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振兴下的首都休闲农业:困境与策略

乡村振兴下的首都休闲农业:困境与策略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乡村振兴战略与首都休闲农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下的首都休闲农业:困境与策略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优势,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北京的休闲农业也一直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产业振兴,而休闲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之一。首都的休闲农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在乡村振兴当中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政策、产业、规划、机制、人力这些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首都休闲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指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方针,努力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走绿色发展、绿色兴业、绿色富民之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设计理念、市场运作模式变革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节庆、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产业链。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优质发展,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生态文明沟域等载体,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生态教育等服务,切实转变乡村旅游粗放式、同质同构的发展模式;培育乡村优质旅游品牌,继续推进100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精品农业节庆、农事体验活动;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将农家乐、特色民宿、休闲农庄等编织成网,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健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允许村庄改造、宅基地整理等节约出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特色民宿和农村电商。

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利用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和农业传统体验游,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打造美丽乡村最亮处、市民休闲好去处。推进绿色农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将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二、乡村振兴视阈下首都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则

(一)紧扣首都功能定位

北京的休闲农业是为首都功能服务的,要发展有首都特色的农业。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休闲农业要围绕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来发展,促进功能定位的实现。2018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疏功能、减人口、稳增长”“疏解、整治、促提升”政策也是紧紧围绕首都功能定位。2014年,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区域内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实施菜田补贴,实现高标准节水全覆盖,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和产量,创新“三农”工作机制。首都城市发展目标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还具有“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特点,北京的休闲农业要在这些背景和框架下进行培植和发展,走具有首都特色的休闲农业之路。

(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比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程度更进一步,更加注重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乡之间关系的密不可分。更加强调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解决好乡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全要素的参与,城市与乡村应当水乳交融、双向互动、互为依赖。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坚决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根本改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城乡融合要满足世界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做到跨区域城乡融合、大体量融合发展。同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破除城乡分割的制度藩篱。

(三)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休闲农业是首都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休闲农业,要以农民为利益发展的主体,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应杜绝变相地夺取农民手中权益,将休闲农业发展成另一种圈地运动。更要避免随着开发者的强势介入,农民逐渐失去自己话语权的局面。休闲农业项目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现实的博弈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保证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主体利益的受益者,避免农民因各种要素、信息掌握渠道不畅通而造成被动局面。

三、乡村振兴视阈下首都休闲农业发展困境

(一)政策不连续与稀缺

有些郊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地区,设施农业、养殖、投入、房屋建筑面积均受到方向性限制。在景区周边村落受景区辐射影响大,是否营业直接影响餐饮住宿。政府政策不连续,之前提倡旅游养殖,目前政策禁养,正进行拆迁腾退。农家院经营方面有很多限制,在环保方面与宾馆饭店同等要求,自有住房无法增建,资金投入没有保障。有些景区经营管理不是同一主体。受平原造林的带动,亟须林下经济相关政策。对于现有观光园区,要出台差异化政策,不能一刀切。

(二)产业缺乏基础和动力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兴旺,目前还有的村落缺乏产业和景观。守着历史文化遗产,但却需要保护。有些村庄有产业,但是缺乏文化和特色。在之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村里的房子已经改变了旧时面貌,不是原汁原味,无法满足现代民宿保留古朴原貌进行改造的要求。目前现有产业需要升级,需借助现代信息手段管理现代农业园区。借助信息化、物联网建设,让信息能够追溯,产销能够匹配。高端民宿的营收农民分成比例小。农民在出房入股过程中,既得利益较小,利润的大部分都赚取在运营方面。休闲农业仍然处于小散低的业态,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休闲农业的内容品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www.xing528.com)

(三)缺乏长远规划和设计

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设计,无法预测民宿是否是未来本区域的发展方向,担心同质化严重。也考虑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出发,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向周边疏解带来的花园式社区的打造。有些区域虽然向着旅游产业链方向发展,但是集团化发展受限,虽然统一了价格、品牌,但是产品不统一、不标准,缺乏规范化标准。平原造林之后感觉未来的发展受限。

(四)休闲农业多头管理缺乏统筹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是归农委管还是旅游委管,机制无法理顺,导致多头管理,缺乏统筹。有些景区建设碎片化,没有形成统一的合作机制。政策碎片化,体制没有理顺,政府缺乏统筹管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限制较多,导致村民们没有打算,等着拆迁。政府应承担相应职能,考虑联村打造,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包括景观及农业项目设施。

(五)人力资源素质总体偏低

北京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乡村旅游(农家食宿接待)的雏形,从业人员以农村中青年农妇为主,30多年过去了,出现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的情况。现有的人力资源素质总体偏低,农家院经营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由于农家院经营从业人员还是前期从事经营,所以导致目前从事经营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都在五六十岁之间。农民没有出路,普遍就业方向是村内的工艺品店、玉器店,很多农民没有工作,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四、乡村振兴视阈下休闲农业的发展策略

(一)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

休闲农业是多元化的产业,同样的实体往往加载不同的运营内容,所以在休闲农业项目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财政资金也来自各口。要健全机制体制,加强休闲农业的归口管理,统筹由一个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和指导,形成联动机制,联合发文,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抓好定位,聚焦主题,要以全局的视角统筹各个部门分工责任,有分工有配合,有长远的规划计划,避免重复工作和拉链工程。

(二)提高站位抓牢规划根基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从北京的城市功能、城市定位和城市特点出发,对休闲农业进行布局谋篇,要认识到北京的产业是为首都功能服务的,农业包括休闲农业也是如此,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来加强谋划、统筹规划。休闲农业要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市“十三五”都市现代农业规划》框架范围内进行发展、规划和设计,把握休闲农业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有一以贯之的长远规划和目标任务。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禀赋条件,合理制定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模式,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战略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不同经济主体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活力。

(三)培植产业深掘内生动力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地资源禀赋的要求,切实培育好主导产业。不断整合资源,形构筑产业联动发展,吃住行游娱购学串联形成产业闭环,最大限度地增加游客的有效驻留时间。深挖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切实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提高产业的深度和有效链接性,让产业和艺术、产业与文化有机结合,让产业成为历史文化呈现的符号,扎根于乡村,厚植于沃土,成为城乡相互碰撞、释放、传承的有机结合。继续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土地合作入股的新模式,努力培育特色产业品牌,拓展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坚持产业融合、环境改善和公共治理相结合,坚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坚持资源的集体属性,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发展动能,扩大非农就业。

(四)多措并举振兴人才支撑

加快培育农业职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农村乡土人才以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各类返乡创业人才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平台,借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留住乡情乡愁。依据协会和各培训机构的力量,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现有农民,逐步提高乡民的素质,让乡亲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切实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持续就业的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源头在内部不断地喷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新时代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发展新时代的休闲农业,必须要走深入开发农业多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正路,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更不能走跑马圈地、污染环境、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的邪路。我们的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必须要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对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构,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业中贡献力量!

执笔人:陈奕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