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以稀为贵:揭秘价格的决定机制

物以稀为贵:揭秘价格的决定机制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钻石与水的悖论,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中国俗语“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经济学里,“物以稀为贵”是与供给、需求及价值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均衡价格是对买卖双方来说均为最好的价格!爱尔里奇认为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会越来越少,其价格自然会大幅度飙升,而西蒙认为价格上涨至一定阶段,自然会产生替代品,抑制价格的继续攀升,长时间看,其价格可能还会下降。

物以稀为贵:揭秘价格的决定机制

清代野记》一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个“蠢仆食黄瓜”的故事。一个南方人在寒冬腊月期间去北京参加考试,身边带了一个仆人,主人手头不宽裕,就带着仆人去前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饭。主人知道北京物价贵,叮嘱仆人,北京可不比家乡,千万别乱点菜。等主人仆人都吃完了,伙计递上账单,主人一看就傻眼了。自己只是吃点家常菜,账单上竟然要五十吊钱。他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把伙计和仆人叫上来仔细核对。

仆人委屈地说,我知道北京东西贵,没敢乱点,只吃了四小盘黄瓜。伙计问,你知道新春时候北京的黄瓜多少钱一根吗?仆人壮着胆子说,三文一根差不多了吧。伙计冷笑说,那是夏天京城的价,现在冬天的时价是十吊钱一小盘。仆人吓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个价卖得跟燕窝鱼翅一样贵。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清代,缺乏把黄瓜从南方运过来的便捷的运输方式,当时的物品运输大概还停留在杨贵妃吃荔枝时快马传送的水平,另外当时的温室栽种成本也太高,仆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点了市面上极其稀罕的黄瓜,自然要付出更多铜板。

同理,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他的巨著《国富论》中曾经讲到过一个类似的经典案例——钻石与水的悖论。众所周知,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就供给面来说,水的数量非常大,除了荒漠干旱地区,地球上几乎处处都有水,随处可见;而钻石呢,是蕴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须经过长时间与适当的条件才能产生,供给非常地少。

对此,亚当·斯密指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钻石与水的悖论,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中国俗语“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经济学里,“物以稀为贵”是与供给、需求及价值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市场上一件商品的价格除了由价值决定外,又常常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层面。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引用了无名氏的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学中的根本性作用。

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假如一个人很有钱,买得起高档时装,但他对时装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他就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另一个人,很喜欢时装,也想买,但又没有支付能力,他同样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只有主观上有买时装的欲望,客观上又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构成对时装的需求。供给是与需求对称的一面。我们常提到市场,市场是由买方和卖方构成的,只有买方或者只有卖方,交易不会发生,市场就名存实亡。这里的买方就是需求方,卖方就是供给方。供给实际上就是提供商品,这些商品包括机器、石油大米、飞机、衣服等各种可以交易的东西。

价格机制市场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通常都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的,价格被称为市场经济的信号灯,是市场各微观主体做出经济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市场上供不应求,说明商品价格偏低,市场力量会使价格上升;供大于求,说明商品价格偏高,市场力量会使价格下降,价格正确地反映着商品的相对稀缺性。所谓市场均衡是指由于需求和供给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某一市场价格下需求和供给的数量相等,此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对买卖双方来说均为最好的价格!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对买方自然不利,而卖方就会有积压,也不利;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利润减少,对卖方自然不利,但买方也买不到,也不利。只有当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买卖双方的利益才达到了最大化。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分离,商品生产者之间和经营者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因素的存在又不可避免地会使商品的交换出现时而供大于求、时而供小于求,很难甚至不可能求得平衡。

明白了价值规律运作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对许多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朱利安·西蒙斯坦福大学保罗·爱尔里奇两位教授在人类发展前途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悲观的爱尔里奇认为,人口爆炸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使得人类前景非常暗淡,而乐观的西蒙则认为,技术进步及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会解决所有问题,人类前途将越来越美好。两人在互不服气、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决定赌一把,让未来事实做评判,赌的内容就是石油、煤炭及各种矿石的价格是否会持续上涨。爱尔里奇认为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会越来越少,其价格自然会大幅度飙升,而西蒙认为价格上涨至一定阶段,自然会产生替代品,抑制价格的继续攀升,长时间看,其价格可能还会下降。两人于是选定了5种金属:铬、铜、镍、锡和钨,以1980年9月29日的金属价格为准,各自买入1000美元的等量金属(每种金属200美元),约定到1990年9月29日,5种金属价格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如果上涨了,悲观派的爱尔里奇就胜了,西蒙必须把总差价支付给爱尔里奇,反之则是爱尔里奇把总差价支付给西蒙。漫长的10年过去了,1990年答案终于揭晓,5种金属价格无一例外地下跌,爱尔里奇输了,最后不得不把将近6万美元的差价交给了西蒙。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它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不断调节,实现供需平衡,但两位教授打赌的这5种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色金属,为什么在越来越短缺时,其价格不升反降呢?原因就在于高昂的价格刺激了人们不断开发它们的替代品,从而使得相关供应不是越来越短缺,而是不断增加。例如,铜和锡曾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器皿,但二者价格上涨后,廉价的塑料制品就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地应用。同样,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的铜铝价格不断上涨,也刺激人们开发出以沙子为原料的光导纤维,所以两位教授的打赌趣事恰恰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价值规律运作中“物以稀为贵”的事实。(www.xing528.com)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南方的卷心菜到了北京便“物以稀为贵”,而且还要用一根红绳子套牢,美其名曰“龙舌兰”。总之越是稀少越是宝。“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已被聪明的商家广泛运用到商战,并冠以“饥饿营销”法的称呼。俗话说,饥不择食。对于一个饥饿至极的人来说,一个又硬又冷的粗面馒头也会被视为第一美味。这一简单的常识,被西方经济学者定义为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所购得的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所固有的属性,由其物理化学性质决定。而效用则是消费者的满足感,是一个心理概念,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观性。

商家运用“饥饿营销”法常见的手法便是人为地制造短缺,即采用限量生产或限量销售的手段,故意在市场上制造供不应求现象。其目的无非是利用“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法则,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百多年前,只能在印度河流域和巴西丛林中找得到少量钻石。那个时候,钻石和其他宝石一样,只不过是稀有装饰品。然而,1840年,南非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算。既然出产量这么大,说明市场供给量要增加,价格应该开始走低了!这个时候,钻石开发商挖空心思把世界各地的钻石开采权垄断在自己的手中,商家们联合在一起,对钻石的开采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只要产量低,哪怕存量再多,在市场上也是稀缺的!就是说在供给这一侧商家严把出口闸门,讲求细水长流。

同时在需求这一侧,因为钻石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起作用的地方并不多,单价虽然高,但是也架不住想买的人太少。商人们就想了个办法,要赋予它一个价值来增加市场购买量,他们灵机一动开始炒作概念,把钻石跟爱情结合在一起,通过明星代言广而告之:求婚要用钻戒!那象征着你们彼此间永恒的爱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通过这个办法把这个原本无甚作用的石头硬是变成了象征爱情的宝石,并长盛不衰地营销至今。这就是非常成功的“饥饿营销”法在商业活动中应用的案例。

在经济理论中,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物以稀为贵”则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类“稀有”商品不适用于价值规律作用的范畴,它们是“物以稀为贵”的另类表现。

这主要是指一些不能再生产的稀有特殊商品,如: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其价格都很高,并且价格基本都是“与时俱增”,只升不降,完全背离商品本来的价值。怎样看待这些稀有特殊商品的交换呢?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适用范围是能够不断地再生产出大量的商品进行交换。不断再生产的商品,它可以通过商品供求数量的不断增多去影响商品交换的价格,使商品价格回归,靠近价值这个中心,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而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都是不能再生产的商品,它们“供”的数量不会随着“求”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甚至还会与时俱减),这样就不能通过供应数量的增加去抑制价格的上涨,而使其回归靠近价值这个中心,所以出现了价格只升不降的特殊现象。

比如藏书一向为文人雅士所好,尤其是宋元版本,以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等特点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但由于古籍善本是纸质品,容易损毁,存世量的稀少、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性决定了古籍善本是永远的热点。其上涨空间不可预想,收藏界甚至有所谓“一页宋版纸,黄金十六两”的定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这些稀有特殊商品的交换不是商品价值规律研究的范畴,不适用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如果说古籍善本被许多人狂热地追逐收藏还好理解一点的话,还有一种另类现象则让人有些费解,如错版钱币之类物品在市场上拍卖的价格都非常高,而且是错版币的“错误”所在,决定了其价值所在,越是稀缺、罕见的错误,错版币的升值空间也就越大。错版币是指在印刷过程中出现差错的真币,它们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瑕疵品,虽然这些东西在物品价值上没有多大用处,在美学上也缺乏吸引力,但一直是民间收藏市场的抢手货。如果一定要对这个现象原因作个解释,那只能说是由于量少,甚至是绝版而造成“物以稀为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