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的含义及其特点与发展规律分析

道德的含义及其特点与发展规律分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它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道德的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茅于轼教授提出了一条原则,凡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都是符合道德的。茅教授还进一步推论,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牟利;既然交换可以为双方带来利益,那么赚钱牟利就是符合道德的。

道德的含义及其特点与发展规律分析

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它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在已知文献中,先秦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最早提出“道德”一词。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原是指人行的道路,上升到哲学范畴时,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其中,整个宇宙或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称“天道”,社会运动规律称“人道”。“人道”既然是社会运动的规律,自然也就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中国思想史上,尽管也有人讲“道”仅指“人道”而不及“天道”,但多数人认为“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一致的。所以,“道”在伦理学的意义上,通常也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德”与“得”意思相近,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由于“道”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获得了它,自能妥善地待人接物。因此,“德”具有办事得宜的意思。同时,“德”既然是主体对“道”的把握,自然也就是指个人的品质、品德。“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以后便成为伦理学上的基本范畴,虽然各家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大体上不超出今天所说的“道德”的范围。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伦理”(Ethics)一词源自希腊语的“ethos”,意思是方式或习惯与理论相关;“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在哲学层面,伦理定义了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什么是好的,并确立了人们对于自身及他人的责任的本质,这两个术语经常互用。(www.xing528.com)

现在,道德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5个功能。[1]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道德的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茅于轼教授提出了一条原则,凡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都是符合道德的。茅教授还进一步推论,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牟利;既然交换可以为双方带来利益,那么赚钱牟利就是符合道德的。这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即功利主义伦理观的最凸显的表达,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暗含的“能达至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即帕累托最优)的机制安排是最合理因而也是最道德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这类观点可能会面临如下“道德困境”:如果把市场博弈中的“囚犯困境”和市场垄断定价问题(包括独占者的“差别定价”和“双头”是否“合谋定价”)考虑在内,最大化的“赚钱牟利”可能会导致“无谓社会福利净损失”,因而,这类观点可能不利于经济发展。这即使按功利主义伦理学自身的评判标准来看也可能是“不道德的”。可见,道德本身也在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