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大地震的恢复与重建的分析介绍

特大地震的恢复与重建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自打电话询问抗震救灾工作,并先后深入到重灾区陇南文县、武都、康县,深入贫困农村检查指导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截至6月14日,累计救治伤员9626人,其中门诊7887人、住院1739人,院内死亡52人。

特大地震的恢复与重建的分析介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1.甘肃全省及贫困县区受灾基本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甘肃省受其波及破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是仅次于四川的第二大灾区。地震在甘肃全省破坏范围之广、财产损失之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是甘肃省历史上罕见的。甘肃省陇南、甘南、天水、平凉、庆阳、白银武威、定西、临夏兰州等10个市州、70个县(市区)普遍受灾。956个乡镇、11967个村、132.05万户、529.47万人受灾,因灾遇难人员370人,受伤10174人,紧急转移安置179.74万人。倒塌房屋150.03万间,倒塌居民住房31.84万户,损坏房屋236.5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93.33亿元。[24]

2008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灾情,认为甘肃受灾的10个市州70个县中灾情最严重的是陇南、甘南、天水三市州,其中以毗邻四川青川县、陕西宁强县的陇南文县、武都区和康县南部尤甚。地震造成全省1条国道主干线、7条国道、26条省道、28条县道(专道)严重受损、104条乡道和1251条村道交通中断;14座小型水库、41座水电站、282处堤防、1773处人饮工程受损。[25]

地震灾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8个重灾县中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舟曲县、两当县、西和县等6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成县、徽县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汶川地震及之后发生的多次余震,地形破坏导致山区大面积受灾,次生灾害加重了区域受灾的严重程度。据统计,8个重灾县区共死亡244人,占全省死亡人数66.8%;倒塌房屋115.5万间,占全省倒塌房屋总数的50%;贫困村损失达252.7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总额的49.8%。全省已实施整村推进的项目村和2008年正在实施整村推进的55个项目村中,65%以上都在灾区,全省524.6万受灾人口中,因灾返贫人口达到230万人左右,占受灾人口总数的40%。

地震还对甘肃灾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损害,8个重灾县1811个贫困村的3.3万亩耕地被损毁,0.9万亩林地,1.5万亩草场因灾湮灭。地震对甘肃8个重灾县1811个受灾贫困村的村内公共设施也造成了严重损失,部分受灾村的村小学、村卫生室和村活动室的公共服务功能丧失。甘肃受灾贫困村共损毁村小学341所,村卫生室299处,村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24套。地震对重灾县区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了极大损失,也给灾区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亲临陇南地震灾区,视察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自打电话询问抗震救灾工作,并先后深入到重灾区陇南文县、武都、康县,深入贫困农村检查指导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国家各部委积极协调调拨救灾物资和资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中国红十字会、兄弟省市区、企业、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十分关心,给予了无私援助。(www.xing528.com)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情,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反应,紧急动员,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各项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举全省之力开展抗震救灾。一是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机构。在5月12日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省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省长为总指挥的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二是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灾情,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灾区的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紧急行动起来,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连夜调集救援力量。12日晚,调集武警官兵和医疗队连夜赶赴灾区解救被困人员、救助伤员。派水利专家和61师工兵连夜赶赴徽县嘉陵镇,研究处置山体滑坡阻塞嘉陵江造成的险情,随时准备爆破除险。13日,又联系兰州军区和兰州军区空军,调集部队、医疗队和直升机支援灾区救灾。截至6月14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投入抢险救灾兵力8560人,民兵预备役人员4000多人;投入9架直升机、1架运输机和一批车辆运送伤员、医疗队和救援物资。省里和部队共派出142支医疗队和防疫队,有7453名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奔赴各灾区开展伤员救治和疫情防控。四是全力做好受伤人员抢救和遇难人员善后事宜。对危重伤员,由直升机送往天水、兰州等地抢救;一般伤员安排在临近医院进行救治,受伤人员得到了及时救治。截至6月14日,累计救治伤员9626人,其中门诊7887人、住院1739人,院内死亡52人。同时,认真落实各项救助、抚慰政策,及时向灾区“三无”“三孤”人员发放口粮、补助金和基本生活费。向遇难人员家属发放国家规定的5000元抚恤金的基础上,省上又每人增加了3000元。五是紧急解救转移被困群众。5月12日晚,在嘉陵江出现阻塞险情后,及时将上下游3个村的1400名群众连夜转移。将邻近裂缝滑坡山体和裂口库坝村庄的群众及时疏散,加上因民房和学校、医院、机关单位房屋倒塌、受损需转移人员,全省共紧急转移安置179.7万人。六是夜以继日地抢修受损设施。灾害发生后,交通、电力电信等部门立即紧张地投入抢修工作。经过努力,地震后30个小时,灾区的县一级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话;截至5月21日22时,我省地震灾区需要通电的86.66万户受灾用户全部恢复通电;22日18时,全省因地震受阻的所有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全部抢通;24日9时50分,中断283小时的宝成铁路徽县至虞关间的109隧道顺利打通,宝成铁路全线恢复通车。七是千方百计组织和运送救援物资。地震发生后,连夜组织将省内储存的7600顶帐篷和急需的医疗设备、药品送往灾区。截至6月14日,筹集救灾资金53.29亿元,其中国家安排48.84亿元,下拨资金39亿元。共为灾区调运帐篷9.66万顶,彩条布29.25万米,面粉3.98万吨,方便面7.61万箱,衣被253.55万件;医疗设备4.98万台件,药品5201.18万元。八是及时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排查灾情。针对地震中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破坏严重和农村群众居住分散的情况,13日晚,省委、省政府在陇南召开会议,安排各级干部进村入户,搞清每村每户受灾群众的情况,确保不漏一户一人。陇南市派出万名干部深入救灾一线,武都、文县、康县等重灾区在乡村道路不通的情况下,派干部徒步进入村庄,摸清受灾情况,使群众及时得到了救助。九是及时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加强对灾区饮用水、环境卫生及副食品等方面的检查和监测。截至6月14日,开展环境消毒、杀虫、灭鼠面积3696.6万平方米,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16万头(只),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搞好环境卫生,目前未发生与地震有关的传染病。十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援灾区。5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开展捐助活动,帮助和支援灾区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截至6月14日,共接到社会捐款3.76亿元,实物折价4.49亿元。十一是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这次地震灾害发生在维护稳定的特殊时期,我们在部署抗震救灾的同时,对维稳工作也毫不放松,严防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趁火打劫,制造事端。通过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澄清各种不实传言,消除恐慌心理,保持人心稳定。同时,在灾区组织民兵应急分队,一边开展抢险救灾,一边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经过全省上下广大军民特别是灾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我省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遇难人员得到妥善处理,大量救援物资陆续运抵灾区,受灾群众生活初步得到安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3.贫困地区的灾后重建

2008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甘肃省康县时指出,要把抗震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温家宝在听取陕西、甘肃两省抗震救灾工作汇报后再次强调:“在恢复重建中……把恢复重建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受灾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将贫困村重建列入“农村建设规划”。6月18日,国务院扶贫办向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三省结合本省实际,体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分步实施的要求,认真编制本省灾后重建规划。6月29日至7月1日,甘肃省扶贫办规划工作组召开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暨试点工作培训会议,制定了试点村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2008年6月至7月上旬,甘肃省扶贫办在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的指导下,通过成立试点规划工作组、开展规划培训、调查论证、规划编制等程序,分别形成了5个试点村(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康县长坝镇付坝村、成县鸡峰镇潘山村、舟曲县曲告纳乡茶坪村)的规划。规划建设项目为村级公路、村社(组)道、户路、桥、涵洞,灌溉渠道、山坪塘、灌溉蓄水池、石河堰提灌站、机沉井,供水站、人饮管道、蓄水池、人工井、人饮水窖,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石坎梯地、河堤、护坎,低压线路、变压器、入户线,村级互助资金,生产启动资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转移培训,环境健康等其他培训、农户“五改三建”等。规划范围包含国家确定的甘肃省8个重灾县,共1811个贫困村。规划目标为经过三年(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建设,受灾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主管理与自我发展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基本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标。规划实施前两年,结合农村住房建设,基本完成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第三年,力争使农业生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灾区群众自我发展信心及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群众收入及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全省贫困村当年平均水平。

甘肃省扶贫办先后成立了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甘肃省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贫困村灾后重建,灾后移民安置等方面的工作。2008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并将《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纳入其中。《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总投资156.88亿元,甘肃为52.36亿元,1811个重灾县(区)贫困村平均投入为324.53万元,人均投入3776元。2008年9月21日,汶川特大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试点村规划实施启动大会举行,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的我省5个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正式启动。按照《关于四川、甘肃、陕西省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分三批开展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工作。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执行项目技术标准,并用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动面上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通过有序管理,确保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进度和质量。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甘肃在灾后三年重建中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1年7月底,全省8个重灾县区实施7546个灾后重建项目,93.3%的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73.9%的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共完成投资达588.3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9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