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ADDIE模型的质疑与回应

对ADDIE模型的质疑与回应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自2000年以来,关于ADDIE的质疑不断出现,教学设计的支持者和持相反观点的怀疑者仍在各种场合进行着争论与较量。当前,关于ADDIE的论战仍在持续。6D法则是对ADDIE模型的延伸,特别关注培训效果转化,为提高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提供了流程与工具。因此,以下段落我们对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的质疑进行分析和回应,试图给读者们一些启发。

对ADDIE模型的质疑与回应

这一节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着重讨论了作为任务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位置与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多数教学设计模型是以ADDIE模型为基础产生的各种变式。然而自2000年以来,关于ADDIE的质疑不断出现,教学设计的支持者和持相反观点的怀疑者仍在各种场合进行着争论与较量。最初,戈登和泽克(Gordon&Zemke,2000)在《培训》(Training)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攻击”(the attack on ISD),引发了持续多年的论战。2012年,《走出ADDIE遇见SAM——一种培养最佳学习体验的敏捷模型》(Leaving ADDIE for SAM:An Agile Model for Developing the Best Learning Experiences)问世,该书旗帜鲜明地指出ADDIE是敏捷迭代模型诞生前的产物,它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而SAM(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odel,逐渐逼近模型)为主的敏捷迭代模型可以简化教学设计和开发,生产更多充满活力且有效的学习体验(Allen,2012)。当前,关于ADDIE的论战仍在持续。

当前对ADDIE模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①ADDIE模型的实施过程过于僵化,对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变化无法做出及时应对;②ADDIE模型基于对需求的全面分析,历经设计、开发、实施,然后才传授给学习者,其后寻找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过程缓慢、冗长而费时;③ADDIE模型将重点放在过程的详细介绍上,却没有精确地呈现教学设计师开展工作的方法。

基于这些批判,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型,如SAM模型、AGILE模型、6D法则等,试图解决ADDIE模型线性、复杂、周期长等问题。SAM模型强调课程开发的持续优化与改进,呼吁多方参与,发挥团队协调优势共同完成课程开发。与SAM模型类似,Agile模型关注迅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的需要,强调快速设计与反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变化,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价值。6D法则是对ADDIE模型的延伸,特别关注培训效果转化,为提高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提供了流程与工具。

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本书看来,以ADDIE模型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型如同其他新模型一样,本身有其价值,同时也有其局限或不足。也许充分认识各种模型之间的差异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因此,以下段落我们对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的质疑进行分析和回应,试图给读者们一些启发。

(一)质疑一: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过于线性僵化

系统设计方法要求设计者了解所有组件如何协同工作以影响最终结果。以迪克凯瑞模型为例,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成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习者及情境,书写行为表现目标,开发评估工具,开发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修订课程,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像大多数教学设计模型一样,迪克凯瑞模型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看起来好像是线性的,一个环节的输出是另一个环节的输入,各个环节协同配合完成教学设计工作。简单来说,教学设计师首先要通过需求评估或其他方法确定教学目标,随后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分析(即本书中的任务分析),以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必须完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分析阶段完成后,教学设计师要依据获得的分析结果书写行为表现目标,并根据目标开发评估工具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随后选择或开发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正是这种看似流程化的开发模式,引发了一些人批评以ADDIE为基础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是机械的、线性的和僵化的。

事实上,针对这一批判,迪克和凯瑞等在其书中回应说,他们的模型是为了帮助新手设计师开始教学设计过程,从来没有打算直接反映教学设计师的实际工作。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类似于菜谱式的通用性的系统方法模型,告诉你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本质上,在做菜时,你使用自己的厨房、自己的配料,按照自己的口味来烹制,最终做出的是具有独特特征的菜。该模型只是一个参考框架,来支持初学者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当你成为熟练的教学设计实践者时,你会用自己独特的解决策略,而不是照搬这一参考框架。

而系统方法的成功之处在于目标明确,而且各成分之间细致关联。教学从目标出发,在一开始就关注学习者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随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之间相互关联,而且整个过程不断重复优化,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不是机械的,而是一种探索性的问题解决技术,它使用评估和反馈,具有一定的迭代性。

此外,也有一些教学设计模型不是流程图的样子,不只遵循单一的线性路径,放弃采用一系列方框和箭头,更加灵活。如莫瑞森等教学设计模型(以肯普模型为基础)用椭圆形来表示连续的周期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设计师可以自由地从任何阶段开始,并在他们认为必要时跳过阶段。教学设计师的工作风格、主题的性质、环境约束和学习者的需求都会影响模型中各要素。教学设计不是孤立地、机械化地看待各个要素,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要素,使其协同工作。

(二)质疑二: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过于费时且缺乏创造性

ADDIE模型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美国陆军得到了极大的成功,随后也很快被美国海军和空军采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教学系统设计在企业和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一些学校教师反映称“这太花时间和精力了,我永远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准备所有的教学”。戈登和泽克(Gordon&Zemke,2000)也批评教学设计操作复杂、耗时太久且缺乏创造性。针对耗时长的问题,迪克和凯瑞等在其书中回应说,他们的模型由于要收集数据以决定哪些部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并对其进行修改,直到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这的确需要投入时间。然而,所设计的教学并不是只用一次,而是要用到尽可能多的场合,适合尽可能多的学习者。因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所以值得花些时间和精力去评估和修改。换种方式来说,开发有效的可重复使用的教学产品也许更适合采用系统化方法。

针对缺少创造性的问题,莫瑞森等回应称,在塑造一件艺术品时,艺术家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许多被广泛接受的设计元素,如统一、强调、平衡、空间、形状、色彩等。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师也需要创造性地应用学习原则,同时考虑到单个组件的特性以及可能约束设计的元素之间的必要关系,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要素来设计一个创造性的教学方法(Morrison et al.,2019)。而其中的各个设计元素,也可以通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开发和操作。尽管很多人都了解教学设计要素和操作流程,但创新和创造性的方法来自教学设计师如何应用这个过程。两个人教授相同的科目或主题,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却很可能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两者也都可能使学生获得同样满意的学习效果。这一过程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内容之间进行动态互动,并可开展不同的活动来满足这些需求。这个过程鼓励创造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开放式或意想不到的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教学不仅有效,而且效率高并吸引人。

(三)质疑三: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难以设计动态的学习体验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创新、不断变化、加快更新速度,因此内部培训课程也要求必须能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针对ADDLE课程开发周期长的特点,有人提出,课程要创新且不断更新,课程开发的时间也要越来越短。在这种前提下,SAM比ADDLE更能满足企业课程开发快速多变的需求(Allen,2012)。这一点在美国的企业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董丽丽,田兰和刘美凤,2016)。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通过一个系统的过程来构建的,而是通过社会经验来构建的,这需要教学设计来适应每个学习者的独特经验。社会从标准化学习向个性化学习的根本转变表明,教学设计也需要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当前从个体能力、个体差异、现有能力水平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对个体学习者(即学生或受训者)进行关注,在教学设计的学习者分析环节已受到了重视。然而,严格的系统设计过程在早期尚不可能实现这种定制(Reigeluth,1996)。而斯密斯和雷根也提到,在学习目标不能提前制定或没有学习目标的情况下,系统设计模型不是最优的方案(Smith&Ragan,2005)。对于经常变化的环境和情境,非线性模型是最优的。在这种非线性模型中,设计者能够同时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在系统设计中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提出的敏捷开发模型也大都抓住了这一特点,如SAM简化了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准备、迭代设计、迭代开发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快速地收集与审查背景信息(如组织需求、预期目标、可用材料、培训责任、影响因素等)。迭代设计为SAM的中心环节,涉及项目规划和附加设计两项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研讨与头脑风暴对其改进与优化。迭代开发为SAM的核心过程,包括设计校样、α版本、β版本、黄金版本四次迭代。当前比较流行的敏捷课程开发方法,基本都有这样的特点,以原型迭代为基础、以团队协作为特征、以项目为导向。然而,SAM创始人认为敏捷课程开发是由ADDIE在内的几种模型衍生而来的,其本质并不是对传统开发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进一步继承、演变与发展,即ADDIE的精简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和敏捷课程开发模型的对比如表1-3所示。(www.xing528.com)

表1-3 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和敏捷课程开发模型的对比分析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得。

从表1-3可以看出,每个模型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情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仅仅是培训师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特别要说明的是,各个模型之间也在互相借鉴学习。各种敏捷开发模型仍然带着ADDIE的影子,只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课程开发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特点,在ADDIE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优化。与此同时,ADDIE模型本身也经历了多次发展,如从瀑布模型转变为动态模型,通过添加插件的形式扩展ADDIE模型,融入绩效模型,超越过程模型等。同样地,传统的ISD模型提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评估,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线性的静态的过程,实际上由于评估反馈的不断更新,现在的教学设计模型更具迭代性(动态或螺旋式)。教学设计师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以改进设计。

总之,基于ADDIE模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目标明确,而且各成分之间细致关联,在环境相对稳定,学习目标可以提前固定的情境下更适合,但一般周期长,操作难度大,但质量也比较高。而敏捷课程开发模型,敏捷快速,灵活可变,快速迭代,交付成果灵活,更适合快速变化且目标难以确定的环境,但交付成果可能不完整。此外,各种敏捷开发模型仍然带着ADDIE的影子,只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课程开发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特点,在ADDIE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优化。根据《培训杂志》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培训行业报告》,大部分受访企业仍坚持以ADDIE标准模型为原型,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来研发培训课程。课程开发过程大致包括五步:需求调研,掌握业务难点;评估需求,规划课程主题;设计课程,敲定最优师资;评审方案,获取反馈建议;优化内容,推出正式课程。目前,尚未有颠覆性的创新模式出现。由此可见ADDIE模型仍然是当前企业培训中的主流。

小结

在各种基于ADDIE模型的教学设计模型中,任务分析的目的是,在已经通过学习需求分析确定了教学总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获得学习者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内容。

任务分析属于教学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即选择并使用分析技术来确定教学内容。

乔纳森等把任务分析分为五大类:职位或绩效分析、学习分析、认知任务分析、主题或内容分析和活动分析。各种任务分析出现的时间各异,从早到晚分别是岗位/职位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主题/内容分析、认知任务分析、活动分析和团队任务分析。

对于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当前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批判ADDIE模型的实施过程过于僵化,对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变化无法做出及时应对;也有人批判其操作过程复杂、冗长而费时;也有人质疑其难以设计动态的学习体验等。

本书认为,每个模型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情境,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仅仅是培训师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目标明确,而且各成分之间细致关联,在环境相对稳定,学习目标可以提前固定的情境下更适合,但一般周期长,操作难度大,但质量也比较高。而敏捷课程开发模型,敏捷快速,灵活可变,快速迭代,交付成果灵活,更适合快速变化且目标难以确定的环境,但交付成果可能不完整。

各个模型之间也在互相借鉴学习。各种敏捷开发模型仍然带着ADDIE的影子,只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课程开发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特点,在ADDIE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优化。与此同时,ADDIE模型本身也经历了多次发展,变得更加动态灵活。

基于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仍然是当前企业培训的主流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