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丰收悖论?——揭秘价格弹性

如何解决丰收悖论?——揭秘价格弹性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称为“丰收悖论”。相反,有的商品价格则缺乏弹性,如食品、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当丰收时,粮食的供给增加,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由于粮食的价格弹性很小,消费者对于小麦、玉米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破解丰收悖论,防止“谷贱伤农”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紧迫课题。

如何解决丰收悖论?——揭秘价格弹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季早早到来,春雨滋润了成长中的秧苗,阳光灿烂的秋季使得农作物收割顺利,并运往市场。这是风调雨顺的一年,也是满载而归大丰收的一年。农民们当然很高兴,丰收的年景往往意味着丰厚的回报。可是到了年终,当农民琼斯一家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计算一年的收入时,他们吃惊地发现:收入不但没有增加,相反还减少了,而且这还不是他一家的单个现象,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了相同的一幕。这甚至包括了远隔万里的中国农民,作家叶圣陶在近一个世纪以前记录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中,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也在同样地上演。

农业丰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确实有点不可思议。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称为“丰收悖论”。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

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发现不同的商品在价格变动幅度相等的情况下,其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反应程度大小不一。正如粗细不一的橡皮筋在相同拉力的作用下,伸缩程度不一那样,经济学家借用物理学上“弹性”的概念,将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之间的关系称为价格弹性。

不同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差非常大。有的商品,价格略有变动,其需求量或供给量便大幅度增减。如出国旅游、高档烟酒等商品价格富有弹性,像飞天茅台酒现今官方单瓶定价为1499元,尽管价格已经不便宜了,但在市场上却还是供不应求,零售价随之扶摇直上,最高一度涨到3000多元。为了理顺和完善营销体制,打击销售环节层层加价等不良现象,2019年10月,茅台酒首次面向苏宁、天猫这样的综合类电商渠道,以官方直销价放量投放市场,结果1分钟内被抢购一空。有的客户早早地守在电脑前,在预定的第一时间点击加入购物车,填完收货地址正准备下单付款,屏幕上跳出一行提示:该商品已售完。茅台高昂的销售价格平时压抑了许多人的消费需求,对于“好这一口”的人来说,不是不愿买,而是买不起,一旦价格降了下来,这些潜在消费者立刻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抢购者。

相反,有的商品价格则缺乏弹性,如食品、燃料生活必需品。像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粮食,一日三餐既不会少也不会多,人们的消费量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它的消费对价格变动是不敏感的。比如小麦1元钱1斤时,你能吃2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吃3个。

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当丰收时,粮食的供给增加,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由于粮食的价格弹性很小,消费者对于小麦、玉米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尽管卖出的粮食比往年多了,但粮价下降给农民售粮带来的损失会大于丰收后多卖了粮食所带来的收入。也就是说,粮食收成好时,农民的总收入反倒因为丰收而减少了。

我国近些年一些重要产粮区,农民屡屡陷入这种增产不增收的“悖论”之中。辛辛苦苦劳作下来,好不容易大丰收,却出现了大量农副产品推销不出去,最后被迫挥泪大甩卖甚至出现产品直接烂在田间地头的现象。从水稻到小麦,从蔬菜水果,几乎挨个点名,无一幸免。面对市场变幻莫测的风险,农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终只能哀叹为什么受伤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经济的自然规律在作怪,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谷贱伤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仓廪实,天下安”的说法,保障老百姓基本口粮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这么多年来,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粮食市场供应总体保持充裕,当前我国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尽管也有一些进口谷物,但是谷物的进口主要是为了调节品种余缺。

在牢牢守住底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粮食差价越来越大,农业面临双重挤压,粮食安全挑战更为严峻。像这次新冠疫情初始蔓延的时候,一些传统的粮食大国开始惜售自己的粮食,立刻出现连锁反应,引起了国内少数居民的恐慌,一时间部分地区出现了非理性抢购粮食的风潮。民以食为天,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稳定,来不得半点疏忽,但农业又是个比较容易受到伤害的产业,“谷贱伤农”现象如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会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安全最终也得不到保证。破解丰收悖论,防止“谷贱伤农”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紧迫课题。

需要强调的是,丰收悖论尽管是从一定的前提条件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增产了,农民增收必然是不可能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避免“流汗又流泪”的悲情故事一再上演,我们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经济学分析,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创新思路,积极探寻扶持农业发展的各种办法,力求做到农民增产又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www.xing528.com)

要使农民增产增收,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改变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增大其需求弹性。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单一,它的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小。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粮食等农产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抓好对粮食的深度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从而扩大市场销路,降低市场风险。实践证明,产业链条拓展得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

农业产业化既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产业化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最直观的对比就是田间地头的一斤稻谷和超市里的一斤米,售卖价格大不一样。农民仅靠卖粮食、卖初级产品,增收潜力有限。而原始的农产品,经过农业产业化,质量精益求精,品种花样迭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满足,并且生产的“迂回曲折”还为农民带来了富足和繁荣。

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上,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每增加一个环节,都可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附加值。比如现在全民都提倡环保,市场上最流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食品,于是就有企业灵机一动,用玉米叶和玉米芯做成杯子、一次性餐盒,这些绿色产品既不污染环境,用过以后还可以拿去喂猪,其市场发展前景一致看好。还比如,田地里丰收了黄豆,原生态的黄豆恐怕爱吃的人不多,价格也不高,但黄豆可磨成豆腐,豆腐又制成腐乳,随着工序的增加,生产链条的延伸,极普通的黄豆,鸟枪换炮般地变成了各式美味佳肴,附加值也成倍地增加。这就像网上一个段子戏言的那样: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以黄豆为原材料可制作的食物太多了,在黄豆生产链条不断延伸的过程中,农民的生产稳定了,收入有了保障,居民饱了口福,大家皆大欢喜、共同受益。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功效,就是能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我们常说,农业是弱质产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比起其他产品,粮食的市场风险尤其大,就像前面所说的,粮食的需求比较稳定,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小,因而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可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媒体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新闻,有着170万亩耕地面积的襄阳市襄州区是鄂西北粮油集散地,粮食产能稳定在27亿斤以上,这么巨大的粮食产能怎样才能转换成更大的经济效益?该区的主打思路就是将粮食加工成休闲食品。近年来在网络销售的神助攻下,襄州区双沟镇生产的双沟锅巴已成为休闲食品中的网红爆款,由以往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全国各地超市都有销售。据测算,1斤粮食通过加工,可以生产出1.15斤锅巴,1斤锅巴的市场售价为15元,这个价钱大致是1斤粮食的15倍,这一转化,让粮食几乎原地不动增值十几倍。锅巴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本地粮食转化,粮食多了可以送进工厂做锅巴,无形中增加了粮食的需求弹性。

这样当粮食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用更多的粮食加工成锅巴和其他食品,既开辟了粮食的销路,又因需求增加稳住了粮食价格。在粮食供应出现缺口、价格上涨时,人们则会压缩各种加工的粮食需求,优先用于解决温饱,既缓解了粮食短缺,又因需求减少抑制了价格暴涨。如此这般,市场风险分散到了整个产业链上,对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稳定粮价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也是顺应当前居民消费向小康化转变的客观要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参照物。“贫穷生活想吃肉,小康生活爱喝粥”,这是高悬在一家粥铺的宣传语,反映了“与食俱进”的风趣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我们早已过了吃糠咽菜的阶段,粮食消费已由满足数量为主的温饱型,向以多样化、优质化为特征的小康型过渡。现在的老百姓口味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讲究品牌,越来越追求健康、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

大米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近年来,为迎合部分消费者的高端需求,市面上各种免淘米、生态米、富硒米、水晶米等“概念米”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普通大米几元一斤,但这些米的价格比普通大米翻了倍或者是几倍,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元一斤。比如富硒米,相较于普通大米而言,富硒米的营养价值当然更高。硒元素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所以富硒米上市后,销路非常好。商家给消费者推送的心理暗示就是花一般的钱只是买米,而花大价钱还能买心安和尊贵感,值了!

当前市场上各种“概念米”的走俏,内中既有商家以“营养健康”为营销宣传的噱头,更表明了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升级需求。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开发出更多的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实现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供给,加快农业粮食供给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转变,如此这般,农民必将从中尝到增产又增收的甜头,丰收悖论当可破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