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荣栋:从铺子到钱庄的征程

荣栋:从铺子到钱庄的征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荣栋敬过先祖,告别父母,背着包袱,便来到了当地铺子。这些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带的荣栋来说,是一种身体和意志的考验。此时,荣栋仍然很低调,在尊重每一个店员的前提下,提出严格要求,使店铺的工作条理紧凑,效率大幅度提高。两东家一致同意,并就把创办钱庄这件大事交给荣栋筹办。荣栋借鉴当铺生意的做法,全力经营钱业。改营钱业后,荣栋又根据钱业经营的实际,对原店规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

荣栋:从铺子到钱庄的征程

焦荣栋(1796—1877),渭南信义乡(今渭南经开区信义办)南焦村人。四川“万盛号”布庄、钱庄的总掌柜,清代“渭南钱帮”的开创人。在成都开设“金盛元”钱庄总号,分号支号在川中平原有三四十家,“金盛号”钱庄是四川钱业公会四个常务委员单位之一。

荣栋的父亲焦世印是一位种田的老把事,家境较为殷实,早年送荣栋上学,接受启蒙教育。聪慧好学的荣栋十一二岁就上完了义学。

小时候,荣栋和父亲世印看到渭河北岸一带,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特别是距南焦村不远的孝义商铺林立,孝义的赵家、严家因做生意赚了钱,盖着宽大的七间厅和五间院子,门前竖立着雕工精美的石牌楼,在荣栋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记。父子二人商量着今后的出路,认为求学做官,很不现实,还是学做生意比较可靠。于是,世印就决定荣栋不再进学,去学做生意。

荣栋敬过先祖,告别父母,背着包袱,便来到了当地铺子。包袱里除了换洗衣服外,还装着几本书。学徒生活很单调辛苦。早晨,他第一个起床,扫地擦桌,伺候掌柜起床、洗漱;铺店开门后,跟着店员卖布,跑腿取物;晚上伺候掌柜洗脸、洗脚,等掌柜入睡,一切料理完毕,他才能躺下。

每次躺在床上,他先看书,通过看书明白了不少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他既肯吃苦,又有窍门,活儿干得多,又干得好,深得掌柜和师傅的喜爱。师傅们还主动教他记账、打算盘等经商的基本知识。与其他学徒相比,他进步很快,成熟得也比较早。

当时,渭南县河北一带广种棉花,棉花的纺织、加工成了这里的主导产业,棉制品的买卖也形成气候。渭北重镇故市、孝义、信义等地,每逢集会,人们带着自家的土织布和手工制品,到集会去卖,集会上常有几十家卖布的摊点,各个布店铺子生意兴隆。这些棉织品,通过各个铺子或外地商人收购后,用专门缝制的口袋装上,口袋上用毛笔写上某某堂号和编号,然后采用肩背、担挑、驴骡驮运等形式,翻山越岭,送往天水兰州和四川各地的商铺销售。荣栋目睹了来来往往衣着考究、气度不凡的客商,听到有关四川各地布匹生意经营信息,就产生了放弃在渭南布店当店员,出外闯一闯的念头。

嘉庆十八年(1813),荣栋十七八岁,经人引荐,远赴四川彭县的“万盛号”布庄当店员。一路上,荣栋跟随客商,穿秦岭,越大巴山。白天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身边是万丈深渊,眼前是高耸的山崖;晚上,露宿在半道或简陋的客栈,阴风怒号,狼虫出没。这些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带的荣栋来说,是一种身体和意志的考验。历经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

“万盛号”布庄是陕西岐山的马家和渭南的王家合资开设的。当时,关中一带的商人已把经营布匹的铺店开到了成都平原,形成了以新都、彭县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县的经营网络。

荣栋在“万盛号”做了店员,还坚持学徒时的习惯,每天早晨第一个起床,协助学徒打扫卫生、收拾店铺;晚上,临睡前还把店铺的物件检查一遍,唯恐有半点差池。他工作很细致,扯布、量布、装车,一丝不苟,态度谦恭和蔼,在东家、掌柜和店员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一年后,他便负责协调店员的事。此时,荣栋仍然很低调,在尊重每一个店员的前提下,提出严格要求,使店铺的工作条理紧凑,效率大幅度提高。

过了几年,他又被东家、掌柜任命为账房、二掌柜。经过十年的磨炼,不到三十岁的他就出任“万盛号”的总掌柜,管理着成都、什邡温江等三、四处分号。

荣栋眼光睿智,在“万盛号”总掌柜岗位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生意经营上的同时,注意观察了解其他各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行情。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对比、算账、分析,他认为经营布匹的成本很高。布匹由陕运川,山高路远,运资高昂,利润所剩无几,不可能给店铺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要使店铺超常规发展,必须开辟新的经营门路。他用简单的办法推出一条新的思路:做布匹生意,就是把布运到缺布的地方;如果把钱当作布,把有钱和有余钱的人手中的钱,送到缺钱人的手中,这种经营岂不是更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把创办钱庄的想法和方案提交给王、马东家。两东家一致同意,并就把创办钱庄这件大事交给荣栋筹办。

贩布是实物,只要不烧毁,不让山洪冲走,即便雨淋受潮,还可以降价处理,收回一定残值。但钱业是契约经济,君子协定,一张约定,就可借走几两甚至成千上万两银子,风险大。为稳妥起见,在开始经营钱业的同时,不放弃布业经营。道光二年(1822)三月,“万盛号”办成了布、钱兼营的庄号。荣栋借鉴当铺生意的做法,全力经营钱业。荣栋做人虔诚、谨慎、踏实,“万盛号”经营钱业后,荣栋更加辛劳,做事更加认真,随时处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荣栋总给店员说,在钱业领域,大家都是学徒,一切得从头学起,来不得半点马虎。

经营钱业风险更大,荣栋重点研究钱业经营风险管控措施,他将店员与东家连为一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荣栋在“万盛号”把全部红利,按照店员职务高低分等领取,年终分红,劳资各半,庄号内人把这种薪银称为“独毫”。店员可以将红利存入店内,作为本银,称为“己本”,与资东一样参加分红,但存放总数不超过五千两银子。如果本人去世,可参加三年分红,三年后,作为一般存款处理。在扩大积累方面,规定房产、设备、设施的折旧,按照使用寿命长短,每年按原值的1—2 折,从总盈利中扣除,作为房屋修葺、设施维修的费用。对超期一年以上的贷款,都先作为坏账,由当年总利润冲抵。

在贷款上,采取抵押贷款,可以用房产、土地等作为抵押物,填好契约后,随到随贷。贷款利率上也有区分,工商业大宗贷款,利息7—9 厘,农业贷款,利息为1分,最高可达到1 分3 厘。存款利息是3—4 厘。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号内要进行两次“神仙会”,在“万盛号”总号,由荣栋主持,成都、什邡、温江等各号掌柜参加,逐号汇报经营状况,对照账簿算账,决定分红和人事调整等事宜。

实行钱布兼营的第一年就有了大的效益,店员们看到了钱庄的希望,纷纷把多年的工资积累作为“己银”投入钱庄。道光四年(1824),“万盛号”完全改为钱庄。道光六年(1826),荣栋之弟耀栋也来到“万盛号”当学徒,后做店员。耀栋在经商上天赋很高,很快被任命为支号掌柜,成了荣栋的得力助手。改营钱业后,荣栋又根据钱业经营的实际,对原店规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相对全面完整、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四十条新店规。(www.xing528.com)

道光十五年(1835)初,耀东轮休回陕,假期一年,下年春节前归号。当时,正好家里有事,耀东无法走开,只好过年后离陕归川。耀栋违犯了店规,如何处理?荣栋犯难了。耀栋虽是胞弟,不处理难以服人,加上王、马两东家因银利不和,处理不妥,直接关系到他这个总掌柜的威信和全庄号的经营。他最后痛下决心,给耀栋“出伙”处分。同事们请求荣栋收回成命,他执意不肯。耀栋拿着“己本”银5000 两,当天离号。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万盛号”王、马两东家因银利纠纷经过四年的诉讼分道扬镳。王家是渭南人,资金雄厚,加之上上下下多数都是渭南人,因此“万盛号”招牌仍由王家使用。岐山马家改为“金盛号”,继续聘任荣栋为总掌柜。改号之后,荣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仍然以“谨慎、稳妥”为经营风格,以“德、诚、信、义”为经营理念,招徕各行各业的客户,生意日渐兴隆。

“金盛号”在荣栋的精心管理下,培养出了一支诚信、勤劳、精明、干练、稳定的员工队伍。跑街、跑场的店员,爱店如家,办事灵活,坚持方便客户的理念,在基层与客户打交道。他们熟悉场、街内每户人家的经济情况,谁家养了几头猪,大概什么时间出槽;谁家地里种了什么经济作物,大概什么样收成;谁家闺女出嫁,收了多少聘礼;谁家做了什么买卖,赚了多少银子;只要谁家有了余钱,就主动到家里联系存入号内。谁家今年要给儿子成家,谁家要翻修房屋,谁最近出去做生意,凡花钱的大事,提前到人家里,把贷款送上门。这些跑场、跑街的,在当地都成了“百事通”。对信用有保障的,借贷手续非常简明,谈好后,到庄号内办理借贷手续,或到附近的支号办理手续,还可就近在茶馆里要一壶茶,写借据,办手续,随时放贷。对贷款人信用有疑问的,庄号、支号不用调查,由贷款人找一位庄号熟悉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作为“保银人”,当贷款人到期无力偿还时,由“保银人”赔偿,执行“有借有还,谁贷谁收”的号规。在长期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这些店内办事人员都具备独当一面的本领,识人辨事,处理存贷,游刃有余,除非天灾人祸,一般号内的放贷都比较稳当,呆坏账非常少。

“金盛号”是荣栋一手创办的钱业,随着分红增加,荣栋渐渐成了“金盛号”的大股东。道光十九年(1849),荣栋将总号由彭县迁至成都,号“金盛元”。同时不断向成都周边扩张发展,彭县的老号改为“金盛同”,在新都开了“金盛员”,在什邡开了“金盛泰”,在温江开了“金盛和”,在崇凝开了“金盛丰”,在广汉开了“金盛惠”,在新繁开了“金盛广”,在西安开了“金盛荣”。十余年时间,“金盛号”钱庄如雨后春笋,绿遍川中大地。清末时,四川新繁县仅有一个钱庄,就是“金盛广”。民国初年,因为战乱原因,“金盛广”由钱业改为当铺。金盛元钱庄最盛时,在川陕共开设分号10 处,支号31 处,资银300 余万两,总资产500 余万两,员工500 余人,成为川陕钱业经营的头牌大亨。

自“金盛号”钱庄开办成功后,成都平原兴起了开办钱庄的高潮,开设的钱庄,不论东家是谁,掌柜、店员大多数来自渭南,形成了“渭南人能理财,渭南人会理财,渭南人精理财”的共识,许多新开的钱号,都是聘请渭南人当掌柜,搞经营,大批的渭南人参与到下川当相公(学徒)、学生意之中。

咸丰二年(1852),成都陕西会馆召开大会。出席会议者穿戴考究,风流倜傥。此时,一位老者身着布衣,足蹬布鞋,健步走进会场,全场起立,响起热烈掌声,这就是渭南钱庄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荣栋在店铺是这样,在同行面前也是这样,轮休回到老家更是这样。每当他回到家乡,还经常下地干活。有人笑着问他:“你也没个总掌柜的架子?”他微笑着回答道:“啥总掌柜? 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儿子;在长辈人面前,也只是个晚辈。”

荣栋妻朱氏,是个贤内助。尽管荣栋兄弟赚来的银子有千百万两,作为首堂主妇,她在家里主持家务,信奉的还是勤俭、勤奋。她常说,不要忘了艰苦。奢华,是对祖宗的不敬,勤奋,是给自己造福。家中生活用具,坏了修补继续用,裁剪衣服的边角布料,仍收拾备用。她也常教育后辈说“糟蹋粮食是作孽”。在她的影响下,其他妯娌及各子侄侄女,在生活上都很简朴。

朱氏又是一个善良的人。同治元年(1862),渭河干涸,关中大荒。不少村民出于无奈偷偷地去收割大户人家的小麦。朱氏把一些揭不开锅的村民叫到家,备些饭菜,吃完后,就对大家说:“谁家实在过不下去,就到我家来借。”那年,她家的小麦无人偷盗。

光绪二年(1876),信义焦家“协和堂”一分为三,81 岁荣栋的“敦厚堂”仍没有停止商业经营。荣栋及儿子兰兴,在新都、西安、渭南等地开设了钱庄、当铺、酱园等12 家店铺。

钱庄的经营给资东掌柜及店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些掌柜和店员也纷纷拿出资金,设立钱业字号,聘请同业中人经营。“金盛号”内的分号掌柜,赵宜之在崇凝开了“晋泰丰”钱庄,赵家崖的赵正林开了“福泰生”“福泰全”钱庄,信义的李瑛,开了“鼎生益”钱庄。“恒丰号”内任分号掌柜的宋起儒,开了“万盛成”钱庄,南焦的焦殿辉开了“天合元”钱庄,“义兴号”内的分号掌柜焦兴芳,开了“永兴和”钱庄。总号是宗主,是“家门”,这些字号是老号的附庸。每逢大事,都要请示老号,年终决算,请老号来人,查阅账簿,后来演变成只听口头汇报。渭南人开办的钱庄,最兴盛时达151 家,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由金盛、恒丰、义兴等三大号派生而出。

几十年过去了,荣栋在四川创立的“金盛号”,百年不衰,更是功绩卓越。他勤劳、勤俭、勤奋、勤学的风格,厚德、重道、诚信、义爱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下属,影响着经营钱庄的人。他的理念、风格、人品形成了“金盛号”的企业文化。他制定的号规四十条,做大了渭南钱业,确立了渭南钱业跻身于西部,乃至全国钱业的三大帮之一,奠定了渭南钱业的百年辉煌。清末民初,国家邮政总局曾两次派员来成都,到荣栋任职的“金盛号”学习渭南钱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对中国邮政业起步时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金盛号”在荣栋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下,置业精诚,信誉敦笃,资银雄厚,始终是成都钱业公会的四个常务委员单位之一。民国二十八年(1939)六月,日军飞机轰炸成都,地处东珠市巷的“金盛元”遭到轰炸,损失惨重。民国三十三年(1944)金盛元总号无法经营,向成都市政府申请办理了歇业手续。金盛号在四川其他地方的支号分号生意,基本上是以土地租赁经营为主。

焦荣栋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他为四川多处修建的陕西会馆捐款,也购置义园作为同乡埋葬地。创办成都三秦中学,彭县三秦小学,方便同乡子女上学。把自己轮流经营会馆时的全部收入,用于办学经费。道光二十八年(1848),荣栋得知家乡渭南县衙要维修象山书院,捐银500 两。咸丰六年(1856),渭南县衙修建湭河桥,荣栋捐银5000 两。咸丰十年(1860),南焦村成立民团,荣栋捐银5000两。同治十一年(1871),“协和堂”作为领军和组织者,修建南焦村城墙,其坚固壮美程度,位居全县村城之最。同治十二年(1872)重修渭南县城和县衙,他家捐城工银5000 两,县衙修缮费2000 两。光绪三年(1877),渭南大旱庄稼无收,他家为县衙救济灾民捐粮1000 石,给本村和附近村民捐粮200 石,并设粥场、施棉衣、赠券资、打水井。

光绪三年(1877),荣栋去世,葬于村西城墙之外,著名书法家白遇道,为他书写了神道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