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需要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需要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会消解我国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便于土地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城必然也会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了专门论述,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市民化推进机制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最近一段时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所谓“三农”问题指的是农村、农业、农民。在广大的乡村区域,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对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进行探索,系统地指出在21世纪的中国,城市逐渐地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存在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之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所引用。实际上“三农”问题自1949年以来就一直存在,但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存在的“三农”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农民数量众多,解决起来规模较大;二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了,解决起来难度较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其次,深入认识“三农”问题,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总结,即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亟待加强;最后,农村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需要扶持,农民需要加快增收。同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涉及农村的土地问题和基层政权问题,涉及农业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政策问题,涉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和增收问题。从这些问题上看,“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统一起来看,放在一起来思考,放在一起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问题隔离起来的时候比较多,没有树立统筹思路。农业大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整个农村的发展也就可见了。

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农业生产各方面投入多了,农业生产也就会发生变化,农村生活也就会出现变化。农村的发展变化需要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民的积极性。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地少人多,怎么样把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这里就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关注的是人的问题,就是要关注农民的问题,农民工的问题。

因为农村地少人多、土地集中不充分的问题,造成了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以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首先是减轻了农村的承担压力,增加了城市的负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是大量农民工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家分两地,是一种不彻底的转移。不彻底转移就会产生后续矛盾和问题,就会影响农民工的正常生活。最后,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后,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留在了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工的黄金时间用在了城市,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扩大。

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分散,农民分散,劳动生产力不集中,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在一户半亩地上搞不出生产效率来,也做不出现代农业,也就更谈不上实现小康社会了。只有实现农民的彻底转移,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从根本上改变城乡资源配置,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才能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

因此,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工作,可以为农民实现彻底转移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之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随着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加,对城市生活会越来越熟悉,对城市文化认同感会越来越强,从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市民会相对顺利,比较自然。农民工市民化会消解我国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便于土地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全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乡村人口为61866万人,占到总人口比重为45.23%,乡村人口仅仅比城镇人口少近9个百分点,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群体。因此,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城必然也会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其空间的集聚性,城市因空间集聚而产生、发展和壮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首先想到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其原因就是这些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高,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其中机制就是来自城市所发挥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大量农民工从农村的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这样的劳动力重新配置会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贡献,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与在农村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一般情况来看,城市规模越大,人均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我国是一个乡村人口占比依然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农村地少人多的状况,面临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的问题。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则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带动了冶金、制造、纺织和交通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集聚,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下,法国、德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业人口的转移,1920—1930年,德、美、法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0%以上。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向城市转移了大量劳动人口。但是这种转移并没有完成,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做到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集中化运营,也可以促进国内城镇化工作有序发展;既可以化解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又可以推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www.xing528.com)

农民工市民化必将会导致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必将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会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进一步提升农民工和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也持续增长,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一半。而且主要的耐用消费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费用支出都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农村的住房条件和环境也不能与城市的社区相比,整体上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较差。

伴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并逐渐在城市里租房安家,农民工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农民工的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安家落户后生活成本的增加,农民工的消费范畴会扩大,消费能力会有所提高,消费的行为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必然会促进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升级,消费支出也必然会增加。因此,广大农民工的消费升级和消费支出的增加,至少会让我们的GDP增长不少。

大量农民工进城落户后,还会带来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有数据测算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50万元的投资额,按照每年我国有1000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计算的话,每年就会有5万亿元的投资,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也是一个巨量投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农民工市民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也就不断扩大,城市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将会逐步增加,也会助推房地产业的发展。

大量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后,除了其身份发生重大改变外,其职业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从原先涉农的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量的农民工走进了国企、合资公司或是民营企业打工,也有大量的农民工到宾馆、酒店、KTV等消费场所从事服务业。因此,大量农民工市民化后对产业结构升级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工业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并存的态势,工业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市民化的农民工恰恰又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是农民工劳动力最为密集的产业。因此,农民工市民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美化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一语道出了城市生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想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一直是中国农民心里最直接的最朴实的想法,也是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眼下,中央政府把推进城镇化工作放在工作重点,农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已经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实现了温饱的生活,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和传统发展的限制,我国农村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依然比较低,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深入,城乡之间的差别还在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由于我国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镇化的水平。但是,由于历史的城乡二元制没有完全破除,农民工在城市里很难发展,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市民身份,也就没有办法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待遇,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得不到,是城市的“边缘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不成熟的,农民工的市民化工作是不成熟的。大量农民工在城市里打工就业更多地是参与了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工业化发展,但是,农民工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城市里,其自身的市民化进程却得不到加强,这也是我国目前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

李克强总理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就是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推进城镇化建设,本身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幸福感受。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城市发展了,但是,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市民化问题却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去做。这样的劳动力转移只是空间上的转移,也只是从事工种的转移,身份没有变,待遇没有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和市民化。

对于已经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城镇化的诉求就是实现身份的市民化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让农民工进城的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要其付出劳动和服务,也要让其享受福利和服务,要让农民工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享受到城镇化和市民化带给他们的幸福和富裕。因此,有效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核心首先就是要解决好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为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作创造经验和方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将持续大量涌进城市。我们必须改善农民工城市化的制度环境,使得农民工与市民同质。如果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顺利的话,其实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影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两个重要制度障碍,也就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得到了重大改变,降低了农民工进城打工和落户的条件及成本,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市民化也可以改变我国城镇化滞后的现状,假城镇化和区别城镇化现象也能得到改善,使城镇化建设能够健康发展。

(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004年,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同样,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也成了当下全社会上下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关心的是究竟如何才能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以后究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农民工自身则是关心自己的市民化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实际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政府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或制度加以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心理认同问题,心理问题不解决,城镇化和市民化工作就有可能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现实中有的农民工不想离开农村放弃土地成为市民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外在表现。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其实本身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没有完全变为城市居民,身份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农民工”的称谓也就随之而来。长期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长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存在,得不到应有的身份尊重、权利尊重和地位尊重,甚至有的时候还被城市居民歧视和伤害,时间久了必然会积聚各种社会矛盾,处理不好的话还会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造成对立,产生冲突。

农民工市民化是当下最大的民生工程,关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社会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定上,我们的政府部门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要把农民工进城视为异己,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我们会发现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对农民工想到的不是排斥,而是容纳;对农民工想到的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一个小区的居民,见面打声招呼,有事相互帮助,这就和谐了。相信农民工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就没有了被“边缘化”的心态,也就忘记了农民工的身份,大家权利义务平等了,社会地位也就平等了。在这种环境下,农民工就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城乡之间的发展才能和谐。可见,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关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是国家之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