逝于檀香山皇后医院,年仅23岁、两度赴美进修新闻学的胡仙接管其父胡文虎创办的星系报业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1972年该公司改名为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仍任董事长,后兼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

胡仙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与人为善。1960年的一天,胡仙在美国旧金山考察。一位华人在街上问她:“香港正发生什么事?能告诉我吗?香港前景如何?”她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里实在有中文报纸的需要,异域华人多么渴望家乡的讯息啊!于是,她决定出版《星岛日报》海外版,并鉴于新一代华人读者层中文水准低,部分篇幅以双语刊登。有人劝她说:“随着电视业的兴盛,报纸业将一步步走向灭亡。”但胡仙认为,报纸与广播、电视各有各的天地,报纸只要加快发行速度,办出尖锐性、独特性,照样可以生存。从1963年起,胡仙的《星岛日报》在世界上20多个地方设立印刷厂,通过卫星通信将新闻从香港传送到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卡格利,法国的巴黎英国伦敦澳大利亚的悉尼,新西兰的奥克兰等地,使《星岛日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国际性的华人报纸”。1966年胡仙与《明报》创办人金庸等发起成立98家报社组成的“世界华文报业协会”,被推为首任主席。1970年5月,又被国际新闻协会选为首位女性主席。由50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新闻协会发表声明说:“胡仙是一个真正懂得报纸为何物的人。她在当今报业激烈竞争中不断把报纸推向时代的浪峰,成为真正的喉舌。她是伟大的报业家、新闻女杰。她当选为主席,是当之无愧的。”1972年星岛报业上市,雄霸香港报业的广告收益。80年代胡仙控制的报章多达8份,包括《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深星时报》《深光日报》,星岛集团和收购的文化传信公司市值高达84亿港元,胡仙拥有50亿港元,被列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亚洲第一女强人”,被纽约《世界贸易》杂志选为“全球五十佳最有权势女强人”。胡仙全力支持新闻教育,培养新闻人才,先后捐资几千万美元兴建香港浸会大学传信大楼,创设香港中文大学“胡文虎传播讲席”,建造美国俄亥俄大学国际新闻研究中心大楼、加拿大卑诗大学“星岛新闻学院”等。胡仙因在世界报业发展的显著成就,荣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赐OBE勋章,并获美国“卡尔·范·安达卓越新闻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成为声名赫赫的“新闻女王”。

香港《信报》等媒体的评论家评价胡仙:“胡仙是一个好人,从不轻易解雇员工。她开创了华人报章企业化、广告化、上市公司化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先河,广泛传播讯息,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作家文人,提升了华人文化内涵,不愧为亚洲最有影响力女性之一。”[19]

2.著名爱国侨领、报业巨子熊德龙。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兼有荷兰、印尼血统,出生后被遗弃于孤儿院。当他快两岁的时候,一对旅居印尼的梅县籍“客商”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了他。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生活重担,只受过中等教育的熊德龙16岁就走上社会,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由于他聪慧、勤奋好学,百艺一学就会,很快在生意场上表现出过人的经商才华,两年后,他就在养父母和亲友的关心支持下,开设了一家小厂,十多年间,熊德龙以其远见卓识、聪明才智及以和为贵的经营宗旨,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小小海绵厂逐步发展到了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传媒等领域,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成为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他名下拥有美国大兴银行好莱坞大都会酒店、熊氏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国际金叶烟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玺洋行等几十家著名企业。

在推动企业拓展、积极向海外推介中国知名产品的同时,熊德龙先生还不失时机地进军海外华文媒体,以推动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1993年,美国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斥巨资收购了台湾同胞于1981年在美国创办的《国际日报》。进入21世纪后,《国际日报》分别在美国洛杉矶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设立了总部基地。相继代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文汇报》美洲版在北美地区的发行,将之与《国际日报》捆绑发行,从而使《国际日报》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美国《国际日报》的日益发展壮大,熊德龙又结合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实际情况,相继创办和收购了《中南快报》《华声报》《橙县早报》这3份华文报纸(最近又在洽购另一份华文报),使国际日报社走向了集团化的道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际日报集团已发展成为在海外地区卓有声誉及影响力的大型报业集团,旗下《国际日报》及《中南快报》《华声报》《橙县早报》《棉兰早报》《坤甸日报》《泗水晨报》《万隆早报》《印度尼西亚日报》(英文版)、《国民日报》(印度尼西亚文)、《国际周刊》《生活周刊》等10报2刊遍及北美洲、东南亚、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澳洲、欧亚地区,在世界华侨、华人和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的各国政界、商界、学者、民间人士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国际日报集团旗下报刊已成为介绍和了解中国建设成就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www.xing528.com)

为了扩大《国际日报》的影响,熊德龙先生于2001年元旦在雅加达开始出版发行印尼版的华文《国际日报》。紧接着,他又与印尼最大的平面媒体集团《爪哇邮报》联手,把每天的《国际日报》连同《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中国日报》的发行,一下子从首都雅加达遍及到印尼全国22个省三分之二的城镇,使该报上了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其在印尼第一华文大报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与中国内地媒体的合作。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21个省市在该报出定期或不定期的专刊,比如推介侨乡潮州泉州、梅州和厦门的专刊,以及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等省自我介绍的专门版面等,拓宽了读者视野,及时地向印尼华人和外界打开了吸引投资的大门,敞开了长期密切合作的胸怀。

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熊德龙先生真诚地讲,“虽然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报纸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为读者服务,为华人社会做贡献。印度尼西亚有着1500万华人华侨,他们的先人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爱好和文化背景。因此,华人之间、华人社团之间的团结合作、和谐相处比什么都重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和为贵’!自从我重回印度尼西亚创办《国际日报》印度尼西亚版那一刻起,就牢牢树立起‘立足华人社区,为华人服务’的宗旨,以《国际日报》为平台,真可谓想尽办法来促进华人间的和谐团结。我邀请了印度尼西亚几位著名侨领和商界翘楚担任国际文汇读者俱乐部的‘永远名誉会长’,让大家有机会经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互通信息,增进友情。《国际日报》专门开辟了‘华社’的专版,经常报道华人社会的消息,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关心。我们经常以《国际日报》的名义让各个华人社团在一起热热闹闹欢庆节日,既是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又是增进彼此感情的大好机会。我们还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让华人社团一起参与。譬如说,2005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55周年,我们与香港文汇报组办外交成果图片展时,我还亲自登门一家家动员,将几乎所有华人社团都请来做主办单位,体现了华人社区的大团结。我们还组织了各种活动庆祝,让老一辈华人华侨聚在一起回忆当年周恩来总理和苏加诺总统共同为中国印度尼西亚友谊奠基的情景,让年青一代从中了解更多的情况,培养起对祖籍国和华人社区更多的感情,结果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正因为《国际日报》为华人做了那么多的事,凝聚了众多华人华侨,也让更多的华人华侨喜欢看我们的报纸,进一步促进了报纸的发行和广告。我常讲,做好事能让人身体健康。同样的道理,多做好事的报纸也更能赢得读者的心,更能健康地发展。同时,集团还要有自己的连锁企业,比如印刷厂,赚的钱支持报纸的发展”。熊德龙先生还说:“从另外一个境界来讲,报纸把我的精神富裕起来了!《国际日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