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九创业路,踏实铸就的足迹

普九创业路,踏实铸就的足迹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眸我省20多年的“普九”之路,从艰难起步到全面实施,从改革管理体制到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坚冰一层层被打破,航向一程程被探明,道路一步步被开通,正迎着21世纪的春风,迈向新的发展征程。“力争一九九○年前在我国除少数山高林深、人口特别稀少的地区外,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普九创业路,踏实铸就的足迹

回眸我省20多年的“普九”之路,从艰难起步到全面实施,从改革管理体制到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坚冰一层层被打破,航向一程程被探明,道路一步步被开通,正迎着21世纪的春风,迈向新的发展征程。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下发,提出:“本世纪80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在一九八五年前普及小学教育,其他地区一般应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极少数经济特别困难、山高林深、人口稀少的地区,普及期限可延长一些。”《决定》提出,普及小学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充分调动社队集体、厂矿企业等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普及初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力争一九九○年前在我国除少数山高林深、人口特别稀少的地区外,基本普及初等教育。”中央《决定》和《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进入普及初等教育,进而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阶段。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和《通知》精神,从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入手,明确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将普及小学教育的责任落实到乡、村两级。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充分调动和挖掘乡村办学的积极性和潜力,调整、撤并村办的七年制学校和乡办的九年制学校,实行县校县办,乡校乡办,村校村办,叫做“谁家的娃,谁家抱”。采取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午晚班、马背小学、帐篷小学、窑洞小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普及小学教育。

1981年,省教育厅首批组织对敦煌县,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白银区等4县(区)普及初等教育进行了验收。到1985年,全省有23个县(市、区)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6.44%。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9.22%,在校学生270.2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达到80.72万人。这一阶段普及初等教育的积极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为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硬仗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基础薄弱。198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6.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元,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农户占1/3。全省85%的县没有解决中小学“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问题。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务实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全省分为四个类区,一类地区:经济文化基础好的省辖市8个城区,有143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5%,1985年前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前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二类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较好的24个县(市、区),有760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3.9%,1990年前普及初等教育,1995年前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三类地区:经济条件一般、文化基础薄弱的24个县(市、区),有670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9.9%,在1995年前后普及初等教育,2000年前后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四类地区:经济落后、文化基础差的30个县,有664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9.7%,2000年前后普及初等教育,2010年前后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为实施这一规划,主要采取了三项大的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农村小学、八九年制学校由乡(镇)办,独立初中、完全中学、职业中学由县(市、区)办,市校市办、省校省办的管理体制。省、市、县、乡四级成立教育委员会,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了“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乡村办学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二是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按照每6至8万人口设一所高中、1.5 至2万人口设一所初中、每个行政村办好一所小学的原则,对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及小学附设初中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撤并,提高了小学和初中的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广泛开展集资办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省政府从1988年到1990年,召开了6次大规模集资办学现场会议:1988年6月,在平凉地区召开改善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现场会议,推广静宁县集资办学经验;1989年8月,在兰州市召开集资排危现场会议,推广永登经验;1989年11月,在武威召开了高速度、高标准建校现场会议,推广武威市(现凉州区)的“双高”建校经验;1990年1月,召开全省集资办学表彰大会,唱响了“排危、配套、管理”三部曲;1990 年5月,在酒泉地区召开了中小学教学设备配套现场会议;7月在庄浪县召开了贫困县集资办学、实现“一无两有”现场会,形成了抓点带面促全省的波澜壮阔的生动局面。

1983—1990年,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9.01亿元,共新建校舍236.6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危房446.39平方米,添置课桌凳57.82万双人套。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由1985年的155万平方米减少到1990年的48.56万平方米,D级危房比例由14.7%下降到4.36%。一些原来学习条件很差的农村学生走出了黑窑洞、破庙宇,用上了新校舍;牧区学生走出了帐篷,下了马背,上了寄宿学校。群众高兴地说:“砖瓦房、白粉墙,五星红旗迎风扬,娃娃进了新学堂。”到1990年,全省有44个县(市、区)普及了初等教肓,8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并建立了省、市、县“两基”督导评估和验收制度。在经费投入上,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挖掘了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巨大潜力。(www.xing528.com)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强音,从各级党政领导到一般干部,从当地干部群众到在外工作的公职人员和打工者,从本县企业家和经营户到县外、省外、国外的仁人志士,从宗教上层人士到信教群众,从古稀老人到稚幼孩童,全社会都为教育献计献策,捐资出力,人人为教育尽了应尽之力,做出了无私奉献。一箪食、一瓢饮、一元钱、一个蛋、一根木、一片瓦,都凝聚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镌刻着各级领导、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感情和责任,都体现着“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体现着人民对教育最质朴的责任心。“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家长苦供,亲友苦帮,孩子苦学”,送上一程又一程,满怀希望和深情。

这10年,全省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共修建中小学校舍684.83万平方米,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这10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4.4%提高到98.83%,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升学率由81%提高到90.98%。全省扫除青壮年文盲约150万人。到2000年,全省实现了“普初”的县(市、区)达到81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4%;“普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7%。有50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省“普九”县(市、区)达到58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7.47%,“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70.68%。

2001—2005年,进入新的世纪,国家在“十五”期间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等一系列文件,我省义务教育发生了四大新变化:一是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把义务教育管理的重心由乡镇移至县级政府,实现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实行“一费制”,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三是国家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了贫困地区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安排了部分危房改造资金,并在农村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四是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大力推进“两基”攻坚。中央给甘肃省每年的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教育的达4.5亿元,其中2.5亿元用于危房改造;远程教育项目中央投入2.48亿元;二期义教中央投入2.8亿元;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投入4.05亿元;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中央为我省安排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专项资金8亿元。在实施项目中,省市县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近几年是农村教育投入最多的时期。

为推动“两基”攻坚,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两基”攻坚会议,省政府与各攻坚市、县签订责任书。省教育厅每年召开一次现场汇报交流会,全力推进“两基”攻坚工作。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随着碌曲、东乡、积石山县“普初”通过验收,全省全面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从2002—2005年,有10个县(市、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使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68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3.04%。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下发,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新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资金由中央、省财政按8∶2分担;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分担;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2006年,全省87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6692所学校的406万中小学生享受到免除学杂费这一阳光政策,262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领取了教科书,53万名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本年度平均每个小学生减免各项费用186元,初中生减免264元。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明显增加,小学阶段人年均180元、初中240元,除部分规模偏小的学校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保证正常运转。实现新机制对保学控辍是强有力的促进,全省有3.8万多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6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达到4.13平方米,初中达到5.62平方米。全省6个县(市、区)顺利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使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74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9.42%。

2010年,全省全面实施建设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对口帮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将我省义务教育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到2010年年底,全省86个县(市、区)“两基”工作全部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

2011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两基”迎国检,严格对照“两基”国检指标体系,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和查缺补漏工作,打响了迎检“百日会战”。截至9月30日,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7.7%,初中毕业率为99.55%。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35%,脱盲人口巩固率为99.25%。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6%,初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92%;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11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36平方米;国检标准规定的D级危房全部消除。我省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