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传统儒商文化中的消极影响

解读传统儒商文化中的消极影响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社会,大部分儒商能从仁义道德的基点出发,将善良人性贯彻于经济实践,这些儒商的道德并不是由纯粹的外力驱使,而是人性的自觉,这些是真儒商。一些传统儒商片面地理解儒家“和”的经济伦理,一味地谦和忍让,缺少竞争和进取意识。真正的儒商既有“和”的愿望,又有竞争的意识,一味地消极忍让乃是迂腐的儒商。这样的儒商充其量也只能是传统的旧儒商。

解读传统儒商文化中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社会,大部分儒商能从仁义道德的基点出发,将善良人性贯彻于经济实践,这些儒商的道德并不是由纯粹的外力驱使,而是人性的自觉,这些是真儒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所谓“德”商,其道德具有明显的被迫性,似乎是某种“趋利避害”的无奈选择,尽管这些行为仍然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褒扬,但它的局限性不能不予以澄清。当然,这些儒商的道德虽然不怎么“高尚”,但毕竟是道德行为,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是一些“准儒商”,仍可列入儒商的范围。

清初徽州婺源商人汪拱乾家财万贯,他放贷给穷人,无论别人借多少,他都予以满足,而且从不催债。虽然他如此仁厚,但有的人欠的钱利滚利,越积越多,根本无法偿还。在他已过60 岁后的一天,他的几个儿子私下议论,说陶朱公赚钱后三聚三散,子孙仍不能免祸。现在父亲积攒了那么多钱,而且只聚不散,欠他钱的人肯定很怕他,甚至很恨他,恐怕今后会招来灾祸。汪拱乾听到后,高兴地对儿子们说:“我早就有亦聚亦散的意图,就怕你们不理解。你们的想法与我一致,的确是我的好儿子。”于是,汪拱乾将所有欠债的人召到一起来,当着他们的面说,自己有意学陶朱公,散尽千金,积善行德,然后用一把火把借据烧毁了,合计白银8000 余两。众人无不感激,地方官也题送匾额予以表彰。果然,由于汪拱乾的散财行善,他的产业传至子孙后代,多代后仍历久不衰。可见,有的商人积善行德,是出于不招怨恨,有利子孙平安。这是当时的社会法制不健全、社会不安宁的表现。人们普遍有仇富心理,即便他不属于为富不仁,也可能不安全,随时有劫财杀身之祸。有鉴于此,只有散财,才能保平安。(www.xing528.com)

一些传统儒商片面地理解儒家“和”的经济伦理,一味地谦和忍让,缺少竞争和进取意识。正如近代民族实业家卢作孚指出的,中国商人的“道德条件,亦都是规定在消极方面:忍耐、和睦、洁身、自爱、与世无争,都是社会上一向所称许的美德”。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的经济。商品、市场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必要的,只有通过竞争,经济才能发展。谦让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这种礼节,这并不是否定在经济领域中的正当竞争。儒家不反对竞争,而是肯定那种利人利己、利己不损人的正当的经济竞争。如果过分地谦和忍让,一味地温文尔雅,只做一个谦谦君子,不愿、不敢不善于在市场中去竞争,那必定会被市场经济大海的波浪所淹没。真正的儒商既有“和”的愿望,又有竞争的意识,一味地消极忍让乃是迂腐的儒商。这样的儒商充其量也只能是传统的旧儒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