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服务的概念及相关界定

公共服务的概念及相关界定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西方经济学用语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由准公共组织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所谓广泛性,是指那些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公共服务供给。

公共服务的概念及相关界定

一、公共服务

(一)公共服务

狭义的公共服务不包括国家所从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一些职能活动,即凡属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监管行为,以及影响宏观经济和社会整体的操作性行为,都不属于狭义公共服务。因为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的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公民作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称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于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则是公民活动的间接需求,不是满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即他们的子女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从受教育中得到某种满足,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如果教育过程中使用了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那么就属于教育公共服务。但是,诸如执法、监督、税收、登记注册以及处罚等政府行为,虽然也同公民发生关系,也是公民从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这些类别的公共活动却并不是在满足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公民也不会从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动的间接公共需求的满足,所以类似政府行为都不是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1]

(二)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座椅,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要求公共产品:一、生产必须有公共支出予以保证;二、经营管理必须由非营利组织承担。

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即混合品两类)。

纯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是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多或少的同时具有这两种产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通常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这类产品通常只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

纯公共产品的范围是比较狭小的,但准公共产品的范围较宽。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院、应用科学研究、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其向社会提供的属于准公共产品。此外,实行企业核算的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与上述公共产品相对应的是,私人产品也可以分成两类,即纯私人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纯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同时具备排他性竞争性特征的产品,包括大多数私人产品。此外还有一类称为“俱乐部产品”。这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由个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个人都可以获得利益的产品,如消费合作社等。准公共产品一般由准公共组织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www.xing528.com)

二、基本公共服务

(一)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2]

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在操作层面必须明确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从中国的现实看,可以运用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来界定。所谓基础性,是指那些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服务,它们的缺失将严重影响人类发展。所谓广泛性,是指那些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公共服务供给。所谓迫切性,是指事关广大社会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务。所谓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适应。从以上标准判断,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二)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相对应,是按照地理空间的不同来划分的一种公共服务类型。大多学者从农村公共产品的角度来定义农村公共服务。熊巍将农村公共服务界定为“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私人不愿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农村公共服务具有层次性,这些社会产品不仅能使农村获益,其中部分产品的受益范围会超越农村。它包括中央财政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政府及农村社会组织提供的本地区或部分外溢到周边的地方性公共产品。[3]徐小青的观点更具代表性,他认为,“由于公共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这种农村公共产品不具有物质形态,却以信息、技术或劳动等服务形式展现出来。”[4]

有学者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界定农村公共服务,他们认为,社会性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现实属性。农村公共服务的规范与监控最终由政府来承担,它是指由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组织提供的不具备物质产品形态,却是以资金、信息和技术等形式表现的社会性服务。比较以上观点,方堃认为农村公共服务是指在农村地区为满足“三农”的需要,由政府及其他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机制及方式,提供的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5]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多数学者认可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使全国人民(不分城乡)享有的同样的权利;或者说,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全国人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基本的物质需求。一般认为,公共服务领域有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资产形成权六项公民权利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或满足的。[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