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种子市场概况及企业竞争

中国种子市场概况及企业竞争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市场,2007年种子市场销售额约在300亿元,2009年约为418亿元,2013年达到了668亿元。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种业企业,如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屯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从行业种子结构来看,中国农业种子市场潜在容量约为900亿元。

中国种子市场概况及企业竞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市场,2007年种子市场销售额约在300亿元,2009年约为418亿元,2013年达到了668亿元。随着我国种子市场的开放,种子经营异常活跃。农业种子企业总量由2010年的8700多家减少到了2013年的5200多家,减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6家,增幅近2倍,但仅占种子企业总量的2.03%;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的30%以上。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种业企业,如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屯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

从行业种子结构来看,中国农业种子市场潜在容量约为900亿元。水稻种子约占总体市场规模的21%,玉米种子占33%,白菜种子占31%,棉花种子占8%,油菜种子占3%,瓜果及其他种子占4%。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自主创新和生产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十二五”期间共育成粮食和经济作物新品种370多个,为粮食产量“十连增”奠定基础。我国培育了一大批单产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的优质香稻品种占国内高档香米市场70%以上,打破了国外品种在高档米市场上的垄断;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济麦22,占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2%;培育的一系列玉米新品种,在黄淮海等地区多次创造了大面积高产纪录。

(一)种子行业的特征

1.季节性强

作为农产品,种子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生产周期为一年。但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能产出种子,即在每个生产周期内种子生产有不连续性。

提示 一般农民在播种前才会购买种子,因此,种子公司当年销售的种子需要提前一年安排生产。

2.地域限制性大

种子生长受气候条件限制,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表现出优秀的品质特征。种子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利用特定条件、采用特定技术、按特定程序进行生产。

提示 种子投入使用后,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不同地区适用的种子也会有所差别。

3.需求价格弹性低,供给价格弹性高

种子是一种典型的缺乏价格弹性的必需品,即种子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播种量几乎没有影响,农民不会因为价格低就会多买种子。种子供给的价格弹性却较高,种子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无法即时生产,必须提前一年生产。

提示 如果遇到种子生产量不足或自然灾害减产的年份,种子的价格会较高。

4.质量指标较复杂

种子的某些质量指标如净度、发芽率、水分等可及时检测,纯度等却无法及时检测,只有播种后,在实际生长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检验。另外,种子的实际田间表现除了与种子本身的质量相关外,还与自然气候、田间管理、生态适应性等有关。

5.种子研发周期长、投入大

种子研发是农业产业链条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环,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一般一个种子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通过审定,再推向市场,需5~8年。种子新品种进入市场后,从产品介绍期到成长阶段需2~3年,资金投入量大。

(二)种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计划失控,经营风险加大

农作物种子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利用特定的条件,采用特定的技术进行生产,生产的种子必须在特定的地域按照特定程序投入使用。种子生长周期长,市场需求弹性小,贮藏时间和使用期限短,销售季节性强,成本高,所以种子生产和经营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周密计划和有序流通,才能产生巨大效益。

提示 近年来,由于种子市场的开放,形成多头搞经营,计划失控,加上气候多变,种子的丰歉预测难度加大。我国种子市场经常出现产量过多和过少的年份,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常常降临种子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销售网点过多,不当竞争激烈

总体而言,我国种子公司仍处于过度竞争(无序和无效竞争)和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种子委托业务不规范,少数种子经营单位为了抢占市场,对被委托单位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诚信度、销售区域等条件不进行考察就委托。被委托的经营户以个体户为主,无任何资格限制,经营网点过多过滥,结果造成了管理失控,使种子市场经营秩序较为混乱。种子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在种子稍微减产的年份,人为制造紧张气氛,竞相抬价;种子产量略有过多的年份又互相压价,导致恶性竞争。(www.xing528.com)

提示 种子生产和经营档案不完备,个别企业未经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同意就擅自生产和经营种子,导致种子质量不合格、包装不规范。一些不法商人拆包后偷换种子,掺杂使假,坑农害农,牟取暴利。

另外,由于国家、省、地(市)三级均有品种审定权,使目前审定的品种过多,但突破性品种少,缺乏必要的多样性和专用性。在育种和经营策略上,偏重于高产品种的育繁和推广,忽视优质品种的选育与开发,更不重视种子生产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导致生产种子成本较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提示 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公司不遵守试验和示范程序,超范围推广未经审定或审定不合格的种子品种,甚至有人不顾知识产权保护,剽窃他人成果等。

3.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行业分散,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但因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这就使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提示 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没有新品种,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三)发展对策

1.坚持依法治种

种子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力促进了国内种子产业走向世界,我们必须逐渐与国际惯例和准则接轨,消除各种技术壁垒,建立健全包括创新激励、行业标准、法规体系、监管机制等在内的种子产业管理体制。通过消除人为壁垒和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培育具有公平竞争条件的种子市场环境。日前,许多种子管理法规与产业发展政策已经出台,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提示 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子产业重组、种子市场培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做法,逐步改善种子产业投资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种业国际竞争能力

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即“育、繁、推(销)”一体化战略、精品名牌战略、依法治种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切实推进我国种子产业化。要吸引工商企业资本向种子产业流动,促进工商企业与种子产业组织之间相互兼并,实现资产重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放弃对国有种子公司的所有权,对国有种子公司进行彻底改制,加快重组与联合或实行股份制改造,将种子公司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锻造一批大型种子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企业完全按市场的自然法则决定生产经营方针,提高企业在国际种子市场上的竞争力。

3.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农业生产以增产实现增收的时代已经结束,真正进入按质论价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实际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尽快聚集一大批高、中、初级优秀的科技人才进行育种攻关。通过引进新种质资源和新技术,加快品种的创新速度,依靠法律和科技创新来保护品种权益。通过品种转让、产权买断、委托研究、合作育种、联合开发、合资联营等方式来研发种业新品种。

提示 利用“终结基因”技术,即对转基因种子进行药物处理,使其第二代出现不育,来保护品种产权。对繁殖系数大、品种产权保护难、经营利润低、社会效益大的常规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政府部门可以作为公益事业来抓,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完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行业自律是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探索行业组织的形式、职能和运转方式,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种子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的体系和机制。这既是做大做强我国种子产业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提示 今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成为企业间相互约束的纽带。

5.不断兼并重组,重新形成市场格局

中国种业正处在一个不断集中、快速发展的变革时代,大兼并、大改组、大联合、大发展将成为主流,最后可能只有十几或几十家种业集团公司称霸于中国种业市场,最终达到种子产业格局的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领域国际化、“育、繁、推(销)”一体化、市场竞争有序化。

提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加快《种子法》实施,建立和完善我国种子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仍应做好国家种子的储备工作,不仅可以满足自然灾害时的用种要求,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在种子市场无序竞争时,又能调控市场,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国民经济健康、持久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