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探讨最新进展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探讨最新进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国外学者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方面。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探讨最新进展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的三大经典理论分别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和库兹涅兹法则,他们分别研究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之间占比演进的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是在一般市场经济状态下,总结出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外在表现的一般规律。

在产业结构测度方面,国外对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建立“标准结构”来进行比较。库兹涅茨(S.Kuznets,1941,1966,1971)、钱纳里(H.B.Chenery,1960)、赛尔奎因(M.Syrguin)等人都提出过相关的“标准”,这些“标准”常常被用来衡量某些特定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法。在理论和实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根据比较国的经济特征,判别该国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衡量相应的产业结构水平。霍夫曼(W.Hoffmann,1931)的工业化阶段学说,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学说与钱纳里、赛尔奎因(H.B Chenery&M.Syrguin,1975)的经济发展阶段说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三是相对比较判别方法。其中包括相似判别法和离差判别法。相似判别法,即比较两个产业结构系统的相似程度,以两者“接近程度”对产业结构水平进行衡量;距离判别法,即度量两个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以两者的“离差程度”对产业结构水平进行判别。其代表人是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2)。

信息产业在国外的发展要早于中国,因此国外学者关于信息产业或信息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均要早于国内学者。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被认为是信息产业的前身。1977年,波拉特完整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并建立了信息产业的测算体系,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产业产值进行了测算。此后,国外学者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方面。Huber(1995)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企业组织设计和企业决策的影响,指出信息技术的创新通过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扩展,提高和改变了企业间信息的交流速度和交流方式,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管理与合作模式的改变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Dewan.K(2000)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指出信息技术研发是完善庞大的产业关联体系的基础,工业化后期国家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掌握了大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仅使得本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业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Hacklin(2004)认为信息产业改变了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关联程度,促使原有产业结构失衡。Dosi.G(2007)认为信息通信技术通过改变原有的产业技术效率、组织形式和产业竞争力,从而更有利于垂直整合程度较小的产业结构。此外,技术创新是产业演化的主要动力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信息技术的创新使得信息产业出现了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市场演进范式,从融合的角度分析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成为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Gerum(2004)对移动通信业的产业演变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多种产业融合类型以及它们对移动通信业的影响,认为移动通信产业与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转变了产业创新体系,进而推进产业的不断演化发展。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波拉特在研究信息产业时,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The Information Economy)中首次提出四次产业分类法。四次产业分别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从网络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四次产业分类法符合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突出了社会信息化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也确立了信息产业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相对于上述理论,后续的有关产业结构优化的界定和指标构建对本文的实证研究更具意义,那么如何界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变化呢?产业结构优化一般被理解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结合。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周振华(1992)认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本点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苏东水(2001)指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周振华(1992)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准向高水准的发展过程,它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及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测度。刘伟、杨云龙(1987)指出,产业结构高级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与产业结构优化外部特征的高级化相比,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更为注重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表现。许多专家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周振华(1992)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苏东水(2001)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与产业之间协商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测算方法上来看,测度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某一基本模式或发达国家发展为依据,对本国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测度,代表方法有标准结构法、相似判别法和距离判别法等。这类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后起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演进模式发展,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历史不能简单再现。因此,使用该方法只能对产业结构升级做一个大致判断。第二类是从时间序列的角度,与本国自身相比,实现对本国产业结构高度的衡量,主要的测度指标有结构年均变动值、Moore结构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其中,结构年均变动值和Moore结构值能够衡量产业结构变化的剧烈程度;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更能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但是该算法并不完美,不能满足超前值和滞后值之和相等。(www.xing528.com)

产业结构合理化状况多通过一些判断标准来考察,最为常用的是国际基准、需求基准、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周振华,1992;苏东水,2001)。事实上,国际基准、需求基准和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这三个基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国际基准没有考虑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需求结构基准要在需求状态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对合理性进行判断;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忽略了经济非均衡增长对产业间比例的积极影响。

其实,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于国情不同或区域特点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8年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范围为21.9%~59.0%,相差27个百分点;中下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范围为18.4%~76.1%,相差近58%。

产业结构优化与否还要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有利于充分就业、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电子商务与产业结构关系方面,朱春红(2005)指出信息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改进传统产业生产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任方旭等(2007)认为信息技术通过塑造信息农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服务业等途径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起着直接推动和间接带动的双重作用。余冬筠等(2008)从基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所生的影响,并指出在工业化后期信息技术对促进产业结构变革能发挥最大的的作用。除了研究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单向影响,还有学者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郑英隆(2001)研究了信息技术的成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作用,指出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离开产业结构升级而片面突出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或只强调传统产业信息化的做法都可能是欲速而不达,必须两者共促共进。王钢(2014)以吉林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为切入点,指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关于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刘慧、吴晓波(2003)认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改变其生产方式,从而促使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重组,转移生产要素等来带动工业化;游星源等(2008)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的三条建议。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吴义杰(2010)认为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通过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实证研究方面,汪斌等(2004)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2年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度了信息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表明我国信息化对第二产业的带动相对较强。叶安宁等(2008)基于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信息产业的关联性大小,指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产生重大的影响,需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投入的比重。齐亚伟等(2014)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测算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联程度,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非常高。从而指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虽然学界已对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变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使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不断融合而发展[69]。电子商务通过促进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70]。电子商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71]。电子商务发展从总体上也促进经济增长[72-74]。且新近研究也证实,电子商务创新的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也助推现代服务业升级[75,76]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从研究文献脉络不难发现,既有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电子商务功能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实证文献主要是从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进行的,研究电子商务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不多,因此,上述研究难以全面发现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实际影响。本文将从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论证广东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影响,并予以实证检验。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特色在于:一是从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论证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制;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回归分析验证电子商务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数量关系,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