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建筑概述与定义:平台构建优化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概述与定义:平台构建优化建筑环境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8月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获批成立,并于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6]7.1.1.2智能建筑概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概述与定义:平台构建优化建筑环境

7.1.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的概念最早于1984年出现在美国,随后在日本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相继发展,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我国于2007年7月正式实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描述,通过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方式,最终实现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达到节能及环保的目的。[4]

在西方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仅是指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而且还伴随环保、节能、建造方法、维护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生态、环保、节能和智能将成为21世纪住宅建设的四大主题:生态和环保是为了健康;节能是住宅建设的时代需求;智能化是住宅建筑的时代特征。[5]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最早的端倪是1980年弱电专业专家委员会经建设部批准正式成立,主要从事弱电专业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管理工作,可谓智能建筑行业的起源。

起步阶段:1993—1995年。1993年8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正式实施,智能化部分系统列入标准,1995年7月,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主编完成上海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1996年颁布实施。[6]

推进阶段:1996—2002年。1997年10月建设部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7月智能建筑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0)颁布实施;2001年4月,建设部第87号令《智能建筑资质管理规定》中设立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从而规范了工程单位,使得工程建设单位得到了长足发展。[6]

规范发展阶段:2003—2009年。2003年8月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获批成立,并于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2009年6月4日,经住建部和民政部批准(民社登[2009]第1177号),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国智能建筑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

成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智能建筑纳入智慧城市的框架,成为智慧社区、智慧小区发展的基础单元,逐渐融入绿色建筑、智能电网、智能热网、轨道交通能源管理、平安城市和智慧小区等行业。[6]

7.1.1.2 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3][7]

智能建筑可提升建筑物的功能,改善内部环境,提高管理效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安全防范、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高效管理等方面。智能楼宇能够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提供安全、舒适、信息通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楼宇的安全性主要由安全防范等系统来实现,包括出入口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广播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居住的舒适性主要由楼宇设备自动化等系统来保证。包括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电梯空调与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电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和多媒体音像控制系统等。智能楼宇的信息通畅主要由智能化信息系统来实现,主要有综合布线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用于向用户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服务。智能化大厦可对大楼内的机电设备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使楼宇中各类设备的运行、保养、维修更趋自动化,使物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并能实现能源的科学和合理消费,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以最终提供先进的信息处理能力,构建楼宇内舒适、安全和高效的办公和居住环境。[8]

7.1.1.3 智能建筑的网络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www.xing528.com)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大都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涌现出的,是利用星形结构模块化设计把智能建筑的弱电布线平台分成基本子系统,这很好地处理了智能建筑中语音、数据、图像与视频等各类信息传送布线不兼容问题,同时也使得各个弱电系统对通信线路各类要求有效实现。通常子系统分为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接入子系统这六个方面。六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及可开发性和灵活性。目前对应产品、线缆和测试与设计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应标准及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着眼于长远需求,利用总体规划且分步达标,系统水平尽可能保持均衡的设计原则,主干系统往往是布置于智能建筑配线之间及竖井里,产品极易升级及扩展,水平系统更换受到室内装修问题的制约,设计水平系统时则务必选择高档次线缆及连接硬件产品。[9]

智能建筑中光纤网络设计务必先进行智能建筑准确定位,分析研究且考虑建筑物体成形之后的功能及档次和用户构成及业主意图等方面问题,对各项信息要求、类型和数据流量,还有对建筑物未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其间拓扑结构及协议体系结构等关键要素务必高效合理。通常功能及结构方面,智能建筑内部局域网络需有效分为高速主干网络、中低速子网络与广域网接口这三个部分。

高速主干网络主要是沟通建筑群体间和建筑物体各个楼层及楼层子网等方面的通信联系,还可应用于虚拟网络技术。经过高速主干网络规划功能子系统,使得对智能建筑中子网络施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子网络大都挂于主干网络,能够于一层楼内及若干层楼中构成,一层楼内也可以存在若干子网络且利用虚拟网络技术灵活地构建逻辑子网络。计算机网络广域连接属于对智能建筑各项功能的有效扩展。[9]

2.智能建筑集成系统

智能化集成系统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3.智能建筑设施系统

信息设施系统是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信息设施系统为建筑物的使用者及管理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一般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和其他相关的信息通信系统。[3]

4.智能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一般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对建筑内的机电设备进行测量、监视和控制,对建筑物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确保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还满足了对建筑物物业管理需要,实现数据共享,以生成节能及优化管理所需的各种相关信息分析和统计报表,并共享所需的公共安全等相关系统的数据信息等资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般包括热力系统、制冷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和电梯管理系统等。[3]

5.智能建筑公共安全系统

公共安全系统是为维护公共安全,以应对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旨在建立起应急及长效的技术防范保障体系,以有效应对火灾、非法侵入、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故等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