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转变现状

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转变现状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农民工市民化涉及身份的转变,农民工要从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至少从户口上发生了身份的改变。(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虽然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之,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依然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成为话题。

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转变现状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农民工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都找不到这样的称呼,国际上也没有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与我国原先严格的户籍制度紧密相连的,只要是农村户口没有在城市落户的,不管是在乡村务工还是进城打工,一般都被统称为“农民工”。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流动群体,到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39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亿人,本地农民工1.0574亿人,比过去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比重。从农民工的概念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作农民工的市民化。对于已经在城市打工和生活下来的农民工,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先行主体,以便为今后全面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累经验。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国内高校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郑杭生和武汉大学教授刘传江。2005年4月郑杭生教授在他的《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文章中,指出农民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农民身份的转变、职业的转变、市民基本资格的培养和市民素质的发展。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教授对农民工市民化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归纳起来,本书认为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①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分阶段逐步进行的。

②农民工市民化涉及身份的转变,农民工要从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至少从户口上发生了身份的改变。

③农民工市民化还涉及职业类型的转变,农民工要从涉农产业向非农产业转变,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④农民工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农民工市民化后应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职业选择,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⑤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工的待遇发生变化,主要还要求农民自身的转化,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行为的转化等。

⑥农民工市民化还依赖于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对所在城市文化的认知、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认知、对社会心理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合起来分析,所谓的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从农村居民转向城市居民,在这个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农民工身份的改变、从事产业的改变、生活方式的转换、思想行为的变化、社会心理的调整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和城市两个环境,理顺好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就会进展顺利。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虽然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的限制,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没有得到全面的推进,农民工依然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状态,还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1.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由缓趋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农民工进城后基本上进入了次级劳动力市场,大多从事的是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这些行业是城市中比较辛苦劳累的行业,农民工是这些行业的主体力量。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也为城市发展和服务城市居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后,没有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工作做得比城市居民辛苦,生活刚好达到温饱水平,社会保障得不到全保,文化生活过得平凡单一,社会交往相对局限,缺乏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善,农民工的边缘化和孤岛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

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也制定了许多落户政策来鼓励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但是有些政策不是定得过高就是脱离实际,农民工要想在城市落户非常困难。例如各地的购房落户政策,看起来漂亮诱人,实际上要想实现很是艰难。

像广东省珠海市规定凡购买成套新建商品住宅,面积达到75平方米以上(含75平方米)的,允许办理入户手续;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户,已经计生部门处理且购买的商品住宅面积达120平方米以上(含120平方米)的,允许办理入户手续。重庆市规定凡一次性在主城区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成套商品房,购房人及家人迁入购房地入户,不受学历限制。

江苏省苏州市规定购买市区成套商品住房75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年以上,且被单位合法聘用3年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的经济收入的,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整户迁入。以在苏州购买75平方米的商品房为例,按照2015年苏州售房市场最低价一平方米8000元的价格计算,光是购买商品房就至少要花费60万元,其中还不包括各项税费和装修费用等。60万元对于大量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而言应该是个天文数字了,即使有这60万元很多农民工也是愿意回老家去盖自己的宅基地了,价格便宜,面积也不小,不会到城市购房落户的。(www.xing528.com)

还有的城市如上海市推行积分入户,对于农民工要拿满积分入户太难了。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地方政府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是想给外来人提供一些落户的途径,实际上执行起来问题多多,想快则快不起来。总之,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依然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成为话题。2013年中央政府就多次提出要推进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核心就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可见,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了。

2.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由低向高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户籍制度把城乡给区分开来,形成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种身份,也就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农村有农村的地理环境、劳动特征、生活习惯、生态文明和文化氛围,与城市社会生活有些不同。要把生活在两个不同环境里的人相互对换都是困难的,让其中一方转为另一方也是困难的,需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科学改造方法。要把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同样需要我们的政府拿出好的决策和有效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各项政策或规章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要提高执行力,注重执行效果。

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推进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改革的步伐比较谨慎,虽然也先后制定了一些政策,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突破的力度不够,很多事情想做却又束手束脚,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度。其中有的政策或制度站的高度不够,缺少战略眼光,政策水平不高。在户籍制度改革上有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这些突破往往是在省内执行的,不是全国性的。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由于涉及农民的根本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鲜有力度较大的改革,怕影响农民的稳定。先前的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对农民究竟如何处理自己的土地以及土地与农民工市民化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的政策都没有明确规定。据2014年11月11日消息称,由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多部委参与制定的土地改革总体方案已成型并提交审议。12月2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征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改革作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体,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秩序”基本建立起来。

2015年2月15日,中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这一字之变将有2亿多人受益,居住证制度的全面推行将直接影响这部分人口。居住证持有人可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多项权利,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

这些新的改革措施使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居住证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市民化水平越来越高,层次越来越高。但是,居住证的改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若想与户籍人口立即“同城同权”并不现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目前大城市的居住证及落户制度,比较偏向于高端人才,门槛依旧很高。

3.农民工市民化环境复杂、门槛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越来越快;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制度改革也会越来越快,各项政策和制度法规不断出台,农民工市民化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也正在走高,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新的机遇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障碍也有很多。总体上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生存的环境依然复杂,市民化面临的门槛依然较多。

农民工离乡进城后,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城市里,农民工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这种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过程。即使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后,农民工已经养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不一定能够改变。从目前农民工生活的“孤岛化”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实现市民化的转变,原有的农村生活习惯、生活内容和生活态度还在,没有达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水平。

具体表现上可以说,农民工吃得简单,住得简陋,业余文化生活枯燥,集聚的地方治安环境也经常受到挑战,要想使农民工达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标准,还需要经过艰难的市民化教育和转变,这种教育和转变是复杂和困苦的,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形成一套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需要各级政府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做出努力。

在工作环境上,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复杂,自身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要求,很多企业又设置了户籍的限制、学历的限制以及工作经验的限制,农民工要找到很好的工作岗位比较困难,从事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劳动力的二级市场上,劳动强度都比较大,工作待遇一般,有的时候是靠加班来提高收入的。不熟悉就业渠道的农民工还经常会被一些不是很正规的人力资源中介坑骗,不停地向农民工索要各种介绍费用,最后工作没找到钱财损失不少。

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农民工进城找工作非常盲目,对自己能干什么不清楚,对招聘公司也不了解,只要能挣到钱先干再说,工作没有长性,甚至最后人财两空。有的农民工盲目进城后,一段时间里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只能先靠父母给的那点路费和生活费勉强生活,到最后花得干净身无分文,无法继续生活下去,有的就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还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企业也会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随着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就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农民工也越来越成熟,也会开始重视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但是,城市居民面对农民工有着先天的优越感,在思想观念上对农民工存在着偏见和歧视,在日常行为上也会有一些不恰当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基本上相互往来不多,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互信任度比较弱,这些不正常的表现如果影响了各级政府社会政策的制定,势必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社会保障问题关注度不够强,时常会发生一些劳动合同纠纷,自身的合法利益又得不到有效的全面的保障。甚至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的限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得不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尊重。农民工要进城落户又受到各地落户门槛的限制,各种限制对于普通的农民工而言都是难以逾越和突破的,需要付出诸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跨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