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夸大问题,误导公众认知

夸大问题,误导公众认知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告的这种话语手段实际上就是把问题的解决等同于物质的消费。在广告的视角里,我们所处的世界似乎并不合理,一切都好像存在问题,而且还常常刻意夸大问题。广告通过把世界描述成充满问题并且将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归结为物质,倡导物质才是这个世界上万能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会极大地扭曲受众的价值观念。

夸大问题,误导公众认知

在如何制造欲望和创造需求这个问题上,广告常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广告作品中把消费者当前所处的状态故意描述成充满了各种问题,使得受众心生忧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前的生存状态,从而期望能有某种方式来改变现状,而广告这个时候便趁机站出来,宣称只要使用广告所宣传的产品,那么受众碰到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广告的这种话语手段实际上就是把问题的解决等同于物质的消费。

在广告的视角里,我们所处的世界似乎并不合理,一切都好像存在问题,而且还常常刻意夸大问题。广告不厌其烦地不断揭示消费者身边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真问题,有的其实根本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在广告的描述里都是大问题,故意给消费者制造焦虑,然后再站出来告诉消费者,如果购买和使用广告里的产品,那么所有问题就能解决了。

问题在于,广告总是描述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问题并将自己打扮成无所不能的救赎者,然而事实上,物质消费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这些问题当中有些是物质层面的,这些物质层面的问题的确可以通过物质消费得以解决,而且通过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有时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进步;然而,还有一些关系到人们心理或者精神层面的问题,广告也采用隐喻、类比等表达手段将商品装饰成无所不能。将商品描述为可以代替情感、弥补精神伤痕等,商品仿佛是人间的“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尤其是一些采取感性诉求的广告,乍一看似乎温情脉脉,然而其背后往往总是将精神和物质进行简单的等同,换言之,即广告在对“情”的诉求背后总是隐藏着“物”。在这类广告中,感情就像最廉价的商品,被贴上标签四处贩卖。给老人送物品等同于表达孝心,给女人送钻石戒指就表示是爱她,等等。按照广告的视角来看,似乎感情的基础就是商品,好像商品与感情之间甚至可以画等号。

广告通过把世界描述成充满问题并且将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归结为物质,倡导物质才是这个世界上万能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会极大地扭曲受众的价值观念。长期处于这种被扭曲的观点的影响下,受众会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产生怀疑和感到不安,对生活充满焦虑。为了消除这些不安和焦虑,他们便会在广告的错误指引下沉沦于物质之中,通过对物质的占有与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作为人生的方向,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获得,而对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则缺少关注和思考。

【注释】

[1]凯瑞·布朗.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161-162.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3]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4-8.

[4]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斯·汤普森.宗教与意识形态[M].龚方震,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79.(www.xing528.com)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78.

[6]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2.

[7]杰克逊·李尔斯.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8]金定海.价值理性的偏失[J].现代广告,2005(12):32-33.

[9]赵金庆.广告与泛文化社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3):16.

[10]张殿元.广告视觉文化批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0.

[1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