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需求为导向的救济式扶贫的实践经验分享

以需求为导向的救济式扶贫的实践经验分享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项目20多年的实施历程可以发现,以贫困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扶贫项目是合作项目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在不同阶段,合作项目始终将村民的生存性需求作为开展项目的基本导向和主要关注点。

以需求为导向的救济式扶贫的实践经验分享

乐施会开展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扶贫”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针对贫困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项目,即是在尊重贫困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解决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另一方面是结合贫困村民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确定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开展的扶贫项目,而且这些扶贫项目是有连续性和关联性的,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纵观项目20多年的实施历程可以发现,以贫困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扶贫项目是合作项目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1.基于生存性需求而开展扶贫项目,解决项目村村民生计发展问题

贫困村村民的普遍愿望是通过产业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因此,在不同阶段,合作项目始终将村民的生存性需求作为开展项目的基本导向和主要关注点。例如,合作项目从1990年代初就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活条件严重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和现金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等贫困状况,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项目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通过新品种改良和种植养殖技术等培训,提高村民农业生产技能,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村民收入。1998年以后,合作项目引入“参与式”理念,注重项目村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但是“发展生计”依然是扶贫项目的重点:一方面继续通过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生计系统分析,围绕生计发展,开展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项目,并通过组织化和制度化平台改善项目村的生计系统,多种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村民收入水平。

2.基于发展性需求而开展扶贫项目,满足项目村村民多元化发展能力需求

在各种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项目始终采取参与式发展方法,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到项目实施中,尤其是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养殖项目的过程中村民就已经自觉地向技术指导人员学习到相关实际技术知识等。在“注重生计改善”扶贫项目中,合作项目注重提升项目村村民们获取资源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一系列诸如科技培训项目、参与式规划项目、社区发展基金等,对村民进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满足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需求,协助村民获取外部发展资源,减少社区生计脆弱性,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合作项目还在项目村开展了注重妇女参与的社会性别项目、关爱妇女的医疗卫生项目、妇女发展基金和儿童助学基金等,培养妇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积极性,提升妇女话语权,保障妇女生理健康以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www.xing528.com)

3.基于精神性需求而开展扶贫项目,实现村民的美好生活愿望

经过20多年的扶贫实践,项目村村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初步形成了自我发展意识及其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社区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合作项目所开展的扶贫项目开始关注村民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开展美化社区环境、开展文化活动、建太阳能浴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协助村民过上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建立多功能活动中心,为村民举办各种类型的集体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增强了村民的社区归属感。而组织村民开展类似苗族“花山节”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更是能够增强村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发掘和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