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的环境和要素分析

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的环境和要素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主要存在4类要素。第1类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是创新驿站站点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最基本物质保障,其主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组分及其构成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创新驿站站点生产性基础要素和社会性基础要素。

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的环境和要素分析

创新驿站政策执行外部的整个世界都可以看成是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但是创新驿站政策与发展环境之间的正向作用、反向作用以及相互作用,所涉及的并不是环境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因而,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创新驿站站点,即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密切联系的,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影响创新驿站区域站点的技术转移行为,以及创新服务效果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对创新驿站政策执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制约和限制着创新驿站各区域站点技术转移服务活动的目标和规模,同时也为站点技术转移服务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

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由其环境要素所构成,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主要表征各创新驿站站点在一定区域内保持经济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力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环境。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为创新驿站站点直接或间接提供创新服务所必需资源,是一个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并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方面,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在物理状态上占有一定空间,在此空间区域中,除了有限点或某些表面外,函数是处处连续的;另一方面,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可以用一些定义在空间和时间坐标系上的函数进行描述,空间不同点的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动力学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运动。具体而言,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主要存在4类要素。

第1类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是创新驿站站点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最基本物质保障,其主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组分及其构成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创新驿站站点生产性基础要素和社会性基础要素。生产性基础要素具体旨在保证创新驿站站点提供创新服务基础通信能力。对于创新驿站站点技术转移服务活动而言,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通信力是创新驿站创新服务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对创新驿站站点内外信息交流便利性提高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更简便的、长距离的、快捷流动,而且使关联产业在远距离外的区域也可得到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技术信息和相关知识的生产、传播、反馈,增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了解和学习。正如Jokela(2006)、Potter、Stassijns和Roeck(2006)、Eric Chataigne(2004)等研究就指出,实现创新驿站网络化和国际化整合经营发展的基础就是要保证创新驿站具有促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的流畅网络操作系统[5][6][7]。曹辉、卞艺杰、孙武军(2010)深入探讨创新驿站的信息服务机制,同样指出,信息技术在创新驿站和技术转移关系中的完全中介作用[8]。而根据信息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创新驿站信息生态位演化状况,冯秀珍和张建坤(2010)认为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9]。因而,生产性基础要素构成主要突出信息网络的建设概况,研究选取创新驿站省域内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台/百户)和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万人)2个参数进行表征。

社会性基础要素则是涉及省域内产业环境和相关设施。满足创新需求是创新驿站发展的根本目标。创新驿站区域站点的成长和发展依赖于区域内其与产业、产业集群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产业中共性创新需求挖掘。正如Giachetti(2009)和向寿生(2010)的研究分别指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生产分布的集聚会引起区域相对市场规模、需求的同向变化,进而对创新驿站发展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形成循环累积效果[10][11]。并且,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入,以及若干重大高技术工程项目的启动,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程的加快,必将会对创新需求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可以说,高技术产业相关因素及其属性决定了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创新服务的基本面。因此,创新驿站的发展必须同省域内高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故研究选取与产业相关要素,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化,运用高新技术总产值(万元)和高新技术出口额(万元)作为参数表征绝对量变化。

第2类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其重要特征在于,在一定的区域中,环境要素分布不够均匀,但环境要素基本组分是均匀的,主要包括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所需的创新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具体来说,与传统创新服务组织相比,创新驿站站点以追求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服务实体,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服务工作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特点,创新服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而需要坚持人才为本理念,高度重视创新服务人才资源在创新驿站区域站点中促进技术转移的关键作用。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要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就需要开发、吸引、多层次各类创新服务人才群体,建立创新驿站创新服务人才库存,从而立足于一定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构成基础并将其转换为具有增值性的创新服务人力资本。因此,在生产诸要素中,创新人力资源对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成长较为关键,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创新驿站政策效果实现的重要保证,研究选取R&D研究人员(人)和科技服务从业人员(人)为参数表征创新服务人才储备与素质。

并且,创新驿站站点成长与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转移与扩散基础之上的,或者说,科技资源是创新驿站站点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资源对创新驿站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多样性拓宽了创新服务范围,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功率,对促进创新驿站政策效果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创新驿站创新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转移的良性循环。当前在中国创新驱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创新驿站站点高效率运行需要依托科技成果势能,进而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脱离科技成果存量的支撑,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成长和发展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技术专利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技术合同的标准化为创新驿站区域站点促进技术转移提供保护,加强了技术壁垒,提高了进入该领域的难度系数。技术市场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技术市场提供了一种技术资源配置机制,创新驿站区域站点需要借助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将技术与企业、技术与金融相融合,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和数量同时制约着创新驿站的成长和发展。因而,在研究中,借鉴Albors、Sweeney和Hidalgo(2005)评价创新驿站技术转移相关指标选取标准[12],采用技术市场中技术合同总量(项)和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万元)表征创新驿站潜在成果社会化规模,并选取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项/万人)和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数(项)2个参数检测省域内科技成果的存量和质量。(www.xing528.com)

第3类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其重要特征在于,在全球尺度下,环境要素分布基本均匀;而在区域尺度下,环境要素基本组分与下垫面结构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提供创新服务所需的经济和科技投入,以及科技政策条件。具体而言,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各种经济要素的聚集程度,创新驿站站点发展所需经济资源是指所处省域经济总量、特征和形式。创新驿站区域站点的成长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区域市场结构中,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创新驿站有着不同的影响,并且优越的基础经济条件可有效聚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高效的生产要素靠市场配置进一步加快创新驿站站点发展速度。

正如Akcay、Soylemez(2009)和Gecas(2002)研究指出,相对于人口结构,国家经济状况制约着创新驿站在科学领域和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13][14]。因此,经济状况就成为评价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的主要参数之一。在指标选取研究中,Roxas、Piroli和Sorrentino(2011)主要采用宏观经济指标。如,区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研发支出强度以及显示性地区总创新指数等,对不同创新驿站之间效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外部因素的影响[15]。同样的,Albors、Sweeney和Hidalgo(2005)运用宏观经济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率[16]。因而,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研究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亿元)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3个参数表征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发展的经济条件。

然而,除推介的科技成果质量影响外,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要实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仍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通过融资实现创新产品社会化,从而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此外,创新驿站所提供的创新服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要有效应对这两种不确定性,需要依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科技投入在集聚和激活各类创新资源上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17],正如Watson、Diaz和Szkatula(2001)指出,即使建立起成熟专业的创新驿站网络,并有效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创新驿站网络和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仍需科技资金支持[18]。因而,研究选取R&D经费支出总额(万元)和年度增量,以及企业R&D经费总支出(万元)3个参数表征科技资金条件。

并且,创新的各个层面上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正如刘会武、王树海(2010)、赵慕兰、张键宁、邵翔(2007)、任东澜和袁庆(2009)等学者研究指出,保证创新驿站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有利于中国创新驿站在组织协调和承载技术转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9][20][21]。创新驿站是在既定体制条件下,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与资助作用中形成站点的多边合作体系,创新驿站政策网络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推动和实现创新主体间的技术转移。创新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和推动创新的扩散,它决定区域科技创新的具体行为步骤和程序,不同的政策体系对创新驿站运行产生的影响也会大不一样。作为政府调节和干预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常常可以降低技术交易的成本、提高技术交易的预期利润,故地方财政政策也成为推动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技术转移的外部动力因素之一。因而,研究选取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万元)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增幅衡量政策支持的效率和效果。

第4类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其主要表征制约着创新驿站创新服务提供,以及创新驿站站点成长和发展的社会资本条件,包括创新服务中介、高校、科研机构的规模和分布,它是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创新服务效果实现的主要环境条件。创新驿站处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创新驿站的成长和发展是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依赖于创新驿站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或者说,创新驿站站点发展是建立在协同合作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技术转移是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成长的动力源泉。

具体来说,现代高等学校拥有不可多得的优质科技资源,具有人才、知识、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优势[22],凭借着知识创新的高势能,现代高等学校成为创新驿站未来发展动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组织和整合高校优秀科技资源,并使之与创新驿站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进创新驿站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创新型社会建设服务,才能有利于深入推进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工作。并且,研发机构具有优良的研发实力,拥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其优良的研发环境,较好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高级人才比重较高。凭借着自身的研发条件,研发机构与当地联系较为密切,拥有较多的供应商和代理商,与当地企业、高校合作较为频繁,进而为省域内创新驿站创新服务活动提供了优越的运行条件。此外,创新驿站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并整合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驿站和各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的要素禀赋、发展阶段等层面差异,就天然地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结构。总之,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服务中介等社会创新资源直接影响着创新驿站站点技术创新活动的数量、频率和水平,同时良好的研发合作与沟通是创新驿站区域站点技术转移与扩散的基础,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是创新驿站站点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集成效应,减少创新驿站的成长风险,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所依赖的关键要素。因而,研究选取省域高等学校数量(个),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家)以及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数量(家)3个参数表征区域内创新服务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