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盘否定,重构未来

全盘否定,重构未来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勒先生认为,关键是管理者。会上,对于已经形成的贯标文件,党委书记、董事长方振的态度十分明确:“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既然要进行标准化建设,就一定要服务于企业目前的经营与管理,要坚决杜绝贯标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为此,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要找准企业定位、明确企业使命和指导思想,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盘否定,重构未来

管理是经营的基础与保障,因为有了经营的需求,企业的管理职能才逐渐发展起来。以“贴心小棉袄”为核心导向的经营与服务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管理变革。所以,从2010年创新发展以来,崇尚科学管理和制度理性,千方百计地实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以提升组织效率,一直是合肥供水集团孜孜以求的。我们一直希望通过科学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不断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持续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执行力强的科学管理体系,形成以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尽管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完成科学化和标准化的任务,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亲历者都知道,我们从中获益了良多。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管理”?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管理”?下面先从对“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写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学习和体会谈起: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辍学。1875年,进入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当模具工和机工学徒。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从机械工人做起,历任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等职,一直干到1890年。1881年,泰勒开始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为以后创建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要实施“科学管理”?泰勒说:

“每一代人都发挥各自的智慧,为各行各业中的各项工作找到了比以前更高效的方法。因此,从广义上说,目前所采用的那些方法,是各行各业自创立以来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的最合适、最好用的方法。尽管如此,只有熟悉了解这些行业的人才能充分地认识到,所有行业所有员工所采用的方法几乎不可能是一样的。相反,每项工作可能采用了50或者100种不同的办法,而不是普遍采用其中的一种办法并将其作为行业标准……我们所采用的是通过口头相授的方式,或者更多的是通过无意识的观察习得的方式。实际上,这些方法从未经过系统整理和分析……”[1]

“科学管理”的任务是什么?泰勒先生说得很明白,因为有史以来的口口相传等原因,每一个行业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形成了“自以为是”的经验式方法,而“科学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地实验,找到一种“行业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实施“科学管理”呢?泰勒先生认为,关键是管理者。

“管理者要承担的新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研发出一套工人操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科学方法,以替代过去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进行培训,促其成长,而过去是任工人自己挑选工作、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一切事务都是按照已形成的科学原则进行;第四,管理层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应是大体同等的。管理层应该承担起那些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给工人。”[2]

“科学管理”能够产生怎样的效果?1898年,泰勒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在那里进行了“科学管理”的两个著名“试验”,验证了“科学管理”的重大作用。通过“搬运生铁试验”,他发明了科学工作方法,使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由搬运12.5吨变成47吨,工人的劳动报酬由1.15美元提高到1.85美元。通过“铁锨试验”,泰勒发现当工人每锨负重为10千克左右时,他可能完成最大的日铲运量。由此,公司发明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铁锨,以用于铲运不同的东西。比如“铁矿石比重大,铲运时宜用小锨;碎煤较易滑落,且比重轻,宜用大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还记载了当时几乎与泰勒先生齐名的吉尔布雷斯先生所做的“砌砖工试验”,结果是“一批经过他挑选并熟练了那套新方法的工人,每人每小时能砌砖350块;而农村来的用老方法的工人的平均速度是每人每小时120块”![3]

所以,后世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评价这位“科学管理之父”时说,《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无论用在哪里都很适用:生产力因之成倍地增长,工人的实际收入急剧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工人所消耗的体力、所受的精神压力减少。同时,销售收入利润增加,而产品的价格降低了。

以上简要回顾了泰勒与他的“科学管理”,目的是试图说明科学管理、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即充分关注工作方法和生产流程的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并实施培训来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中国企业而言,如何扎扎实实地做好科学管理的工作,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从供水行业看,与一些走在前面的市场化企业相比,长期的自我封闭、内部循环和经验式管理等,使科学管理更应该成为所有工作的基石。在工作中,中国企业不仅要倡导员工有“工匠精神”,更要倡导企业管理领域有“工匠精神”,即如何通过标准化建设锻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2012年10月17~18日,在巢湖市忠庙镇碧桂园酒店,合肥供水集团召开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党群工作标准化建设研讨会,集中学习研讨ISO质量管理体系及党群工作标准化建设《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企业质量文化架构等,研究部署和全面推进企业贯标工作。会上,对于已经形成的贯标文件,党委书记董事长方振的态度十分明确:“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这样的结果,是辛辛苦苦参与贯标工作的干部和职工不理解,也难以接受的。不过,经过两天深入细致的、艰苦的讨论交流,与会人员就下一步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清晰。既然要进行标准化建设,就一定要服务于企业目前的经营与管理,要坚决杜绝贯标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如果贯标只做“表面文章”,不能为公司的发展服务,宁可不做这项工作。为此,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要找准企业定位、明确企业使命和指导思想,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从目前看,集团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在外部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满意度,提升用户幸福指数;在内部体现人文关怀,增强职工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实现“供水管理上水平、企业发展上台阶”的最终目标。

第二,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明确。贯标工作要以公司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为原则,加强重大事项和节点流程管控,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建立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逐级审批流程,充分发挥“民主决策、集中管理”的优势,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彻底破除“两张皮”现象。

第三,标准化建设的流程主线要明了。贯标工作必须以供水工作为主线,管网建设、工程质量、水质检测、报装验收、供水服务等各部门、各工种的一系列程序,要紧紧围绕“生产—保障—服务”展开,建立健全一整套具有规范性、科学性、适用性的管理体系。

第四,标准化建设的过程方法要灵活。贯标工作要立足企业发展全局,找位子、抓节点,正确处理好“程序文件”与“作业指导书”等支持性文件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大节点控制“程序文件”描述要清晰,以确保“程序文件”的每个具体环节与相应的“支持性文件”之间一一对应,建立流程合理、运转顺畅、一体化的管理体系。(www.xing528.com)

第五,标准化建设要注重特色,彰显人文关怀。党群工作标准化建设是贯标工作的重大创新点,要按照党章、团章、“工会法”的规定,创新开展党、工、团工作,充分利用标准化建设来推动党建共青团、工会的发展,并作为此次贯标的重点和特色进行谋划,将“贴心小棉袄”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

第六,标准化建设工作要建立奖惩机制,提高执行力。贯标工作要围绕企业发展全局和工作主线,先站在本部门角度策划和编写程序,建立和完善“程序文件”,补缺补差,最后由贯标办及咨询专家策划,确保程序文件架构。同时,建立贯标激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各项管理活动。

合肥供水集团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开始于2005年。认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较为严重的“两张皮”问题。那么,怎样客观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顽固的“两张皮”问题?

第一,做认证是为了改变现状,提升管理,而“写出来”的标准和人们现行的标准之间肯定存在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张皮”是“天生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的问题。而认证工作和认证之后长期的管理工作中要面对的,就是如何通过像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样,将“标准化”的程序贯彻到人们的工作实践中,而且这项工作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

第二,企业界尤其中国企业界重视ISO认证工作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水平,但由于认证工作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企业自身变革的难度,长期演化下来,往往使得企业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参与认证工作的重点并不是提升管理水平,而仅是为了得到认证的证书,以有利于对外的经营活动和品牌宣传活动,而是否能够促进和改善管理,人们往往并不放在心上。

第三,毋庸讳言,“两张皮”现象或许与文化传统有着紧密关系。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秀的内涵,但也存在缺乏制度与契约意识等问题,表现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就是人们更加习惯按照经验办事,对于标准化、效率意识等现代管理概念既缺乏认知,又缺乏行动。

基于这样的认识,合肥供水集团的“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并不是故弄玄虚地做“表面文章”,而是真切地希望改变合肥供水ISO认证工作的状态,并不为通过认证而做认证工作,而是希望通过认证工作和标准化建设工作,真正启动全面的标准化建设,踏上“科学管理”之旅。所以,会议重申,借助“精细化管理年”契机,贯标工作要坚决杜绝“两张皮”现象,为后期的持续改进、不断健全管理体系打牢根基,夯实基础,建立一个真正的准确实用、具有执行力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求真务实”原则的指导下,多年来合肥供水集团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标准化建设的工作目标早已不是简单地通过认证,而是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力图全面实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与科学化。从整体看,合肥供水集团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有效突破:

首先,制度设计有特色。为全面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从制度顶层设计出发,对标准化文件体系做出了科学性、系统性规划。“质量手册”是指导思想,“程序文件”是具体工作,文件应包括一、二、三级文件及记录表格。一级文件包括制水生产、供水服务、工程建设、综合管理、招投标、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等7个方面,一级文件要回答供水的“水质”和“水压”四个字以及“贴心小棉袄”的内涵和标准,明确如何做好大大的“C”;围绕这7个方面的工作支持性文件属于二级文件,为二级文件落实而细化、注释的属于三级文件和有关记录表格。同时,一、二、三级的每一份文件都必须有PDCA循环,都必须有不合格项测量以及持续改进。

其次,流程再造有成效。为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的流程再造工作,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并按照业务分工分别成立了供水服务、一站式服务、工程建设、制水生产、财务营收、综合管理等工作组,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各单位、部门全员参与,按照“简政、放权、明责”“把方便留给用户、把困难留给自己”“做我所写、写我所做”以及PDCA循环等原则,全面开展文件流程再造和补缺补差活动,破除流程不合理环节,补充建立和完善支持文件控制体系,简化、量化和明责各项业务流程。

从工作过程上,单位、部门分头编制文件,标准办负责校审,分管领导负责专题研讨,管理者代表、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预审,最高管理者、党委书记、董事长进行专题会议审查。2014—2016年期间,先后召开各层次、类别专题研讨280多场次,建立1148个程序文件。其中,一级文件2个、二级文件80个、三级文件555个、记录表格511个,实现了标准化在制水生产、供水工程建设、供水服务及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全覆盖。

再次,体系运行讲方法。为确保标准化体系有效运行,按照制度顶层设计要求,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监督,形成有合肥供水特色的工作方法论。其中,一级文件由公司主要领导主控,二级文件由公司分管领导主控,三级文件和有关记录表格由各单位、部门主控。各级领导要抓所分管工作的顶层设计,抓节点在哪里,出现节点如何解决;所属员工要抓标准的执行与落实,用于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建议。

为了确保体系落到实处,合肥供水以信息化为手段,研究和开发了信息系统测试软件,分岗位、分业务进行理论测试,同时与员工职业发展相结合,全面落实“在贯标中发现人才、使用干部、处分人员”,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全员“学体系、用体系”,确保所有岗位、所有员工及所有工作按标准执行。

最后,持续改进建长效。合肥供水集团认为,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精髓就是持续改进。创新性地建立了标准化体系评价改进长效机制,每年1次对标准化文件进行评审、优化和持续改进。各单位、部门充分发挥内审员技术优势,加强对本单位、部门及岗位体系文件运行的自查自纠、自我提升;标准办根据各级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评估,为领导决策提出建议,确保标准化体系持续改进,确保PDCA循环贯穿始终,形成标准化管理在各项工作中的全覆盖。

人们都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员工发自内心的自觉性,所谓“制度管不了全部,只有文化才能发挥作用”。不错,文化在形成之后,的确是一种自觉。不管这种自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化在形成之后是一种“自觉”,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自觉”或者主要依靠员工的自觉。任何一个组群的文化形成,在教育和引导之外,总是需要一些外部制度的强制约束的。而通过标准化建设持续培育科学与精益的文化,正是合肥供水企业文化建设的“与众不同”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