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贫困人口的分布及环境条件分析

甘肃省贫困人口的分布及环境条件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有58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被纳入四省藏区的是甘南州的8个县市以及武威市的天祝县。

甘肃省贫困人口的分布及环境条件分析

一、甘肃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加上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等三个地区,被确定是扶贫攻坚主战场。甘肃省有58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40个县市区被纳入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分别是兰州市的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市的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天水市除秦州区外的其他6县区,武威市的古浪县,平凉市的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静宁县,庆阳市除西峰区外的其他7县区,定西市的7个县区,临夏州的8个县市。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区为陇南市的9个县区。被纳入四省藏区的是甘南州的8个县市以及武威市的天祝县。另有17个插花贫困县区,具体包括瓜州县、玉门市、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肃南县、甘州区、民勤县、凉州区、永昌县、七里河区、白银区、平川区、华亭县、崇信县、西峰区、秦州区,[23]几乎覆盖甘肃所有的县区。可见,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省统计局确定我省2013年底行政村总数为16079个,58个片区县行政村总数为12955个,17个插花县行政村总数为2581个,其他非贫困县(市、区)行政村总数为543个。我省贫困村总数规模为622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8%,其中58个片区县贫困村总数为5830个,占片区县行政村总数的45%;17个插花县贫困村总数为390个,占插花县行政村总数的15%。具体见表5-8和5-9:

表5-8 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贫困村规模分解表[24]

表5-9 17个插花型贫困村规模分解表[25]

甘肃省2013年贫困人口为552万人,其中六盘山片区392.89万人,秦巴山区83.94万人,藏区22.75万人,17个插花县47.98万人。按市州来分,具体见表5-10:

表5-10 甘肃省2013年贫困人口及脱贫人口规模分解表(单位:万人)[26]

贫困人口分布特点。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境内戈壁、沙漠、盆地、高山、平川等地形都有分布,山脉相互交错,海拔悬殊较大,属于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貌。地形的多样使得贫困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趋势,从区域来看,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甘南高原、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包括甘肃中部和东部),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地地区分布较少。具体来说,陇南片(陇南、天水、甘南)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占全省的35.84%;中部片(兰州、定西、临夏、白银)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占全省的33.8%;东部片(平凉、庆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占全省的23.39%;河西片(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占全省的6.97%(图5-2)。[27]

图5-2 2006甘肃贫困人口分布图

二、六盘山区

六盘山区在历史上被称为“陇中”、“陇右”、“陇西”,是甘肃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位于北纬34°-37°,东经103°-108°。气候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在5~10℃,无霜期在150~200天。年均降水量200~500毫米,由南向北迅速递减,降水变率大。境内蒸发量高,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2~3倍,有些地方达到6倍。这里东临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连河西走廊,南靠陇南山区和甘南草原。面积1.06亿亩,占全省的16%,其中耕地面积2053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9%。有农业人口605万,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31%。

属于六盘山片区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是传统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洋芋、荞麦糜子、谷子、玉米大麻等。本地区大部分地方属于黄土高原地貌,海拔1500米左右。[28]这里干旱少雨,水源匮乏,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再加上交通闭塞等因素,几百年来,当地群众过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日子,农业生产效率非常低下。缺衣少食,造成许多百姓处于半饥饿半干渴的状态。以定西市为代表,来当地考察的外国专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定西“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解决当地群众的困难。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政治运动的干扰,一直到80年代,当地的贫困面貌并未得到扭转。如在20世纪70年代,定西农民年年都靠国家救济粮度日,“穿的是黄军装,吃的是救济粮”,这就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每逢旱灾,就会出现乞讨大军,甚至扒火车外出乞讨,严重影响陇海线铁路交通。

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部干旱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农村用电、通信设施等,严重制约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经济发展。如现有乡村级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致使部分边远山区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等运输困难。大多数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少,抗旱防洪成本高,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边远山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滞后,贫困群众就医和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还有近8.3万户农村危房急需改造等等。

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优势产业促农增收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出率低。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种植业养殖业不同程度存在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农民持续增收乏力。龙头企业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开发和经营还处于低层次运作、低水平发展阶段。[29]根据国家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3年定西市小康实现程度只有60.7%,比全省低7.9个百分点,5大类39项监测指标中还有人均GDP、城镇人口比重等16项评价值在50%以下,小康进程需年均提高6.5%。

三、秦巴山区(陇南山区)

甘肃省被纳入秦巴山区的贫困地区主要是陇南市所属的各县区,又被称为陇南山区。陇南山区的东、南两面分别与陕西、四川省接壤,西邻甘南高原,具体界限为洮河谷底、宕昌岷江谷底、两河口、两水镇、石鸡坝至甘川省界一线。北邻黄土高原,以渭源麻家集、会川、陇西雪山、漳县四族、武山滩歌、四门、甘谷武家河、天水铁炉一线及麟河、渭河谷地南缘为界。

陇南山区由两大山系——秦岭山系和岷山山系的各一部分组成。在地质构造上也包括两个褶皱系,即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的秦岭褶皱系和滇藏地槽褶皱区的松潘甘孜褶皱系的各一部分。

陇南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大部分与陕西省秦岭山地属于同一个自然单元,按地理构造可分为北秦岭山地、南秦岭山地和陇南南部山谷3个地区。全区峡谷幽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遍布悬崖峭壁,为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陇南山地多断裂、褶皱,地势起伏大,海拔最低550米,最高到4187米,相对海拔达3637米。坡度较陡,有一半以上的山坡坡度大于25°,中南部的武都、文县、康县等地山坡的坡度大多在35~60°,这一状况加上强降雨,十分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陇南山区溪流纵横,汇聚成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四大水系,年径流量267亿立方米,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山体高大陡峭,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高山寒冷多雨,河谷温暖少雨。其南部文县、康县境内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水热综合条件较佳[30]。6个贫困县均属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www.xing528.com)

由于山高坡陡,陇南山区的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生态承受能力比较脆弱。6个贫困县土地总面积为22064.33平方千米,适宜耕种的土地23.44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62%;耕地中,山地占92%以上,川地不足8%。在人口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人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则加大土地的盲目垦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导致土壤板结、肥力锐减和环境污染;而土地的盲目垦殖则必然加剧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使土层渐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尤其是35°以上陡坡耕地,其耕作层以平均每年3cm左右的速度被侵蚀,陇南降水量大,且多强降雨,水的流速大、冲刷力强,致使土体母质裸露,土地向贫瘠化、薄化、砾化、岩化发展,出现了“石漠化”现象。其结果是耕地越来越少,作物产量越来越低。陇南山区贫困地区庞大的人口给有限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31]

陇南市先天的山地多、平川少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人均耕地面积小,而现有耕地中仅有19%为水浇地,其余均为山地。中低产田占耕地比重大,粮食压力始终压在当地人们的肩上。还有一部分地区是旱、涝、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脆弱,一方水土甚至养活不了一方人。这些地方的贫困主要是由自然的不可抗力所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阻碍经济增长,制约社会发展,致使贫困地区长期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多是历史原因或资源、能力的束缚。

陇南山区社会系统封闭,经济结构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六个贫困县都位于地貌结构与土地类型较复杂的山区,由于劣势区位条件的限制,各自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社会系统,在经济地理位置上拉开了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距离,使得区外经济、文化以及现代文明的辐射难以对其产生明显的冲击效应,区内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交通落后与信息不通畅,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区域间的交往。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民仍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呈现出典型的传统型、单一性农业经济模式,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传统畜牧业为辅、多种经营发展不足、非农产业起步较晚的产业结构布局。地理位置的偏远与经济的封闭性结合在一起,导致了该地区长期摘不掉贫困的帽子。

四、民族地区(甘南、临夏)

(一)甘肃民族地方贫困人口的分布

甘肃民族地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加重要,原因很简单,民族地区的贫困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民族地区的人们长期贫穷,就会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容易滋生社会矛盾,影响稳定大局。以2011年数据计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占甘肃全省贫困人口的17.29%,但是就民族地区而言,这一问题决不可轻视。

表5-11 2011年甘肃省贫困状况

(《甘肃省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核算结果》,2011年)

由表5-11可以看到,甘肃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民族地区农村总人口的51%,也就是说民族地区的农村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甘肃民族地区21个民族县中,有14个被列为国家贫困县,占民族县总数的66.67%,占甘肃省贫困县总数(43个)的32.56%。贫困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县有5个。

(二)属于四省藏区的甘南和天祝

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之一,地处甘肃河东地区的西南部,位于北纬33°06′-36°10′,东经100°46′-104°44′。西邻青海省,南接四川省,东部逐渐向陇南山地过渡;北连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两者之间有清晰的地貌界限。国土面积这3.8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47%。

甘南高原地面势主要向北倾斜,南部海拔3500~3600米,中部3200~3300米,北部在3000米左右,北部和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则不足2000米。秦岭地槽褶皱系西延部分在高原上形成了许多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高山,它们彼此相距40~60千米,相对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坡度一般不甚陡,其间的高原面切割微弱,地势起伏小,保持着辽阔宽广的外貌。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东部的高山峡谷区、中部高原区、西部山原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迭山主峰,海拔4920米,最低点为白龙江谷地,海拔1173米。大部地区气候严寒,湿润多雪,只有迭部、舟曲等个别地方气候属暖温带。具体情况是,全区气温以玛曲县为最低点,向东逐渐增高。年降水量一般400~800mm。全区受高寒和大陆性气候影响,年无霜日在280~340天。霜冻期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地方,甚至部分地方无绝对无霜期。因此,农作物生长期短,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生长。[32]甘南州天然林资源相对丰富,是甘肃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0%,蓄积占全省蓄积的45%,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大夏河、洮河流域。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东端南麓,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6°31′-37°55′,东经102°07′-103°46′。东临景泰县、南靠永登县、西与青海省乐都县、互助县、门源县相连,北邻武威市凉州区和古浪县,西北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天祝县境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祁连山的冷龙岭东延之山构成了天祝地形的基本格架。5000米以下,35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数十座。天祝县以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乌鞘岭以南为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较温和湿润。乌鞘岭以北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强,多风沙。由于气候类型复杂,特别是小区域气候多变复杂,常发生雷雨冰霜及干旱、洪涝、风雪等自然灾害。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西南面。地处北纬34°57′-36°12′,东经102°41′-103°40′。东临洮河与定西市接壤,西依积石山与青海相连,南有天子山与甘南州为邻,北濒湟水与兰州市相望。

临夏州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境内共有大山160余座,大、中沟80150余条,大川16道,大塬15处。西南面有积石山、太子山,东北部有马衔山、巴米山、雾宿山,西南部有五台山、雷积山、达里加山、公太子山、母天子山、白石山、莲花山等,其中达里加山海拔4585米,为州内第一高山。最低处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附近黄河沿岸,海拔为1580米。

临夏州境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南涝北旱,永靖、东乡北部干旱山区十年九旱,积石山、临夏、和政、康乐等沿太子山麓高寒阴湿山区十年九涝。8县(市)均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892平方千米,每年有3093万吨泥沙直接注入黄河和刘家峡、盐锅峡库区。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24亩,且70%耕地是山旱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矿产资源极度匮乏,至今还没有发现一处可供规模化、工业化开发利用的金属、能源等矿床。[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