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综述: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

理论综述: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大学经贸学院潭波等从农业现代化的结果角度提出包括农民知识化、农业集约化、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农民生活富裕化和农村城市化在内的4 个子系统、18 项个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都依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定级法对浙江省新昌县各镇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进行了评价。

理论综述: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已进入农业后现代化阶段,它们对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是持续农业[3]、精确农业[4]等(王克林、符星海,1999)。而且国外大多数国家的研究注重具体地域实际,针对不同地区当前、近期和中期的发展目标,确定出不同的措施和重点,如技术及资金来源、市场项目、产品产业等,以此推动农业社会化与信息化进程,而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研究涉及较少。对国内研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1970 年提出的按贫穷、富裕区分的社会指标体系21 项国际标准及其他专项国际标准。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10 项标准。此外,印度Aligarh Muslin 大学的Khandker 和M.Rosenzweig,在对印度Canga-Ghaghare-Doab 中部地区进行农村现代化评价时运用的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Khandker,M.Rosenzweig,1993)。

2.国内研究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一直是我国的研究热点之一。自20 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如何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对现代农业基本理论的探讨和农业现代化的认知,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 世纪80 年来以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参照国际经验,拟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5 个子系统共20 个指标组成,并设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尺度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目标。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从现实基础和方便指导、易于操作出发,综合各地的经验、做法,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农业外部条件、农业本身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3 大类指标和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森林覆盖率等10 项个体指标,制定了一个指导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把阶段性标准分为起步标准(近期目标)、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中期目标)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远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03 年提出以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4 要素为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系统中又分别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总共16 个群体指标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

杨万江、徐星明(2001)依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对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系统两个子系统12 个类指标和16 个个体指标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评,但指标体系的设计仍然不够完善。

周洁红(2005)采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资源与环境指标7 个主体指标、36 个群体指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测评。(www.xing528.com)

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梅方权主任(2005)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7 大类22 项指标,同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要经历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

浙江大学经贸学院潭波等(2005)从农业现代化的结果角度提出包括农民知识化、农业集约化、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农民生活富裕化和农村城市化在内的4 个子系统、18 项个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农业阶段发展理论将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为5 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起点阶段、初步阶段、基本阶段和发达阶段。

易军、张春花(2005)选取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态环境水平等6 项主体指标和21 项个体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数理模型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评,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和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潘竟虎、石培基(2008)利用甘肃省2005 年87 个县(市、区)的统计数据,把ESDA-GIS 方法应用到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的研究,选取人均耕地、地均农机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1 项指标对甘肃省2005 年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ESDA-GIS 空间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解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而且还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都依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上海率先基本实现都市型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研究课题组(2004)提出了评价都市型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农村生态环境要素、农业装备要素、农业经营管理要素、农业科技应用要素、农村经济与结构要素、农民生活质量要素等6 类22 项指标。(2)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冯治教授(2005)提出的评价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结构与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业生态与环境8 大类17 项指标。(3)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单胜道、黄祖辉教授(2006)提出了评价浙江省小城镇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它分为2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30 项个体指标。并利用模糊综合定级法对浙江省新昌县各镇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进行了评价。(4)辽宁师范大学的张春花等人(2007)在对大连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时选择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水平6 大类18项个体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比较客观地测算了大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5)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王建国等人(2007)依据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4 个方面(经济产出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了容易操作的19 个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评价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模型法。该方法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因而,以计算机进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来测度农业现代化进程。这种方法以资金(X)、劳动力(L)、科技(S)等为参数,经过微分线性变换、时间序列分析及多元回归,以形如Y=AXαLβSγ的公式来分析资金、劳动力、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从而测度地域农业现代化水平。(2)参数比较法。比如从比较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评价农村的变迁,采用统计学中的相对数、平均数来解决多变量指数问题;并针对地域实情,参考历史数据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实例,给出具体的测度结论。(3)多指标综合测度法。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指标体系等方法,把描述对象的多项指标、信息加以汇集,经数学处理后,从整体上确认研究对象的进程动态。(4)DEA 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这种方法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主要是在多指标输入输出时,通过对生产部门物质投入、产出相对效益比较及各自优势来测度出农业现代化进程(谢永良、任志祥,1999)。

上述4 种方法,国内研究中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多指标综合测度方法。如郑兴和等人选出投入与产出两方面11 项主体指标、32 项群体指标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测度(郑兴和、杨加水、崔太昌,1997);单玉丽选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现代化物质投入、农业科技与农民教育、农业资源与环境6 个主体指标、22 个群体指标对福建省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测度(单玉丽,1998);刘巽浩建议从物质装备投入、科学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水平与资源环境退化4 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测度;蒋建平、梅方权等建议选择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生产与教育、农业组织与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等7 个主体指标、21 个群体指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测度(蒋建平、陈希煌,1996)。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的优点是:(1)测试过程比较规范,结果较为直观;(2)有固定的计算格式,使用方便,经济意义明确;(3)体现了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