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评分法:缩小指标误差,开拓全面评价方式

综合评分法:缩小指标误差,开拓全面评价方式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综合评分法对单指标的评分设定了上下限,缩小了异常指标存在的可能性给综合评价结果带来的误差。综合评分法是对沃尔评分法的发展。与沃尔评分法相比,综合评分法运用的指标更加全面,现代社会与沃尔的时代相比已有很大变化。这就导致综合评分法的核算基础方面缺乏可靠性。

综合评分法:缩小指标误差,开拓全面评价方式

一、综合评分法的内涵

综合评分法属于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它是先分别按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然后把若干个财务比率加权起来求得总分的方法。财务综合评分指标是各种财务指标的线性组合关系,以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表现,为企业决策提供分析工具。

综合评分法首先需要根据使用者的经验、评分目的和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选定合适的评价指标,逐个指标定出评价等级,每个等级的标准用分值表示,同时可将指标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逐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其次,利用已确定的标准比率和最优比率、标准评分和最高评分计算每分比率的差,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通过标准分值加减差额分值,运算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以100为标准分数,根据综合评分值的高低判定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得分高于100的属于高于行业标准水平,得分低于100的属于低于行业标准水平。在用于评价财务风险大小的综合评分法模型中,得分越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得分越高,企业的财务安全状况越好。此外,综合评分法对单指标的评分设定了上下限,缩小了异常指标存在的可能性给综合评价结果带来的误差。

综合评分法是对沃尔评分法的发展。沃尔评分法是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Woll)提出的。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权益资本周转率七项财务比率分别给定其在总评分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出总评分。

与沃尔评分法相比,综合评分法运用的指标更加全面,现代社会与沃尔的时代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一般认为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发展能力。综合评分法选取合适的指标,将行业标准与行业最优值纳入考量范围,在指标分值分布和设定上下限评分以排除异常指标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考虑,适合企业日常运用,具有全面且操作性强的特点。

二、综合评分法的应用步骤

(一)评价指标选择

综合评分法认为企业财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再次是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和净值报酬率;偿债能力常用指标分别是自有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成长能力有三个常用指标,分别是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和人均净利增长率。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产品销售净额

(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3)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4)资产净利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6)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7)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8)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

其中,平均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

(9)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总额=(本年销售额-上年销售额) ÷上年销售总额

(10)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二)单项指标的分值确定

综合评分法认为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最大的是其盈利能力,因此,在指标分值方面盈利能力被赋予了较高的分值。企业财务评价内容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分值之间大致可按5∶3∶2来分配比重。盈利能力的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和净值报酬率三个指标按2∶2∶1安排权重;偿债能力指标自有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四个比率权重相同;成长能力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权重相同。总分按100分计分。

(三)综合评分计算及评价标准

在综合评分法下,使用的标准比率以企业所在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并且在计算时对指标数据适当进行理论修正,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应规定上限和下限,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上限可定为正常评分值的1.5倍,下限定为正常评分值的1/2。此外,给分时不采用“乘”的关系,而采用“加”或“减”的关系来处理。例如,销售净利率的标准值为33%,标准评分为20分,行业最高比例为47%,最高评分为30分,则每分的财务比率为0.7=(47%-33%)÷(30-10)×100。销售净利率每提高1%,多给0.7分,但该项得分不超过30分;反之,不低于10分。

采用综合评分法,达到100分说明该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达到了同行业的平均风险大小;高于100分,才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小;而低于100分,说明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较大。

表10-1 综合评分法模型

三、传统综合评分法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

(一)财务指标的选择局限于静态报表(www.xing528.com)

财务指标的计算数据来源于静态的财务报表。而一直以来,静态财务报表作为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的工具,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会计信息,存在相应缺陷。

首先,静态财务报表的核算采用的是面向过去的会计确认基础,难以提供未来的会计信息。基于静态报表的财务指标就只能评价历史和实时的财务风险,而无法对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

其次,可靠性要求会计尽可能减少不同会计人员对会计计量方法和程序的主观偏好,以避免会计信息不实。但静态财务报表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核算,为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地调整费用和利润提供了可能。这就导致综合评分法的核算基础方面缺乏可靠性。

(二)财务指标不能够全面反映盈利质量

综合评分法将关注点放在了盈利能力上,选取了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和净值报酬率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集中在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会计收益财务分析方面。然而跨级收益是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经营成果的衡量,权责发生制本身存在着会计信息的主观可操作性大、不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收益真实性难以确定的缺陷。企业可通过虚假销售、有意扩大赊销范围、提前确认销售等方式对利润进行调节,单纯的会计收益分析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盈利质量也是盈利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应将关注点分散到企业的获现能力、成长能力方面。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归还贷款、分配盈余和投资;企业的盈利是否是稳定的、持久的、具有成长性的。提出对应的指标补充到原有的综合评分法指标体系中,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

(三)指标权重设置不尽合理

评价财务风险的综合评分法认为盈利能力是影响财务风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在权重设置方面,盈利能力指标的总权重占到了所有指标的1/2,剩下的偿债能力与成长能力的权重为3∶2。

债务风险是财务风险中影响力较大的一块。在财务风险评价方面看来,盈利能力的优劣、盈利质量的高低也必须与偿债能力具有良好的配比才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因此,在总体权重分块方面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各指标的特性不同,加上盈利能力指标设置的不完善,现有权重的分配不尽合理,不能反映财务风险影响因素排序的优先顺序。

(四)指标评分的下限设置过高

传统的综合评分法中,为了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将单项指标评分的上限设为标准分值的1.5倍,单项指标评分的下限设为标准分值的1/2,综合总评分在50~150浮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下限分值设定得过高,在企业的某指标得分低于下限得分时,分数不再会随着财务风险的变化而变化,该指标所评价的相应能力的变化也无法准确识别,失去评价意义。例如,当财务风险继续增大时,分数不发生变动,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误解,认为财务风险其实并没有继续增大,而是控制在了稳定的水平,在其未觉察之时,企业深陷严重的财务危机。

四、传统综合评分法应用中的改进

(一)将现金流量等指标引入指标体系

盈利质量是盈利能力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而获现能力又是盈利重要的一方面。现金流量指标的引入可以克服传统综合评分法中会计利润指标的不足,和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相结合,增强盈利能力指标的评价效果。在谨慎的财务基础上,现金流量的创造力体现着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充足的现金流量意味着利润的稳定性、收益的高质量,协调企业运营,控制风险,实现企业更好的财务管理目标,吸引新的投资者。

一家财务风险较小、能够持续经营的企业应该具有创造出稳定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需要现金用以偿还负债,拥有稳定和充足和现金流量可以降低负债率、调整财务杠杆、协调企业的负债压力。获现能力的缺失是破产危机的先兆,可支配现金流量的高低波动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是一致的,相比较传统静态报表中的其他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综合评分法在应用中应补充现金流量指标以提高模型的评价效果。可考虑引入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资产现金回收率等指标。

(二)重新分类指标并分类别核算得分值

传统的综合评分法将代表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指标放在偿债能力的分类下,这种归类方式使其无法直接核算考察目标企业营运能力水平,而营运能力其实是对企业财务安全状况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故在改进的综合评分法中,营运能力的指标应独立成类,并且补充新的评价指标,让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的评价更加完整全面。

传统的综合评分法中只有对财务安全状况总分的计算,而没有对一级指标所反映的基本能力得分进行统计和评价,这样无法通过纵向对比来判断是哪方面能力的缺失造成财务风险发生变化。因此,传统综合评分法在应用中应弥补这一缺陷,对一级指标分类下的各项能力进行单独核算分析,帮助企业进行相应的风险应对。

(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传统综合评分法规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但是设置得不尽合理,并且无法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明实用、具有层次分解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特点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并通过将这些要素按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一般来说,层次分析法下的分析结构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所构成。层次分析法通过分析复杂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归类并分层,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一般为所需要分析的最终目标,如财务风险大小的衡量值;准则层又称中间层,涵盖目标层元素的影响因素,它可以由若干层组成;方案层包括了对应每个影响因素的各项指标和各种措施,是实现最终目标的最详方案。而在每一层,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如对目标层问题影响力的大小)进行逐一对比,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组合排序,确定相对重要性,计算权向量和组合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不同最详方案的权值。

总的来说,层次分析法既结合了专家定性分析的优点,又综合了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的缜密性与逻辑性,操作原理简单,易于掌握,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每个评价指标在财务风险评价中的权重。并且由于各要素逐一对比中专家建议的引进,丰富了模型的变化性,让综合评分法能够适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企业的特点,达到灵活性的实现。

(四)调整评分下限

根据一定的测试,发现当将综合评分的下限调整为标准分值的四分之一时,能够在扩大财务风险评价范围、较灵敏地反映出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避免综合评分受到异常指标影响两方面得到平衡。

因此,在传统综合评分法的应用中应采用新的最低评分,当核算得出的指标评分值低于下限评分时,以新的评分下限核算,评分上限则不作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