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首都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与策略建议

推动首都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与策略建议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调研紧紧围绕首都乡村发展的特点,深入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空心村、传统村五类村庄,分类了解不同村庄发展的特点、难点,寻找分类施策依据。在116个调查村中,三无村共4个、倒挂村共12个、拆迁村共15个、空心村共9个、传统村共76个,分别占调研总数的3.5%、10.3%、12.9%、7.8%、65.5%。调研显示,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的村集体资产总量明显高于远郊的空心村和传统村。

推动首都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与策略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实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于2018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组织市、区、乡镇200多名农村经管干部,在充分发挥农经统计优势和农研智库优势的基础上,以进村入户的方式开展了乡村振兴“百村千户”调研,对13个区、48个乡镇、116个村、1272个农户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紧紧围绕首都乡村发展的特点,深入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空心村、传统村五类村庄,分类了解不同村庄发展的特点、难点,寻找分类施策依据。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首都乡村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形态分化显著

随着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首都乡村形态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分化。从村庄形态来看,可以划分为五类:一是三无村,在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一部分农村已经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仅留下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倒挂村,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人数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三是拆迁村,一部分村庄因拆迁导致全村50%以上人口住进楼房,这部分村多数是整建制拆迁,处于向三无村过渡的阶段。四是空心村,山区村因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当地常住人口不足本地户籍人口的50%,或闲置农宅超过10%。五是传统村,这类村庄与原来形态没有显著变化。在116个调查村中,三无村共4个、倒挂村共12个、拆迁村共15个、空心村共9个、传统村共76个,分别占调研总数的3.5%、10.3%、12.9%、7.8%、65.5%。

(二)乡村要素分布不均衡

总体来看,在城市化进程快的三无村、倒挂村和拆迁村,与空心村和传统村相比,要素分布呈现出资产、资源、劳动力的“三高”。调研显示,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的村集体资产总量明显高于远郊的空心村和传统村。2017年,三无村的平均村集体资产总量为20.7亿元,倒挂村为5.4亿元,拆迁村为6.52亿元,空心村为1275.4万元,传统村为9950.7万元。三无村、倒挂村的劳动力要素高于空心村和传统村。2017年,平均每个三无村的劳动力人数为756人,倒挂村的劳动力为648人,而空心村和传统村的劳动力为440人和515人。

(三)乡村集体经济存量大增量小

2017年,116个调研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22.7亿元,利润总额为132.8万元,净利润为115.7万元,116个调研村的集体资产平均利润率为0.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体经营效率不高,只有9个村集体经济的资产利润率超过20%,29个村集体资产利润率超过5%,10个村集体资产利润率为0,有43个村集体资产利润率小于0。从五类村庄来看,2017年,76个传统村的平均集体资产利润率为1.2%,高于其他四类村庄,比116个村的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倒挂村、空心村的平均集体资产利润率小于0,分别为-0.6%和-0.2%;拆迁村和三无村的平均集体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5%和0.1%。

(四)首都乡村信息化发展较快

在116个调查村中,有103个村已经实现了宽带入村入户,占调查村的89%;农村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的有69个村,占调查村的59%,其中,通过网站进行宣传的有21个村、通过微博进行宣传的有10个村,通过微信进行宣传的有38个村,分别占调研村的18%、8.6%和33%。从五类村庄来看,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31个村都已经实现宽带入村,这三类村庄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分别占相应类型调查村庄的75%、67%和73%,空心村采用新媒体宣传的比重最低,仅为33%。

二、首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首都乡村振兴主要面临乡村主导产业弱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和管护不足、乡村治理面临压力较大、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难

乡村经济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农民增收乏力。在116个调查村中,村干部认为本村缺乏主导产业的有76个,占66%。从五类村庄来看,三无村中有1个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占比达到25%;倒挂村中有5个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占比达到42%;拆迁村中有9个缺乏主导产业,占比达到60%;空心村中有9个存在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占比达到100%;传统村中有52个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占比达到68%。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较高速度增长后,出现了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的情况。根据北京农村“三资”监管平台数据,116个调研村农户人均所得为25416元,其中,三无村农户人均所得为22135.9元,倒挂村为29570.4元,拆迁村为28066.8元,空心村为21771元,传统村为22501元。116个调研村农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272个农户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295元,且63%的农户认为生活中最困难的是“事不好找,挣钱难,家庭收入低、开销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仍存在较大缺口

在116个调查村中,有33%的村反映存在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和文化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在五类村庄中,4个三无村中有2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50%;倒挂村中有3个村有这一问题,占比达到25%;拆迁村中有6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40%;空心村有1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11%;传统村有26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34%。

(三)乡村治理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116个调查村中,有70个村的村干部反映存在着“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的问题,占比达到60%。从五类村庄来看,4个三无村不存在此问题;倒挂村有7个存在此问题,占比达到58%;拆迁村有3个存在此问题,占比为20%;空心村有6个存在此问题,占比达到67%;传统村有54个存在此问题,占比达到71%。

116个调查村干部对“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这一困难的选择,反映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客观难题。一是全市乡村集体经济总体效益不高,在全市394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收不抵支的村有1983个,占比50.3%。二是在现行的政经合一以及村干部薪酬制度安排下,村集体需要承担村级的部分日常开支、村干部薪酬补贴以及农民福利的刚性需求,主要依靠吃土地征占补偿款的“老本”在勉强维持。对116个调查村的调研显示,2017年,有9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干部报酬的负担,平均每个村组织支付干部报酬29.6万元,其中,支付干部报酬超过1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4个,最高的村是丰台区花乡草桥村,达到541.2万元。在五类村庄中,各个村的干部报酬差距非常大,2017年,倒挂村平均每个村支付村干部报酬达到77.8万元,而空心村平均每个村只有3万元,两类村庄平均干部报酬的极差达到74.8万元。三是在城乡二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下,各村集体需要承担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费用。2017年,116个调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3092.9万元,支付的公共服务费用达到1982.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

(四)乡村振兴面临较大人才缺口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调研发现,延庆、怀柔、门头沟等山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率超过50%,延庆区四海镇18个村,人口在60岁以上的占比达到50%,其中永安堡村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70%,南湾村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60%,前山村村主任介绍,该村70岁算年龄小的。平谷区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8.6岁。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原有民俗户24户,但只有4户在维持运转,20户民俗户没有能力继续维持经营。

2.村内事务繁重,乡村治理人才缺乏。在116个调查村中,34%的村反映村里事务多、人手不够。从五类村庄来看,三无村和倒挂村中有50%的村反映此问题,拆迁村中有20%的村反映此问题,空心村中则有56%的村反映此问题,传统村中有32%的村反映此问题。

三、村干部和农户对乡村振兴的基本意愿和需求

京郊村干部对乡村振兴都持积极态度,69.8%的村表示要积极争取、抓住发展机遇,28.4%的村表示如果上级明确要求、保证投资,愿意配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一)村干部对乡村振兴的意愿和需求

116个调查村的村干部对资金、规划、人才、增收及环境整治的关注度比较高。其中,70%的村希望加大资金的支持,应该采取发展集体经济、村民适当投入、上级大力支持、市场化投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66%的村希望规划先行,必须先确定一张蓝图;42%的村希望人才支持,认为关键是人才,人才就是技术、管理、市场和效益;42%的村希望当务之急是增加收入,提高干部补贴和公益岗位补贴人才支持;34%的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村庄环境建设,治违治污治乱。

(二)农户对乡村振兴的意愿和需求

1272个受访农户对乡村振兴的希望主要集中在村庄环境改善、就业增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民组织起来四个方面。具体来看,有776个农户选择改善村庄环境,彻底改善村容村貌,占比达到61%;有558个农户希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占比达到44%;有422个农户希望组织起来,村里和上级要多支持合作生产,多搞文化娱乐活动,占比达到33%;有379个农户希望改善住房条件,占比达到30%;有249个农户希望最好能搬出去或去区里、镇上建屋买房,占比达到20%;有591个农户希望帮助就业,提高公益补贴标准,增加收入,占比达到46%。

四、推进首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乡村干部和农户对乡村振兴的意愿与需求,我们建议从以下四方面推进首都乡村振兴。

(一)以规划为统领,“一张蓝图干到底”

1.区分村庄的实际类型,开展规划。从对116个村的调查来看,从村庄形态划分,京郊农村已经划分为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空心村和传统村;《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关于北京市村庄布局规划框架(村庄分类初步方案)》将京郊乡村划分为城镇化村庄、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特色保留村庄、提升改造村庄四大类型。因此,必须在深刻认识各类型村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规划、分类施策。

2.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建立政府、农民和专业规划人员三方全程参与、三方均发挥主体作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推动乡村规划师专家队伍进村驻村,充分调研、了解每一个乡镇和村的历史传承、资源禀赋与相关条件。在当地干部的组织下,适当吸收农民参与规划编制,听取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引导农民提出属于自己梦想家园的规划愿景。各级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推动相关规划原则、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具体实施规划应该经农民、专家和政府三方面履行相应的民主决策、技术审核和行政审批等程序,将其确定为具有法定意义的实施蓝图。

3.坚持高质量发展、减量发展、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一是高质量发展。在规划中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推进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首善要求的乡村振兴。通过科技创新、品牌经营、资源循环等举措,有效抑制“小农业”的负外部性,充分发挥正外部性,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通过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等,推进“大京郊”主动分担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二是减量发展。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的要求,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三是统筹发展。通过统筹空间产业布局、统筹城市建设与旧村改造、统筹集约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统筹政策集成机制、统筹经济组织体制架构等工作机制,实施联村联营组团式开发。具体包括乡镇统筹、片区统筹和项目统筹。四是融合发展。首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组成部分。融合发展要在区域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www.xing528.com)

(二)分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1.以城市化为导向,推动三无村和拆迁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护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推动全市三无村和拆迁村的撤村建居工作,促进三无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城市化和精细化。一是按照城市街道运行管理标准,对道路、住房和市容环境进一步治理,该修的要修,该补的要补,该完善的要完善,不能将小问题拖延成大问题,将个别问题演化成普遍问题。二是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对幼儿园、学校、医院、商业网点、水电气热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要拾遗补阙、尽量补齐,增强群众获得感。三是做好“农转居”过程中的就业和社保并轨,做到“一个都不少”。四是统筹谋划三无村和拆迁村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问题,支持其发展适应城市化的集体产业,鼓励集体经济吸收新市民就业,真正让农民带着集体资产收益权融入城市。

2.以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为抓手,推动倒挂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借鉴西红门乡镇统筹经验,以减量发展和统筹发展为路径,统筹解决倒挂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提升规划区内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市民同等待遇、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突出问题和矛盾。这里有四个关键点:第一,建设租赁住房所需的集体土地,是从现状非宅建设用地中,经过拆迁腾退、减量规划、重新整理之后得来的;第二,所建设的租赁住房,其建设规模和住房式样,要以满足本规划区域外来人口的安置需要为准;第三,租赁住房是集体产业,外来人口从各租住农户出来进入楼房以后,农民从集体租赁住房中获得的股份分红收入,要与此前农户房租收入相当或接近;第四,本地农户不宜进住公租房,鼓励本地农户原址翻建改造住房。

3.以小城镇建设为引擎,带动空心村和传统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空心村和传统村振兴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包括继续实施抗震节能改造等。一是在乡镇中心镇区建设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功能体系,全面提升乡镇级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共服务能力。通过镇域范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便利化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促进乡村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二是针对偏远分散的村庄,采取流动服务车、巡回医疗队、志愿者队伍等多种形式,改善村庄公共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改善空心村、危房村居民的住房安全问题。

(三)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1.推动集体资产向资本转化。通过深化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对乡镇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盘活、优化,降低三无村、拆迁村、倒挂村集体资产的负债率,提高集体资产的良性资产比例。一是推进政经分设。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服务对象,专司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村(居)民委员会专门负责村级公共服务和村民事务。二是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各项权能,包括占用、收益、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三是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其向现代企业转型,使集体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四是允许具有经营能力的拆迁村的征地补偿款的自主经营,促进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土地一二级开发、集体土地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集群式发展。

2.要紧紧围绕首都当前工作“四四三三”[1]要求,以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三无村和倒挂村“瓦片经济”向包括物业经济在内的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向科技、教育、金融等服务首都功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实现与“小城区”的互补发展。

3.按照减量发展的原则,针对传统村和尚具备发展基础和活力、空心化程度较低的村,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以重大项目为带动,盘活空心村闲置农宅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和高端会展业态,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4.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造成为城乡要素平等交流的合法平台,为农民打开“镇门”,为市民打开“村门”。综合运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熟人信用机制、区域价格发现机制和村民自治的合法决策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造成为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合法载体。工作切入点是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职能,赋予农民集体经济股权流动性,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封闭走向开放。

(四)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1.创新农村干部的薪酬机制,解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和人才短缺问题。在政经分设改革基础上,形成以“市区政府补贴+乡镇政府绩效+村级工资”为框架的村干部薪酬机制,稳定“一懂二爱”式的农村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

2.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并轨。实行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政策和就业管理,从总体上扭转农民就业兼业化、农民增收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3.建立专业岗位人员高薪机制,吸引公共服务领域人才下乡。对于长期在乡镇、村工作的教师、律师、规划师、工程师、医护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公交司售人员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员,要制定政策保证其个人收入至少比城区同类人员平均薪酬高20%。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到城六区以外的乡镇长期从业的,工资标准为城市六区内同等职称人员工资的2倍;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到城六区以外的农村长期(超过5年以上)从业的,工资标准为城六区以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工资的至少3倍。

4.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类团体组织、社会企业和新乡贤人士,通过乡村文化、乡村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将乡村打造成为创造梦想的地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乡村成为有希望的广阔天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课题负责人:吴宝新、曹四发

各调研组组长:吴宝新、曹四发、吴志强、蒋洪昉、熊文武

课题主持人:张英

朝阳区调研小组:白晨、何志立、潘佳瑭、韩姣、张琳、陈洁、石柏林、李俊、郭娜、田赫、张玉石、张东玲、杜朋生、韩丽娟、孙玮奇

海淀区调研小组:张旭、常印怀、邢贵平、纪邵军、田立娜、石全换、向敬阳、佟久顺、刘涵、杜陈生、张雅菊、李俊吉、曹亮、任燕、韩东、王飞智、马晨

丰台区调研小组:胡登州、卢大文、姜能志、刘婧、陈金玲、刘江伟、孙峥、刘耿、唐解霞、刘艳艳、石斌、韩静、葛伯祥、许渊源、张蕾、关芳、尹志田、孔媛媛、王吉、林砚奎、王燕

房山区调研小组:季虹、臧建忠、白永红、刘先锋、蔡秀军、赵迎辉、张爱国、范仲玲、张会龙、于耕雨、吕爱红、张学军、郭巍、苑云、罗玲、梅媚、崔燃燃、钱宁、武梅丽

门头沟区调研小组:杜力军、曹宝华、吴新生、刘树、陈雯卿、杨润娟、尹向前、范子辰、张颖、张桂艳、韩金榜、李广英、李红梅、孙书佳

昌平区调研小组:曹晓兰、张爱平、林子果、陈艺曦、王芳、王冬生、段阳阳、胡鹤鸣、王国杰、李文慧、崔景海、胡海文、沈凤琴、王月茂、卜艳芳、胡亚文、陈余浩、常越

通州区调研小组:李理、张玉和、郄蕙、张军、朱长江、张宇、王伟男、刘鑫、王磊、阎建苹、王书生、肖然、佘运来、崔颖、韩玉方、耿斌、李旺、李健

顺义区调研小组:陈奕捷、焦庆海、吴国庆、张燕、张颖、李敏、朱文颉、乔通、赵晨、潘徐春、肖巍、张海红、王雪梅、张影、张弛

大兴区调研小组:周庆林、李保华、贾民、陈新美、王宇峰、遆晓、陈兵兵、郭书海、闫松奇、周鑫、李桂华、许金、李杰

平谷区调研小组:任玉玲、梁茂辉、韩生、白雪、王宇新、管仲新、李建黎、张保国、任国强、刘磊、张久双、范卫华

怀柔区调研小组:方书广、李春月、陈娟、刘瑶、涂皎、李东、王凤琴、田正杰、赵学军、于桂玲、高华缇、梁志学、魏长春

密云区调研小组:陈雪原、董向东、孙梦洁、王洪雨、陈庆书、赵鹏程、刘振虎、张继满、倪艳春、郭庆国、高尚

延庆区调研小组:张英洪、宋刚、魏秀芝、刘雯、陈珊、王丽红、李婷婷、李颖、张胜军、王静、宋海艳、卢艳霞、胡辰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杨汭华教授组织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录入工作。

执笔人:曹四发、张英洪、王丽红、李婷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