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章路水并重同筑辉煌

第五章路水并重同筑辉煌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期间,云南内河水运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航道、港口、枢纽建设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实施并推进云南省渡口、库(湖)区船型标准化工作,完成以普通客船为重点的标准船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客、货船安全标准,为减少水上安全事故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五章路水并重同筑辉煌

云南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内通长江、珠江水系,外连东南亚、南亚,通达太平洋印度洋的发达水上运输通道。因此,充分发挥水上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绿色交通,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同东盟各国联系的纽带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云南省受限于江河上游滩险流急、条块分割严重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航运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航道等级普遍偏低、通航里程短、船舶吨位小、总体运量低、单船运程短、航运基础和配套设施滞后发展等方面,航运发展十分缓慢,与现代工业化大发展背景下实现大宗物资快速周转、降低运输成本、发展绿色交通、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打造国际出海大通道等战略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云南早期航运发展缩影

199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区位等优势,正式将“建设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作为云南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云南省人民政府等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云南水运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与发展等机遇,走向区域合力、多国联合整治和开发的积极进程,在重点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坚持科技兴水,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处理好科技保障与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单位引导与参建单位发挥自身积极性等各方面的关系,科学引导重大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云南内河水运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航道、港口、枢纽建设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充分依托水运建设实际,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快研发新船型,重点在环保型船舶等方面有所突破,在河流高坝通航施工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初步实现了科技成果在相关领域的推广应用,在应用中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了再创新项目。

一、全面夯实云南水运科技发展基础

长期以来,云南省水运科技在水运建设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已经有效融入云南水运生产实际的建设和发展之中,科研项目涉及航道、港口、船舶、规划、通信、航电结合、防污染、信息化技术等省域水运建设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提升水运发展科技含量,促进水运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自2001年到2014年末,云南省总共开展水运科技项目67项(附表1),争取到各类研究经费近5000万元,含自筹经费近2亿元。一批研究水平高、成果内涵丰富、针对性强的水运科研项目科学布局,全面夯实了云南水运科技发展的基础。

(一)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全面提升云南水运“两出省、三出境”的水路通道建设水平

自2001年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实施以来,云南省航运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按照云南省水运科技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云南水运“两出省、三出境”水路通道和开通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为重点的发展战略。2001~2010年云南省航务局承担了5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其中“澜沧江国际边境河流航运开发研究”“澜沧江—湄公河助航保障设施技术开发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油品运输安全与防污染研究”“内河小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制”等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荣获了云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技奖”二等、三等奖。

通过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的实施,使云南省水运科技攻克了一批对航运(海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航道工程建设的基础理论、测量、设计、施工、维护、监管以及环境应急处置、航行安全支持保障等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形成了澜沧江山区河流国际航运通道建设的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在澜沧江航道整治、支持保障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中得到普遍应用,节约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资金近8000万元,对提高云南省山区河流的航道整治、养护与安全管理水平,推动水运行业科技进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累码头

(二)开展船舶标准化研究,全面提升船舶运力质量

十一五”期间启动的云南省船型开发及相关研究,全面提升了云南省船舶运力质量,以“金沙江350t驳船技改船型研究”“‘工程211’钻爆船的研制”“糯扎渡翻坝运输滚装船型研究”“澜沧江船舶钢质螺旋桨应用研究”“内河小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制”为代表的一批船型研究科技项目,为今后船型开发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极大地提高了上湄公河航道的整治能力,完成“金沙江一号”等一批非机动船的技改工作,进一步优化了金沙江航区的船舶运力构成。

针对云南省在众多江河、库湖区中有渡口512道、渡船760艘,船型复杂、安全性差等问题,本着“确保安全,方便群众出行”的原则,开展的“云南省小型船舶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形成了15种标准化船型,切实解决了居民过渡难和渡运安全问题。实施并推进云南省渡口、库(湖)区船型标准化工作,完成以普通客船为重点的标准船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客、货船安全标准,为减少水上安全事故提供了技术保障。

·洱海号豪华游船

(三)航电结合,建设库区航运技术研发机制

云南省所属金沙江和澜沧江等河流水电开发形成了多个库区航段,结合全省的电站建设,航电枢纽科研项目已经纳入科技攻关计划,主要开展了“糯扎渡电站货物翻坝运输坝上游码头装卸工艺及结构形研究”“澜沧江水电开发与航运建设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勐松航电枢纽及库区航运开发研究”等研究项目的开展与成果应用,为今后航电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开展航道整治,提高航道通过能力

2003年,以科技项目“澜沧江五级航道碍航浅滩及礁群整治技术”成果为支撑,云南省开启了以澜沧江为主的航道整治大幕,通过一系列重大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云南省航道通航情况,显著提升了云南省重要航道的通航能力,为云南省航运提档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湄公河航道整治——科研工程船

·上湄公河整治

(五)完成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船舶监管与救助一体化技术研究

针对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船舶监管与救助系统的现状需求,“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船舶监管与救助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应用系统科学理论,建立基于跨界河流船舶监管与救助系统的系统科学与体系方法,提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船舶监管与救助一体化技术,实现船舶监管和救助体系的有机结合。同时,提出符合跨界通航河流特点的、符合市场机制的船舶监管与救助一体化系统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提升了云南省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应急指挥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对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交通安全监管的管理水平、综合服务以及安全保障能力。

·云南省海事巡逻船

·云南省海事执法队

二、“十二五”水运科技全面支持并服务于云南“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重点建设(www.xing528.com)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水运科技多渠道筹措研发资金,争取交通运输部、云南省科技厅等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对水运行业的科技投入。2010~2015年,云南省承担的水运科研项目共计25项,获得研究经费支持共计1929万元(不含自筹部分)。其中,交通运输部西部项目经费567万元,云南省科技厅 100万元,云南省交通运输厅1262万元。围绕全省航运、海事发展组织实施的各类研究开发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了澜沧江山区河流国际航运通道建设的成套技术。这些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1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88篇,其中EI收录16篇。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对云南省“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重点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科技同步支持,有力助推云南省水运基本建设和水运经济发展的提档升级。

·水富港

“十二五”期间,一批高水平的云南水运科技项目达到了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油品运输安全与防污染研究”“澜沧江国际边境河流急流滩通航水力指标研究”“澜沧江电站非恒定流对下游河段通航条件的影响”3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澜沧江远程水位测报系统”“澜沧江船舶航行诱导系统”“云南省航务海事综合业务系统”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2年4月,由“曼厅大沙坝河段整治工程优化方案研究”项目支持的全省重点港航项目的建设和竣工,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整治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些代表性水运工程与代表性的水运科研成果的有效融合,充分体现了水运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水运建设和发展的有效引领与支持。“澜沧江国际边境河流航运开发研究”和“曼厅大沙坝河段整治工程优化方案研究”等一批水运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澜沧江—湄公河航运

(一)高原库湖区船舶防污染关键技术研究

“高原库湖区船舶防污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科学地调查明确了云南高原库湖区船舶污染源的组成情况,合理地分析船舶污染物的构成、产生量、排放量、排放途径及去向,摸清了航运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云南高原库湖区船舶污染源防治现状,阐明了船舶污染防治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国内外适用云南高原库湖区的防污染技术与设备,为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及应急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与实施方案,首次为高原库湖区船舶防污染形成了技术基础。

(二)澜沧江景洪水力浮动式新型升船机运行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采用的水力式升船机是我国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升船机型式,也是世界高坝通航技术上的一次全新尝试。项目依托澜沧江景洪水力式升船机工程,在整理分析国内外升船机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4次大规模现场原型试验,结合大量物理模型试验及理论计算分析,对水力式升船机安装调试及安全预警方法、水力式升船机船厢运行稳定性及精度对接技术、水力式升船机运行效率提升措施、各种事故工况下升船机的安全性,以及水力式升船机运行及调度管理方案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提出的水力式升船机原型调试方案、水力式升船机的精确对接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多项技术难题。

·澜沧江景洪水力浮动式新型升船机

(三)内河小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制

电推船舶具有节能环保、操纵动力性良好的特点,可以降低船舶的废气排污和水体排污,减少船舶的燃料能源消耗,同时可以获得理想的动力特性。本项目研制的内河小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及其嵌入式电子监控装置,符合现行的船用标准及造船规范。(1)适用于对环保节能要求严格的水域航运环境下的各类船舶;(2)适用于操纵性和舒适度要求高的各类船舶;(3)适用于电力负荷大、多功能、多用途船舶,包括起重疏浚等特种工程船舶。

·澜沧江上的国家级口岸——景洪港

(四)澜沧江交通应急仿真演练与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研究并研制了以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为核心的澜沧江交通应急仿真演练与评价系统,可以提高演练效果,有效降低演练成本,并具有多重选择演习险情和场景、调控演习难度和强度、可逆或重复演习过程、评价验证搜救方案等功能。

(五)基于北斗/GPRS的国际边境河流船舶可视化导航监控管理系统研究

为保障澜沧江国际边境河流跨国运输安全,由航务局承担的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基于北斗/GPS的国际边境河流船舶可视化导航监控管理系统研究”项目,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通过研制基于北斗/GPS技术、AIS技术的岸基、移动船舶指挥系统和船载终端,提出了国际边境河流电子巡航体系,研制了国际边境河流船舶可视化导航监控系统,应用于澜沧江水上搜救中心建设,实现了复杂环境下应急通信和指挥调度的融合,建立一套功能完整、运行可靠的澜沧江国际边境河流船舶可视化导航监控管理系统平台,解决了澜沧江上船舶出境后失联的难题,实现在航船舶监控、重要航段监视、前端移动监管和多方应急联动。项目结合在澜沧江航行的旭东9号船舶出险报警到海事局组织救援力量施救直至船舶完全脱险,均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信息传递和救援指示下达,系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实施交通运输部信息化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北斗/GPS的国际边境河流船舶可视化导航监控管理系统”(2014年交通运输科技十大推进方向),形成了基于北斗系统的国际和边境河流监管体系,不仅对保障航运安全、领土安全和军事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出去的光辉一笔。云南省航务管理局的北斗应用经验,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作为典型案例,长期在其网站上进行宣传报道。

(六)澜沧江景洪以下航道通航流量分析研究

本项目以澜沧江中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行为背景,在对澜沧江景洪以下航道通航流量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梯级水库规则调度和优化调度两种运行方式下,梯级水库发电、航运用水及效益的变化。通过研究,提出了满足景洪以下航道等级提升需要及保证景洪以下四级航道最低通航水位及通航安全的景洪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应控制在800~1000立方米/秒的景洪电站下泄流量需求;通过构建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计算出在规则、优化两种梯级电站联合调度运行模式下,并在不破坏水库发电量和发电效益的同时,景洪下泄流量能满足800~1000立方米/秒的通航流量需求。航道等级提升对推动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工程待发工作船

(七)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云南省航务管理局始终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项目合作的形式,加强与相关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水运行业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合作,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科研项目的运行相融合,省内外10多家科研、大专院校、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直接参与了云南省水运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与省外合作的项目占90%以上,云南省所有参研单位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均参加了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为云南省以及项目参加单位培养了500多名熟悉水运交通行业现状、掌握最新技术的科技骨干,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水运科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