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业绩优化探究

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业绩优化探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创新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企业创新升级根本要求在于企业创新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

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业绩优化探究

1.国有企业国际化的生产率效应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国经济发展成败,能够更好兼顾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与手段,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约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经济活力。

国有企业国际化对生产率的正面影响可以归纳为规模效应、接近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具体来说,(1)更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并通过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2)就中国而言,目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寻求和资源寻求动机,国际化经营有利于资源寻求型企业克服内部资源约束。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企业对东道国的评估能力逐渐下降,国际化经营能够打破由此引起的资源寻求限制,帮助企业获取东道国当地资源和不可转移优势,有助于企业不断进入新的资源领域,习得新的竞争优势和特有的战略资源,并将其作为自身资源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缺陷。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便于其接近国外创新型竞争者、研发基础设施、知识中心和研发成果的平台,也为企业提供机会了解全球消费者的偏好和产品标准,获取未来创新趋势等信息。(3)对外投资企业凭借东道国特有的投资环境、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研发资源共享习得东道国核心技术,利用学习效应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并将知识和技术转移回母公司,提高母公司生产率。(4)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前后关联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扩散至上下游产业,形成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尤其国有企业融资便利,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资金周转能力,可以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生产率。

但是,随着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国际化对企业生产率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国有企业可能存在吸收能力有限、再创造能力不足、传导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外投资经验等问题,跨国并购子公司绿地新建企业的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上升,同时东道国对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导致国内投资减少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国有企业企业生产率提升。

2.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创新效应

全球化背景下,重要的创新资源,如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本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为接近并充分利用全球异质性、多样化的创新资源,国有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一系列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创新升级,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www.xing528.com)

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创新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企业创新升级根本要求在于企业创新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其中量的增长表现为企业创新的成长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都呈现出爆炸型的增长趋势,除专利外也包括企业新产品产出等方面;质的改进在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长期保持竞争地位的决定力量。国有企业国际化能否促进企业创新升级?首先,从事海外经营的国有企业更加具备创新动力,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为持续获得利润并维持其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新合作,激励自身进一步创新并提高创新水平;其次,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可以在东道国充分利用当地研发资源,搭建创新研发网络,提升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并通过内部化等方法充分保证母公司的技术优势,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技术外溢风险;最后,国有企业国际化可以通过降低企业风险及提升企业绩效多条渠道来改善企业创新绩效。

但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也暴露出国有企业创新升级过程中的诸多阻碍和缺陷,诸如过高的微观杠杆迫使企业削减创新投入,专利组成结构中高质量专利占比有限,非发明专利快速增长,企业创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等等。而且在考虑企业国际化阶段后,国有企业早期对外直接投资时,面对创新投入和创新风险的双重压力,倾向于选择模仿创新等低成本、低风险同时也较为低效率的创新路径,因而不利于改善企业创新效率。

3.国有企业国际化的财务绩效

国际化对国有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跨国经营便于国有企业将外部经济行为内部化,实现经济节约;持续的海外扩张能够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增强企业的财务绩效;跨国并购等国际化活动有利于并购企业实现协同效应,通过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等延伸企业核心能力,发挥成本优势,利用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使企业经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并购交易本身消耗企业资金,加之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跨国经营加重了国有企业国际运营面临的金融政治风险等;企业需面对外来者劣势,克服分散经营引发的沟通协调障碍,消除差异化的政府法规、贸易投资条款和文化多元性导致的观念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从发挥作用的时间来看,国际化对国有企业财务绩效的双面影响存在先后差异。跨国并购等交易产生的一次性财务负担和成本即时发生,但需要一段时间后,企业通过持续开展海外经营活动,发挥积极效应来逐渐消化。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等交易行为本身会消耗大量资金,尤其当下现金支付作为主要支付方式。在并购当期,国际化活动本身给企业造成较重的财务负担,导致资金缺口,影响企业即期财务表现;随着企业海外生产经营活动活跃,扩张生产规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国际化经营将逐渐改善国有企业财务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