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地区口径计算,银川市城镇化率高达77.6%,石嘴山市为75.3%,吴忠市为50.2%,中卫市为44.1%,固原市为37.9%。1971年,联合国在“人与生态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试图通过对人类经济聚集地——城市着手,优化生态城市设计,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是长期任务,沿黄生态经济带规划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积极建设绿色建筑。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2018年,宁夏城镇化率将近58.9%,其中沿黄生态经济带人口45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5.9%。按地区口径计算,银川市城镇化率高达77.6%,石嘴山市为75.3%,吴忠市为50.2%,中卫市为44.1%,固原市为37.9%。沿黄生态经济带和银川都市圈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了69.9%和73.6%,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80%以上)。而固原市下属县的城镇化率在30%左右,宁夏城镇化重点在山区,但宁夏城镇化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1.坚持“天人合一”思想,强化沿黄生态城市带规划设计

“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人类原始文明乃至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生态价值观。而工业文明阶段,追求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的逻辑,大致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并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在工业文明框架内解决环保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它们对生态的重视。1971年,联合国在“人与生态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试图通过对人类经济聚集地——城市着手,优化生态城市设计,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并且通过《21世纪议程》等加强国际环境治理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城市是人类聚集区生态化发展下实现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的共生互惠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系统。生态城市既来源于古代生态聚居思想和实践,又对未来城市形态进行展望,把城市看成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重点关注城市土地、水系、绿色建筑等城市景观规划,能源交通等生态流,也关注生态文明、绿色就业、绿色金融等制度建设

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尽快修改完善出台《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规划》。新发展理念以多目标协调发展为宗旨,绿色经济规划应该是“发展优先”模式和“气候优先”模式的综合与平衡。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是长期任务,沿黄生态经济带规划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要把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一体化同城化水平,推进3个相邻组团式大城市(银川市—贺兰—永宁—灵武—宁东组团,石嘴山市—平罗—惠农组团,吴忠市—青铜峡组团)、银川都市圈、沿黄生态经济带3个层次的同城化,优化生态产业布局,强化绿色政策激励。

建设生态城市主要任务是: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继续落实园区整治,扭转城市蔓延趋势。建设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打造“公交都市圈”,建设“智慧都市圈”,提高银川国际航空港建设水平,改变高铁建设滞后局面。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准了包银高铁及银巴支线,在国家“八纵八横” 高铁网中有“两横一纵”经过宁夏,将扭转宁夏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劣势,形成沿黄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城市绿色能源系统,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直燃煤总量,提高天然气供应量。

2.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理念,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中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在全国19个城市群中发展潜力指数位居最后列,如何提高沿黄生态经济区乃至银川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是宁夏“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短缺等关键制约因素。宁夏应该进一步强化山川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沿黄生态经济带自发转移,在加快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中破解山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难题。

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骨干供水网络,保障生产、生活、生态供水安全。建设城市水系,实施河(湖)长制,充分利用典农河、七十二连湖、星海湖等湖泊湿地,提高城市生态韵味品位;充分利用唐徕渠、汉延渠等古老渠系,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贺兰山东麓、黄河沿岸防洪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重拳治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黄河“四乱”问题,确保黄河沿岸长治久安。(www.xing528.com)

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未来发展大趋势,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补齐沿黄地区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短板。建设美丽乡村,统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宁夏沿黄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宁夏文化的根源和主流,要充分挖掘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发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生态观,强化公众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提升生态道德。崇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拒绝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物品;提倡公共交通、步行和共享单车;治理快递垃圾,推行垃圾分类。使沿黄地区成为望得见青山、留得住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精神家园。

积极建设绿色建筑。宁夏从2009年开始试点推广绿色建筑,先后制定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政策文件,目前全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10%以上。新版《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提高了节能、节水、节材标准,更加关注给人体带来舒适、健康、安全、环保、安静等需要。新标准要求高,成本增加多,建筑单位不愿意投入。现在绿色建筑还存在设计、建设单位重视不够和经验不足,本地绿色建筑材料少,周边公共配套设施少,中水少等问题。精装修比例低,住宅低层用户太阳能产热率较低,本地市场需要大户型等。应该逐步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建筑设计注重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风等要素。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完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试点打造“完整社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城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

[2]盛馥来,诸大建.绿色经济:联合国视野中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敏,王璟等.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及评价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