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实践,成就非凡

理论实践,成就非凡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先知孙先知孙先知原四川省丝绸公司规划建设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先知,1952年9月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被分配到西南贸易部西南蚕丝事业管理局。在《丝绸》《四川丝绸》《四川蚕业》等期刊发表科学论文、学术报告、丝绸史料共30多篇,其中6篇获优秀论文奖。1986年被四川省科协授予“有成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家庭成分为自由职业兼小土地出租。

理论实践,成就非凡

先知

孙先知

孙先知 原四川省丝绸公司规划建设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先知,1952年9月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中央技专),被分配到西南贸易部西南蚕丝事业管理局。主要从事桑蚕茧制丝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丝、绸厂基本建设规划、管理,缫丝厂工程设计工作。任职期间,主持参与绵阳缫丝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17家丝、绸、绢工厂的设计;主审缫丝、织绸、绢纺工厂设计共50余项。《四川省丝绸业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主编)获四川省198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先后编写出版了《家蚕茧缫丝厂设计》《生丝质量》《制丝设备维修》《四川省志·丝绸志》等书。在《丝绸》《四川丝绸》《四川蚕业》等期刊发表科学论文、学术报告、丝绸史料共30多篇,其中6篇获优秀论文奖。《开发四川蚕丝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文获四川省1985年度献计献策奖。1986年被四川省科协授予“有成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曾兼任《四川丝绸史料》主编、《四川丝绸》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纺织学会丝绸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职成都科技大学信息与决策研究所研究员等。

1954年初纺织部决定,在全国纺织系统展开以加强计划管理、推行作业计划为中心的工作

我生于1929年12月29日,老家在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我姊妹6个,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卫生院的小职员,挂号、文书、抄抄写写,每月有七八斗谷子的收入,另外有5亩地收租,一年有4—5担谷子,家里生活虽然比较紧张,但还算过得去。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家庭成分为自由职业兼小土地出租。我舅父是川南师范毕业的,后来在城里当小学校长,我母亲比较开放,坚持让我们读书,家里再难也要读书。

1948年,我到成都考大学,报了两个学校:一个是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全公费的;另一个是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中央技专)蚕丝科。那时不像现在还要选专业,考上就不错了。我考上了中央技专蚕丝科,考了第二名。家里卖了几担谷子,找人借了一些钱,我就去乐山读书了。读了两个星期后,学校教务处通知我享受奖学金待遇,1949年10月、11月、12月,我享受了三个月的奖学金待遇。每个月4个银圆,一共得了12个银圆。1949年12月乐山解放之后我就一直领助学金。领助学金需要三个条件:成绩好、家庭困难、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这些条件我都具备。我在乐山读了三年,家里面没寄过一分钱。

1952年9月,我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分配到西南贸易部西南蚕丝事业管理局(蚕管局),1952年底,蚕管局撤销了,我就到纺织工业部西南纺织管理局搞计划。1954年初纺织部决定,在全国纺织系统展开以加强计划管理、推行作业计划为中心的工作。1953年起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庆丝一厂厂长没有完成计划,受到撤职处分,被刊登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大家就知道完成计划非常重要,大家很重视。1954年局里确定加强计划管理、以作业计划为中心,就把我调去搞作业计划。

作业计划就是把月度计划分配到每一天每一个班每一个人。如缫丝,一个工作班一台机器,一天要缫多少桶茧子,匀度分数多少。当时主要以匀度决定丝级,缫折要多大,才能完成计划。搞这个作业计划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每一天能够均衡完成计划,不要前松后紧,开始完不成到月底加班,主要是这个意思。工人有的技术差,有的技术好,原来一个月计划,好一点的帮助差一点的,基本上能完成。现在按计划来,有的完得成,有的就完不成,结果还是完不成,怕又被作为典型批评。厂里领导也很苦闷,后来想到了一个技术民主鉴定,就是按照工人的缫丝成绩,测定的操作成绩,让大家讨论来评定一级工、二级工、三级工,按等级排队,再排车间、车位。成绩好一点的、等级高一点的,就给任务重一点;成绩差一点的,指标就给低一点,这样基本上就能完成。

那段时间全国都在搞计划管理,我常给《新华日报》写稿子。报纸很重视,一般投稿都会登报,虽然不多,几百字一篇,写的稿子,还是比较有影响的,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报社聘我当人民监察通讯员,领导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我用的“矢口”这个笔名,就是“孙先知”那个“知”字拆开来的。

西南缫丝厂建在四川绵阳,是国家计委批准建的第一个自动化缫丝厂

1955年5月,上级把我调去搞自动缫丝机去了,在上海康定路1007号国营上海丝绸厂搞自动缫丝机安装,安装的是日本引进的YM式惠南型自动缫丝机,安装的目的是搞西南缫丝厂的设计。西南缫丝厂建在四川绵阳,是国家计委批准建的第一个自动化缫丝厂,纺织部当时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专门办这个事情。

我们在上海干了4个月,安装、缫丝、测定和数据都有了,然后一起去北京纺织工业部设计院,搞西南缫丝厂和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两家厂的设计。四川的4个人——李科进工程师(原丝二厂的厂长)、陈光皓(原生产科长),另外还有我和杜静芳。我和杜静芳是技术员,李科进和陈光皓是工程师。浙江的汤池是搞试验的,试验结束后就回浙江去了,后来是陈钟、章行寰,还有柳增庆。纺织部设计院派了1个描图的。一共8个人,搞工艺设计。

这个设计工作是很有点困难的,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不单是缫丝,还有水、电、汽、总平面排列,反正很复杂。我们当时是第一次设计这样的厂,设计资料很缺乏,就到全国缫丝厂去找资料,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总平面设计厂房工艺排列图都要排四五个方案,每一方案都要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再修改,修改之后再讨论再争论,用了很长时间。总平面和厂房机器排列图搞好以后,整个工厂的情况大致就定下来了。

讨论时有很多意见,我把每一次讨论的意见,特别是苏联专家和一些老工程师的意见都记录起来整理好,再做个小示意图附在上面,记录这个方案有些什么意见,哪个人有什么意见,等等,设计完了以后,基本上就是很厚一个大本子了,收获还是很大的。设计结束时我对厂址选择、总平面设计、厂房机器排列,还有设备选型、水电汽的配合这些设计要领基本上掌握了。

1958年西南蚕丝公司撤销后,成立了轻工业厅

1956年1月,纺织工业部把我和李科进调到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当时我不太愿意留在北京,我对原来搞的作业计划比较有感情,我觉得西南纺织管理局对我也很好,领导对我也重视,经常表扬我。还有一个是北京很冷,我这个人比较内向,不喜欢到处去交友、闲聊,一般没事我就看书,也没什么熟人,在北京感觉不好,想回重庆。后来我就找些理由,比如专业不对口,设计院没同意,给西南纺织管理局写信,也没有同意。之后我把这两个项目设计完成后,又在设计院待了一段时间,整理了一段时间资料,搞了一段时间的小型丝厂设计。6月,纺织工业部通知我可以调回重庆,调回重庆西南蚕丝公司的基本建设处工程科。我除本职工作外就下到工厂里检查生产,编作业计划。1958年,成都在青羊宫办花会,有些丝绸产品要在花会上展览,连那些展品的介绍都要我写,反正我什么事情都干,这一年多在业务上没有多少收获。

1958年西南蚕丝公司撤销后,成立了轻工业厅,我在轻工业厅计划处搞丝绸生产计划,不久组织上又通知我到设计院去搞设计。1958年“大跃进”,遂宁缫丝厂和盐亭县缫丝厂上马了,遂宁缫丝厂筹建处派了一个人,盐亭县缫丝厂派了一个筹建处主任,就坐在设计院等图纸,我出一张图他们就拿一张走,把我调过去的目的就是救急。我手上有一大本资料,对这个工作也比较熟悉,很快就能搞出一些图纸来,我6月18日去设计院,8月1号遂宁缫丝厂动工了,10月1号盐亭县缫丝厂动工了,10月份我就被设计院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初又被评为设计院和轻工厅的先进工作者,1959年2月我写了入党申请书,5月15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预备期一年,1960年转正。

1959年下半年听说要搞绸厂设计,我又到南充绸厂去学习织绸的技术,收集资料。另外我还把原来杭丝联、西南缫丝厂、遂宁缫丝厂、巴中丝厂和盐亭县缫丝厂的资料整理了一下,加上搞工程设计的心得,我就写了一个书稿《家蚕茧缫丝厂设计》,1960年元旦向党献礼。一些老工程师看了以后,觉得写得还可以,内容比较全面,而且也有一定的深度,建议我向纺织工业出版社投稿。院里派了两个描图员抄正,抄写成一式三份,一份以四川省轻工业厅设计院的名义投稿,那时也不主张个人投稿,也没有个人署名,我留了一份底,设计院留了一份底。1960年9月,《家蚕茧缫丝厂设计》这本书就出来了。1960年7月,轻工业厅任命我为工程师。

在四川省轻工厅纺织设计院,1960年,成都(www.xing528.com)

1963年起到1973年都在搞政治运动,没有搞业务

1960年初,西南缫丝厂改名为国营绵阳缫丝厂,纺织工业部给它下达了310台织机的扩建计划,同时下达给遂宁缫丝厂搞2000锭绢丝精纺机的扩建计划。我在学校没有学过绢纺,虽然在绢纺厂搞计划时跑过一段时间,也还不是很熟悉。我就和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王君平一起到山东莱阳绢纺厂,那里有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设备,先去那里收集资料,之后把设计方案搞出来,请山东一些业内的同行提意见。之后我又到上海绢纺厂,上海绢纺厂里的是20世纪30年代引进的英制设备,搞了20多年,技术力量比较强。绵阳的缫丝厂扩建织机建成了,只是资金不到位,第一期共安装了108台机器。遂宁这个厂的扩建在8月4日接到通知下马,因为没钱,只搞了扩大初步设计,没有搞施工设计。

1960年10月,轻工业厅口头通知:1961年要在四川搞一个1700吨的人造丝厂,由设计院搞设计。当时国内只有三家人造丝厂,一个是保定化学纤维厂,是民主德国在1956年帮助建设的;还有一个是产能3000多吨人造毛的安东(丹东)化学纤维厂;再一个是上海的安乐人造丝厂,很小。人造丝属于很新的技术,保密严格,需要对方审查人事档案合格后,我才能去考察学习,政治审查也很严格。我抄写资料的时候只能在档案室,抄资料的本子要单位编号、编码,每一面都要编码,抄好回来交给单位,不允许个人保存,不准借出。组织选定我和卢仲谋去保定化学纤维厂、安东化学纤维厂搞人造丝设计,四五个月后回来时,这个厂还没正式下达批准建,只有把这些资料作为技术储备存放。后来我代理了一段时间设计室主任。

1963年3月5日,我又被调到筹备中的四川省蚕丝公司,也是搞基本建设。8月搞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省委决定由主管部门派工作组去帮助问题比较多的厂搞运动。由主管丝绸的副局长、蚕丝公司副经理蒋彤带队,与我和另一个同志三人住到厂里搞运动。我从1963年起到1973年都在搞政治运动,没有搞业务。

我采取竞争的办法,提倡互帮互学,选了些优秀干部和工人做带头人

1973—1983年,我在轻工局纺织处工作,主要作为丝绸牵头人。1973年在浙江开“修改缫丝操作法”会议,给了四川二十几个工人代表的名额,我们经过省里的操作比赛选出操作能手去参加,其中有8个厂里的新工人代表四川省到全国去开会。1974年,四川出口的一些绸缎都是练白绸,没有花色,而少量出口的印花富春纺是化纤的,不是真丝绸,四川的技术人员在外开会回来后,说千朵花万朵花,四川没有一朵花。江苏、浙江、上海、广东都有出口真丝印花绸,四川没有,怎么搞呢?印花绸首先就要有花嘛,我就在省里组织一些人设计花样,挑选了105张去上海口岸参选,被选中了31张,外商又在31张中选中一些,外商根据选中的花样签约成交。结果被选中的花样设计人得到了奖励,开历史先河,出口真丝印花绸的工厂也得到了表彰。这激励了很多人争当先进的愿望。我采取竞争的办法,提倡互帮互学,选了些优秀干部和工人做带头人。如缫丝的吴栋、张启化,后缫的唐隆光、林国民,工艺设计的荣光远,设备维修的欧祥国、胥吉元、刘应备、邓兴杰,等等,每一个行业、工种,如绢纺、织绸、缫丝都有,依靠这些人带动生产。我是轻工局的丝绸牵头人。

(后排左二)参加四川省首批经贸团到香港考察交流,1978年,香港

1978—1980年四川茧子发展很快,产量基本三年翻了一番。1978年生产100万担蚕茧,1979年145万担,1980年就有180万担。当时很多人请我讲技术课做技术答疑,我把讲技术课的资料以及我写的一些文章做了一些整理,搞了一个书稿《生丝质量》,绵阳地区纺织学会印了三四百本,发到绵阳地区的各个丝厂作为培训职工的教材。后来钢板刻印的书供不应求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我所在的单位一起组织科技人员审稿,有二十几个科技人员参加。大家提了些建议,觉得这个稿子针对性比较强,比如:为何会产生纤度偏差?怎么来解决?怎么来认定这个纤度偏差等检验的方法的内容?还有纤度、匀度、清洁、洁净、切断、抱合力、强伸力,还有外观质量,根据这些专题来写,大家觉得还可以。后来补充了一章,“蚕茧性状”。1983年书稿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印数5200本(册)。之后责任编辑崔泽海又约我写一本丝绸机械方面的书,因为在一九七几年的时候我搞了一本《制丝设备大小修理工作法》(汇编),我就找了一些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写。1984年我被调到规划建设处后,由张重渝工程师接替我完成,书名《制丝设备维修》,是1986年3月出版的。

(右二)深入基层企业调研,1980年

四川的丝绸基本上是1970—1990年这20年间大规模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后,四川蚕茧发展得很快,上级说要选择一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设备,于是,在1984年我被调到规划处搞规划。1984—1986年我就重点搞规划,跑中国丝绸总公司,1987—1990年跑纺织部,跑项目,还有国家经委、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计经委,当时是国家经委立项、财政部贴息、中国工商银行办理贴息贷款来支持这些建设项目的。

1983年一吨丝四万四,1986年五万三,1988年涨到12万到15万,1990年涨到20多万,蚕丝利润非常好,有些工厂一两年就能把全部投资收回来。虽然省里和国家的缫丝产业政策是限制的,下面还是搞了好多丝厂。1983年35万绪,到1990年就搞到57万绪。绸机1983年只有5000多台,1990年搞到19200多台。为啥能搞那么多呢?因为1984年有段时间厂丝滞销卖不掉,但是绸却很好卖,省里绸机又少,就自已搞吧。工厂后来还搞了800多吨真丝针织绸,500万件丝绸服装的生产能力。还有绢纺丝、丝绸印染,都得到了改造提高,能力也增长了很多。四川的丝绸基本上是1970—1990年这20年间大规模发展起来的。

1983年,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智囊团)聘我当科技顾问团成员,我当了两届:1983—1988年第一届、1988—1993年第二届。那时候纺织学会社会活动很多,我到处讲课。1985年,我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担任副处级的实职。1989年起我开始搞《四川丝绸志》,1994年改称《四川省志·丝绸志》,1998年完成编撰。我是副主编,主要负责丝绸工业部分,即从蚕茧收烘到丝绸生产到设备制造,包括缫丝、绢纺、织绸、印染、针织、服装等的编写工作。我是1991年退休的。

再后来写大事记的时候也是二三十个人,写好以后,我又写资料长编,12个人写,写好后又由3个副主编分篇撰写,主编是原来丝绸公司的经理,另一个副主编是原来的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享受正处待遇,还有一个副主编是原来的丝绸科研所所长。

通过这20年发展,四川丝绸每年创外汇2亿多美元,占全省创汇总额的20%—30%,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我老伴艾玉清,1953年从四川大学蚕桑系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蚕桑工作几十年,因病于2016年去世。

(左)与蚕桑专家李泽民商讨《四川省志·丝绸志》,1991年,成都

采访时间:2017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