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析

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城市化发展阶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全球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在工业化中期,此时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镇人口增加、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镇化率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

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析

全球城市化发展阶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全球城市化阶段。在此期间,城镇化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和科技水平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世界范围迈进。从1945-2008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27%左右提高到50%,人类进入普遍繁荣的城镇时代。这一时期,城镇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城镇化继续深化,成为新型的、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的、后工业化时期的城镇化先驱;二是一大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快速崛起,成为城镇化的最主要推动者;三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到世界城镇化进程中来,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存在着如下规律:

1.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从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具体来说,城市作为巨大的物质空间载体,能够提供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从农业转为工业,再转为服务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反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推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通过对世界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反过来,城市化的更高品质也会促进经济发展。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实践来看,2005年的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9.2%。其中,发达国家为74.9%,欠发达国家为45.8%,最不发达国家为27.7%。因此也有学者按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将城市化发展模式划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3]

当然,就此问题我们也需注意,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率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在考虑城镇化率与工业化过程中人均GDP二者之间的关系时,需要注意阶段性对应问题,即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特定的阶段性对应关系。[4]

2.城市化发展呈现S形增长曲线(www.xing528.com)

美国城市地理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也即著名的“S”形曲线。他把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工业化初期,此时是城镇化的起步阶段,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城镇化率低于30%,且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第二阶段在工业化中期,此时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镇人口增加、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镇化率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在此阶段“城市病”现象出现并大规模爆发。交通的便利使郊区城市化现象出现并流行。第三阶段出现在工业化后期或成熟期,是城镇化的后期或稳定发展阶段。此时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率大于70%,但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城乡差别越来越小,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所以说,诺瑟姆曲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下,对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的一种总结或描述,认为可以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来概括其城镇化轨迹,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分析法。[5]

从1980年到2005年期间,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上升了5.9个百分点,欠发达国家上升了14.7个百分点,最不发达地区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也印证了S形增长曲线揭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

近代以来,由于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城市化发展也显现出后发加速的特征。与英国、美国等国家动辄需要通过100年、80年才能实现高度城市化的速度相比较,二十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大规模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日本城镇化率由32.7%提高到75.9%,仅仅用了40年时间,韩国从28%提高到75%更是仅仅才用了30年时间。

3.全球化、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由于全球化和城镇化均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必然会对城镇化产生重大影响。[6]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发展对世界城镇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首先,促进了城镇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镇体系的扩展。发达国家的有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一直是主导全球或区域的经济中心,处于经济活动“价值链”的高端。与此同时,这些超大城市也一直是本区域乃至全球城市群的中心,拥有着数量巨大的人口、便利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少数超级大城市因而成为全球或区域网络中的信息枢纽,操控各种资源的时空配置,其在世界城镇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使家庭和工作地点的不断模糊化。不断完善的道路交通建设,尤其是航空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大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多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最佳选择,“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随之产生并得到极大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原来各国分割的城市体系进一步融合成为一体化的全球城市体系,中小城市、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之前超大城市独霸一方的局面。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中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轨迹演变成为城市规划—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最后,进一步加强了超大城市的“极化”作用。随着各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开放,城市和城市地区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形成了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等新的城市体系。大都市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成为所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节点,“极化”作用进一步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